黄胖病的症状有哪些?古代医家是如何对其进行诊治的?

文|王Sir

编辑|重楼


黄胖病,又叫黄肿,是以身体皮肤发黄、面浮足肿为典型表现,或伴神疲乏力、多食易饥、毛发直指、心悸气短等全身表现的一种内科疾病,严重时可伴异嗜症。

黄胖作为病名首见于《医学纲目》,其历代称谓繁多,且多与黄疸、虚劳等疾病混淆,直至明清时期,这一疾患的名称才逐渐统一为黄胖、黄肿,成为一个独立的内科疾病。

由于历代医家对于黄胖病的记述十分杂乱,故本文从黄胖病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3个方面对黄胖病进行系统的梳理。旨在理清黄胖病名及其因机证治规律。

病名的演变

明清以前的医籍文献中虽无“黄胖病”病名的确切记载,但据医家论述及其症状表现,可知此病早在两汉时期便已出现了。

基于历史局限等因素,这时期的黄胖病多以单个或多个零散的症状出现于医籍文献中。自宋起,记载黄胖病的医籍文献显著增多,逐渐形成体系。

明清时期,医家对黄胖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故以宋代为界,将其相关症状及病名整理如下。

胃疸与食亦胃疸见于《素问》“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王冰注:胃热也,热则消谷,故食已如饥也”。

可知胃疸有消谷易饥、身体发黄的表现,关于胃疸一病,古代医家主要持3种不同的看法,中消、谷疸和黄疸。

可参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胃疸归为九疸之一,认为其病因为脾胃瘀热所致肌表发黄。又如宋代《圣济总录·黄病门》“胃疸,已食如饥,心慒烦而身面黄,小便赤色也”。

这些关于胃疸的记述均未提及目、小便发黄。另外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论黄疸病多有“腹满”之症,不太可能见“多食易饥”。

而胃疸病“皮肤发黄、多食易饥、心慒烦”与黄胖病“多食易饥,心悸气短”的症状表现类似,如明代《先醒斋医学广笔记》“黄病有积神方予每治脱力劳伤,面黄能食,四肢无力”。

清代《王旭高临证医案》也言“面黄无力,能食气急,脱力伤脾之证也”。故胃疸可能属于黄胖病的范畴。

“食亦”也称“食㑊”,见于《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在消化系统中,胃主容纳腐熟水谷,胃主降,降糟粕于大肠,故胃与大肠相通。

若大肠热邪传于胃腑,则胃热消铄水谷加快,水谷精气不能输布四肢荣养肌肉,则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

胆主决断,调节脏腑气机,若胃热邪气移入胆腑,影响胆经阳气的生化,则可出现怠惰、呕吐、皮肤发黄等症状。

现有研究多将“食亦”一病归为中消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范畴,但在杜雨茂临床治疗食亦病的病例中证实,食亦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除中消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的其他疾病。

故“食亦”应为一个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除了发黄、多食易饥、形体消瘦的表现外,许多医家还认为食亦有怠惰、倦怠无力的表现。

如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亦,解㑊也。谓虽能食而身体懈惰,故又谓之食㑊”。

据其多食易饥、发黄、懈怠的症状表现,可推测古病名食亦可能为黄胖病或黄胖病中的一个病证阶段。脾劳脾劳,五劳之一,是指因饮食劳倦伤脾所致的一种虚损性疾患。

在唐·王焘《外台秘要方·脾劳论》中将脾劳分为实热和虚寒,并记载了治疗方药。

其中脾劳实热见有“《删繁》疗脾劳热,身体眼目口唇悉痿黄;有白虫长一寸,在脾为病,令人好呕;《千金》疗脾劳实热,四肢不用,五脏乖。皮胀满。肩息气急不安”等论述。

而脾劳虚寒见有“《删繁》疗脾劳虚损消瘦,四肢不举,毛悴色夭;又疗脾虚劳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解”等论述。

经对比发现,其描述的脾劳症状表现与历代医籍中对黄胖病症状的论述类似。且宋代医籍中出现的“脾劳黄”为黄胖病的别名,可推测其应为“脾劳”名称演变而来。

故可以合理怀疑《删繁方》中的脾劳最初是指后来的黄胖病和当今的钩虫病。

《删繁方》是南北朝时期谢世泰所撰,可推知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类似黄胖病和钩虫病的疾病记载。

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提及一种黄病,见载“夫风湿在于脏腑,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即小便或赤或白,好卧而心振面虚黑,名为风黄疸”。

从其症状表现看,显然与黄疸病不同,小便色赤或白、好卧、心振、面色虚浮暗淡与黄胖病有所契合,可能为黄胖病。

而宋代《圣济总录·黄病门》中的痫黄,亦与当今黄疸病表现不同,“身如金色,不多言语,四肢无力,好眠卧”,与黄胖病脾胃虚损症候相似,也或为黄胖病。

黄胖病相关病名

金元时期,医家认识到黄胖病的发生与食积、劳倦、疳积等因素有关,将其称之为食劳黄或食劳疳黄。

如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所载医案两则:“蔡寨成家一童子,遍身浮肿,乏力,惟食盐与焦物”“又一男子作赘,偶病疸,善食而瘦,四肢不举,面黄无力”。

据医案中患者症状表现可知其与黄胖病应为同一种病证。后世医家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中将“食劳疳黄”独列为篇,但仍将部分黄疸疾病混入黄胖病证治之中。

“黄肿”一名首见于元代《丹溪心法》“大温中丸,治食积与黄肿”。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将黄胖病称之为积黄。

虚黄一病最早可追溯到汉·张仲景时期,《金匮要略》言:“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与黄胖病脾胃虚损而生黄的病机相同,小建中汤建中焦阳气。

后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五疸脚弱,心忪口淡,耳响微寒,发热气急,小便白浊。当作虚劳治之”。此处的“五疸”与黄疸病不同,陈无择将其归于虚损一门。

至清·王旭高《王旭高临证医案》中明确提出“又有虚黄一证,并非黄胆其黄色淡白,小便不变,脉弱口淡,能食而无力,俗名懒黄,乃劳倦内伤之症”。

此外因黄胖病有多食反倦怠无力的症状,在江浙一带又被称之为懒黄病,取意“吃得做不得”。

如清·冯梦龙《醒世恒言》:“因有了个懒黄病,吃得做不得。”故虚黄、懒黄为黄胖病的别称。

明清时期,明·楼英《医学纲目》将食劳疳黄另立篇门,并正式提出“食劳疳黄,一名黄胖”。

后明·孙文垣《丹台玉案》继承和发展了楼英对黄胖病的认知,将二者明确区分开来,并提出虫积为黄胖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后被清代医家沈金鳌、何梦瑶、王肯堂等沿袭。

此时期,医家还认识到脱力劳伤也可导致黄胖病发生,将黄胖病称为脱力黄。如清·尤在泾《金匮翼》“脱力劳伤,面黄能食,四肢无力,称为脱力黄”。

清·赵竹泉《医门补要》将黄胖病称为真黄病,提出的“手指甲色白,心须跳跃”对诊断虫积证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

黄胖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可以概括为脾胃虚损、饮食痰湿积滞与虫邪内伤3类,现分别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黄胖病的病因病机在《医门补要》中论述比较全面,见载“胃主容纳,脾主消化,居人身中;属土色黄,蒸腐水谷,分别清浊而行升降,以生气血、助精神。一失常度,即易生病,身面虚浮而身淡黄,如目珠不黄,并非黄疸,乃脾虚,补土为治”。

又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疸源流》“力役人劳苦受伤,亦成黄胖病”。因此黄胖病也称为脱力黄。《类证治裁》也言“劳力受伤,亦成黄胖,能食易饥,疲倦无力,俗称脱力黄”。

可见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损致中气大伤,可发为黄胖,同时,过度劳倦损伤脾胃,亦可发生黄胖疾患。原因在于从事体力劳动多伤气血,继而损及脾胃。

而易发生脱力劳伤的又多见于农民,故脱力黄也被称为农民黄肿病,如戴原礼“农民黄肿病,因饱作劳,脾气不舒”。

宋以前,黄胖病多以单个的症状散见于医籍文献中,或被归为黄病及其他虚损性疾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疾病系统。

至宋金元时期,虽仍将黄胖归为疸门,但大多数医家已认识到2种疾病的不同,并将其病因概括为劳役、食积、疳积,《卫生宝鉴》将其独列为篇。

明清时期医家对黄胖病的认识更加深入,提出虫积、脱力劳伤等重要致病因素,并指出黄胖发病有职业倾向性,故有农民黄肿病之称。

明·孙文胤在《丹台玉案》中将黄胖与黄疸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黄胖病因、病机和治法的论述,可发现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痰食积滞、虫积内扰3个方面。

治法主要以内治法为主,以调补脾胃气血和杀虫消积为本。对今天的气血不足、钩虫病、脾胃虚损型疾病的临床治疗有借鉴意义。

此外,外治法中的药饼贴敷之法应辨证使用,硫磺、巴豆均为大辛大热之品,与轻粉合用旨在峻下逐水、消积,多用于治疗水肿、臌胀重症或饮食积滞久停转为实证的黄肿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医家   劳倦   劳伤   症状   病名   黄疸   脾胃   论述   时期   古代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