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脏论,探析慢性咳嗽疾病的中医病因与治疗方法

文|王医生

编辑|媸尤


慢性咳嗽属中医久咳、内伤咳嗽范畴。

《素问·咳论篇》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首次提出咳嗽与五脏相关。

笔者认为慢性咳嗽的发病以五脏气机失调为本,治当灵活辨证、五脏同调。

故笔者从五脏出发,多角度探讨慢性咳嗽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疗,以期丰富慢性咳嗽的脏腑辨证理论。

一、从肺论治

  1. 补肺益气、标本兼治

《医学心悟·咳嗽》谓:“初治必须发散,而又不可过散,不散则邪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

指出咳嗽初起多因外感,治宜发散,然因失治误治,加之日久不愈,耗伤肺气,肺气虚发展为内伤咳嗽。

临床常表现为咳声低微、痰液清稀,同时伴有气短、乏力,舌淡、脉弱等。

治疗以调护正气为主,忌用宣肺散邪法,即便虚实夹杂,亦当标本兼顾,代表方为补肺汤加减。

张钰等研究总结,补肺汤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自噬、蛋白酶与抗蛋白酶失衡等机制发挥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作用。

  1.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景岳全书·咳嗽》谓:“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

肺喜润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津,肺阴亏损,肺失濡润,发为咽痒、咳嗽,若单纯收涩止咳,往往难以奏效,以致咳嗽日久不愈,久病则阴伤更甚。

临床常见干咳,痰少而黏,伴有咽干、咽痒、盗汗,舌红、脉细数等症。

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代表方为沙参麦冬汤加减

李玉丽等在对沙参麦冬汤的源流及应用探究中认为,该方对感染后咳嗽、咽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小儿久咳、妊娠咳嗽等慢性咳嗽疗效较好。

  1. 益气养阴、祛瘀化痰

咳嗽日久,气阴两伤,肺气虚,气化失司,布津不能,痰饮内生,加之气虚推动无力,使痰瘀阻碍气道。

肺阴虚,肺失濡润,虚火上炎,灼伤肺络,进一步加重痰瘀内结之症,以致虚实夹杂,咳嗽缠绵难愈。

正如《血证论》谓:“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

不难理解病久气阴两伤,血瘀致咳的病因病机,患者临床上常见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伴汗多、乏力、气短、胸闷,舌黯红,脉涩等症。

治宜益气养阴、祛瘀化痰,方可选用生脉散联合生地黄、芍药等滋阴活血药物。

吕晓东教授认为生脉散并非单纯益气生津,名曰生脉,乃清补并用、滋敛同行、复脉通络之剂。

笔者认为,基于肺气阴虚、络虚不荣、不荣不通这一发病机理,灵活运用生脉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从肝论治

  1. 疏肝解郁、理气止咳

《类证治裁》谓:“肝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

指出情志不畅,忧思郁怒,使肝气郁结,气机升降失常,肺气难以肃降,气逆于上发为咳嗽。

此类患者多见于更年期女性,临床表现为咳嗽阵作夜间咳嗽加重,痰少难咯,伴有胸闷、胁痛、心悸、少寐,舌红、脉弦等。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咳,方可选用逍遥散加减。

余尚贞教授治疗肝郁久咳,重视培土生金,善用逍遥散,再配合紫菀、荆芥、桔梗等宣肺止咳,临床疗效显著。

  1. 清肝泻火、顺气止咳

《柳宝诒医案》谓:“木郁化火,上刑肺金,则咳嗽口干。”

气有余便是火,各种原因引起肝木郁结,肝气升发太过,皆可郁而化火,灼伤肺金,炼液为痰,即所谓“木火刑金”,使肺气失于清肃,令人气逆咳嗽频作。

临床常表现为干咳,或咳吐少量黄色黏痰,甚至咯血、痰中带血丝,伴有胁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脉弦数等。

治宜清肝泻火、顺气止咳,方可选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方中青黛、桑白皮、地骨皮有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蛤蚧、甘草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抗炎、缓解气道敏感性。

  1. 养肝柔肝、润肺止咳

《丁甘仁医案》谓:“肺若悬钟,撞之则鸣,水亏不能涵木,木叩金鸣。”

指出各种原因,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外邪入里,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致肝阴虚,不能制约肝气,虚火上犯肺金,皆可引起咳嗽。

临床可见干咳阵作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咳嗽夜甚,伴胸胁不舒、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等。

治宜养肝柔肝、润肺止咳,方可选用一贯煎加减。

陈国权教授治咳立足肝胆,强调寻找“鸣钟之具”并“去”之,擅长使用一贯煎加减滋肝疏肝,牢牢把握了中医整体观脏腑辨证及治病求本的理念。

三、从脾论治

  1. 益气健脾化痰

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谓:“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

指出脾胃气虚,母病及子,肺气亦虚损,肺主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加之脾气虚无以运化水液,聚湿生痰,最终导致气道壅塞,肺脾两虚,久咳不止。

临床常见久咳不已,咳嗽痰多,咳声低弱、气短,伴有面色淡黄或萎黄、纳少、不欲食、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

治宜益气健脾化痰,代表方为六君子汤加减。

熊艳云等用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咳嗽,总有效率高达96.7%,一定程度上优于西医抗组胺治疗。

现代药理学也研究表明方中党参可改善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这与变应性咳嗽西医发病机制相吻合,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1. 温中散寒补虚

肺与中焦脾胃经脉相连,寒饮入胃,损伤脾胃阳气,可上干于肺,伤及肺阳,导致肺气上逆,咳嗽频作。

同时,脾阳不振,失于温煦,水液停滞,聚湿成痰,疾病缠绵难愈。

临床可见咳嗽,痰色白质稀,面色白,形寒肢冷,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迟等。

治宜温中散寒补虚,代表方为理中汤加减。

范艺龄等从“寒留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提出针对寒留中焦、脾胃虚寒久咳者,治以理中汤加味,不仅可以温补脾土以生肺金,还可同时温补肺阳。

四、从心论治

  1. 清降心火、泻肺止咳

《医门法律》谓:“相火从下而上、挟君火之威而刑其肺,上下合邪,为患最烈。”

表明外感火热之邪,或五志化火等各种原因引起心火亢盛、君相火旺,易克金伤肺,导致肺失濡润,炼液成痰,发为咳嗽,且咳嗽剧烈。

临床可见咳嗽频作,痰少黏而黄,或痰中带血,伴咽痛,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脉数等。

治宜清泻心火、润肺止咳,方可选用凉膈散加减。

刘炳凡老中医治疗咳嗽经验丰富,其治疗心咳心火烁肺证选方凉膈散加减,临床疗效满意。

  1. 益气温阳、通脉化瘀

《丹溪心法·咳嗽》谓:“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宜养心以流动乎气。”

指出咳嗽日久,心气、心阳不振,肺气逆乱,心血必不和顺,致使瘀血阻肺,形成痰瘀互结之侯,故有“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之说。

阳气虚衰、痰瘀阻肺,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伴心悸、气短,胸闷、心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当益气温阳、通脉化瘀,方可选用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前方益气温阳,后方活血通脉,两方并用,心气得养,痰瘀得化,血脉畅通,心之气血和顺,肺之气机宣畅,咳病自止。

五、从肾论治

  1. 补肾纳气、降逆止咳

《古今医彻》谓:“肺出气,肾纳气,升降往来,舒徐不迫。”

指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功能正常,才能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保证体内气体升降正常。

反之,肾气不足,失于摄纳,则可致气升上逆于肺而久咳不已。

临床可见咳嗽迁延不愈,基本无痰,伴气喘、乏力、精神萎靡,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等。治当补肾纳气、降逆止咳,方可选用人参蛤蚧散加减。

温秀梅等通过临床研究表明,人参蛤蚧散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进而改善患者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白介素-2、白介素2受体来实现的。

  1. 温阳利水、化痰止咳

肾阳为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正如《景岳全书·命门余义》谓:“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因此,肾阳充盛,方能温煦脏腑形体,保证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肾阳亏虚,津液无以温化,痰饮内停于肺则咳痰不止。

如现代医家王莒生教授所言:“若肾中真阳不足,则水不归壑,犯为痰饮,则冲肺而咳,即所谓水泛金寒则咳。”

该类患者临床上表现咳嗽,痰多清稀,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甚至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等。

治宜温阳利水、化痰止咳,方可选用真武汤加减。

贺梦媛等通过对真武汤的化学成分即药理作用等研究表明,真武汤具有强心、抗炎、利尿等作用,其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白术内酯等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

  1. 滋阴降火润肺止咳

《景岳全书》谓:“内伤之嗽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

指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灼伤肺阴,致肺燥而出现干咳,故有“无痰干咳者,阴虚为主,主治在肾”之说。

患者多见干咳不已,或咳嗽、痰少,痰中带血丝,伴口干、咽痒,五心烦热,眩晕、耳鸣,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治宜滋阴降火、润肺止咳,方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韩诗筠等在对《未刻本叶氏医案》中六味地黄丸的应用探析中表明,六味地黄丸治疗咳嗽使用频次为15,占38.46%,这些医案中,多可见“劳嗽久咳”、“少阴不纳”等词。

慢性咳嗽病因复杂、病程长,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失治误治率高。

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治疗慢性咳嗽具有独特优势。

笔者认为,慢性咳嗽的发病以五脏功能失调为本,风、痰、火、瘀为标

故治疗当谨守病机,不单着眼于病变脏腑,还应从与疾病不同阶段相关联的脏腑入手,拓宽诊疗思路,发展并创新脏腑辨证在慢性咳嗽治疗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蛤蚧   肝气   心火   脏腑   阳气   滋阴   脾胃   探析   乏力   病因   患者   中医   作用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