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脏腑平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效果如何?

文|须臾

编辑|雅俗共赏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抽动障碍中病情相对复杂的一种类型,包括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可伴见睡眠障碍、焦虑抑郁、肠胃功能紊乱等。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有从肝、肺、肾、脾、心论治的主张,其中从肝论治的观点居多,认为抽动多与肝风有关,治以平肝、镇肝之法以制动。

然多发性抽动症病情复杂,病症变化多端,单纯从肝论治对部分患儿可能疗效欠佳。基于此,我们主张根据该病临床特点从五脏辨证论治。

治疗小儿疾病应考虑母体之本。

若孕母嗜食肥甘厚味,以致小儿生而热盛,阳盛则动,心热与肝热协同,肾水尚不足以制衡心肝之热,而出现秽语、抽动之症。

治应平肝动、泻心热以断耗阴之源而存阴,并于阳中益阴以固肾阴之本,促阴阳平衡。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易动、阴气易耗,非阳之过、非阴之损,而动、耗之间的平衡之处在于阴是否充盛以制阳亢。

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心、肝常有余,肺、脾、肾常不足,我们认为此有余、不足非真有余亦非真不足,而是阴稚尚不能全抑心、肝之火,是阳稚尚不能内温肺、脾、肾之阴寒。

故治疗小儿疾病的关键在于平衡脏腑阴阳,使阴平阳秘。

我们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平治于权衡”观点,提出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应以“脏腑平治”为法,调和脏腑阴阳,使阴潜阳藏、阴平阳秘,以期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论治提供思路。

一、多发性抽动症与五脏失常相关

《灵枢·本神》指出人之精神活动藏于五脏之所,即“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作为神经精神疾病,与五神密切相关,故五脏失常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1. 肺藏魄,主不自主动作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常见皱鼻、咧嘴、喉间发声、耸肩等不自主动作,此为患儿无意识的动作,多频繁非节律性快速发作。

《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左传·昭公七年》言:“附形之灵谓之魄”;《类经·藏象论》云:“魄之为用,能动能作”,故认为患儿的不自主动作多由魄所主

肺藏魄,肺宣发肃降正常,可朝百脉、主治节,使脾精所输通行三焦、布散周身,则魄有所养。

若肺为邪犯,肺失宣降,致津液代谢失常,痰浊内生,与外风相合,扰及肺魄而见抽动;另肺之右降失调,肝之左升随之受扰,使魂不守舍,魂魄不安而见不自主清嗓、皱鼻、喉间怪声、耸肩、摇头、扭颈等。

肺气宣降失调,腑气不通,酿生郁热,大肠传导功能失司,热不得从下出而上走清窍,热与风合,是以抽动症状加重。

《明医杂著》言:“小儿惊搐之症,必有痰”,而肺为储痰之器,倘遇温热燥气,加之于体内伏痰,则更易诱发抽动症状,此乃内外相偕致病。

  1. 以“脏腑平治”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我们以脏腑辨证为基,五行生克制化为变,提出“脏腑平治”之法,使动归于静,阳入于阴,顺而治之,以达和合。

脏腑平治以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各随其所旺而平之,各随其所虚而补之,各随其所留而驱之,对于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可安其动、止其抽、静其心、解其郁。

二、从肺论治

《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思路,五行生克理论有“土生金、火克金”之论。

故从肺论治多发性抽动症多选用甘淡辛凉宣肺、健脾清心之品,以疏散犯肺之邪,健脾以固中土,清心肝之热以减耗气之忧,达平不自主动作之目的。

方选辛凉平剂之银翘散加减,治疗思路与名老中医刘弼臣教授之“迎而击之”的观点相符,刘教授常选用入肺经的辛夷、苍耳子、山豆根、玄参、板蓝根等疏风宣肺、解表通窍,临床疗效显著。

临证时鼻部抽动者,加辛夷、苍耳子、白芷疏风通窍;清嗓者,加射干、玄参、金果榄、胖大海润肺利咽;头摇者,加天麻、钩藤熄风定摇。

颈部抽动者,加葛根、伸筋草、木瓜舒筋通络;频繁眨眼者,加青葙子、菊花、夏枯草清肝明目。

此外,痰多、便秘者,常先健脾化痰、健运脾胃以固中土,常用山药、大枣、茯苓、党参、太子参、焦麦芽、焦山楂、焦稻芽、焦谷芽、炒神曲、鸡内金等加减。

肺肾阴虚者,症见咽喉干燥不适、盗汗骨蒸、鼻部小幅度不自主抽动,常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百合固金汤为主方,兼症随证治之。

  1. 从心论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病可影响肝、脾、肾。

临床多发性抽动症常见心脾两虚、心肝火旺、心肝阴虚、心肾阴虚症。

对于心脾两虚者,以归脾汤加减补养心脾,若脾虚痰阻明显加法半夏、旋覆花、僵蚕以降逆化痰解痉;若自汗明显合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补中养阴。

心肝火旺者,以泻青丸加减清热泻火,兼痰火郁结者合用清肝达郁汤、丹栀逍遥散以平肝风之动。

失眠健忘、与他人沟通障碍兼见便秘,此为心肝火旺兼痰蒙心窍,可用朱砂安神丸加石菖蒲以清热养血、镇静安神、祛痰醒神益智。

心肝阴虚者,以天王补心丹加减补心安神、滋阴养血,见心烦易怒、冲动任性者合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

心肾阴虚之夜眠不安、口舌生疮者,以交泰丸合知柏地黄丸为主方,加百合、玄参、黄精、五味子以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另心胆气虚、痰多者,以黄连温胆汤清心利胆祛痰;心火亢盛为主者,以导赤散加减清心凉血、利水养阴。

  1. 从肝论治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水生木、木克土”,从肝论治多发性抽动症多养肝、滋肾、健脾以平肝风之动,缓抽动之频繁,使阴可藏精而起亟,使阳可卫外而为固。

临床中肝气郁结者,多用柴胡疏肝散加石菖蒲、郁金以疏肝行气、通调血脉。

兼见脾虚者,可合用白术散、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若肠燥胃热、脾约便秘者,可合用麻子仁丸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肝郁化火者,以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同时注意火热灼津易伤血分而为瘀,多加郁金、赤芍等凉血散瘀以防生变。

肝阳上亢兼脾虚者,可见食欲不振、小便清长、大便先干后溏,用归脾汤合四逆散加减疏肝理脾。

肝阴虚兼肾阴虚者,症见肢体抽动多动作细小而蠕动、烦躁易怒、盗汗,可用一贯煎或大补阴丸滋养肝肾、清降虚火,使补中有泻。

若禀赋虚弱而肝阴亏虚,可用大定风珠养肝、柔肝、平肝以熄肝风。

肝胆火盛者,多见急躁易怒,可用龙胆泻肝汤清肝利胆,但用之当审慎,不宜久用、多用,需中病及止,以防其进一步耗伤阴血。

  1. 从脾论治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二者升降相因,纳运相得,燥湿相济。

从脾论治多发性抽动症应以《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之“中央土以灌四旁”为指导,治疗尤重调理脾胃气机,复津液之运化,使升者自升,降者自降,升降达于平衡。

临床中脾虚痰盛者,以半夏泻心汤或涤痰汤加减健脾化痰,若痰郁化火则酌加旋覆花、胆南星、天竺黄、黄芩清热化痰。

脾虚痰聚而生风者,症见秽语多言、急躁易怒,可用十味温胆汤健脾化痰祛风。

脾虚肝亢者,治以补脾为主,可用归脾汤加减健脾益气补血,以扶土抑木;脾弱胃强而见便秘者,以麻子仁丸加减降胃气,复升降之机。

脾藏意,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患儿,酌加白术、猪苓、桂枝、茯苓、泽泻等健脾除湿,脾健则其藏意功能恢复,是以意存而志专,神思则定。

四肢抽动加桑枝、伸筋草、白附子祛湿通络,腹部抽动加白芍养阴缓中止痛。

  1. 从肾论治

肾者生髓,从肾论治多发性抽动症常用六味地黄丸,此方三补三泻,以补泻之平为制方之要。

其补肾为主,泻膀胱为助,见夜眠不安者,酌加珍珠母安神助眠。

肾气虚、肾阳虚者,常加补骨脂、肉苁蓉补肾助阳。

临床亦常见肝肾阴虚证,可用大定风珠清久羁之热邪,补真阴之肾水,缓筋脉之瘛瘲,复脉气之虚弱。

总之,从肾论治多发性抽动症以益肾为要,或补阳或滋阴,如用熟地黄、肉苁蓉、牛膝、山茱萸、巴戟天、杜仲、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等填精补髓,使髓海充盈,脑有所养,意志得固,则一身精神活动得安。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属于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发病根在五脏,但五脏所主有所侧重,其证候表现也有偏颇,可为单一症状表现,也可为多样化表现。

如注意力不集中与脾藏意相关,也与肾藏志相关;不自主动作与肺魄相关,也与肝魂妄动相关。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故治疗可以“脏腑平治”之法为指导,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根据不同证候、阶段的不同症状,平衡脏腑阴阳,随证治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脏腑   大定   治多   玄参   儿童   易怒   心肝   小儿   自主   效果   动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