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有些病可能是"撑"出来的,饿一饿就行了?不妨了解一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当今社会吃饭不再是单纯地解决温饱,而是通过朋友之间的聚会、宴请宾客的酒席,来交流感情。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经常一吃就是几个小时,殊不知这样短期内摄入过量食物,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消化道疾病。

另外,现代人在工作、生活当中所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不少人便会选择通过吃来缓解压力。除了选择可乐、啤酒、炸鸡、蛋糕、汉堡等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之外,食量和进食频率上也大大增加。殊不知,长期大量的进食使胃肠处于"撑"的状态,也是现代人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原因之一。

《生命时报》报道,澳大利亚的专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只吃自己食量的80%,那寿命将会延长约20% 30%

其实关于少食,我国自古以来也有"过午不食"的观点。但是"过午不食"这一观点真的有利于健康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过午不食"更有益于健康?看研究咋说

"过午不食"是指每天午饭以后至第二天清晨停止进食的一种饮食方式,其来源于古代僧侣和其他修行之人的一种修行、清欲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对"过午不食"的进一步研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来自广州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将139名成年肥胖患者随机分为限制饮食组常规饮食组。其中限制饮食组每天进食时间在早上8点到下午16点,其他时间只能饮用无热量的饮品,而常规饮食组不做任何饮食时间限制,但是两组对于饮食热量都有所限制。

实验结果表明,12个月后两组患者都有了体重上的变化。从体重来看,限制饮食组平均减重8kg,而常规组平均减重6.3kg;从腰围来看,限制饮食组平均腰围减少8.6cm,常规饮食组减少了7.2cm。对比之下,可以得知,控制进食时间后参与人员确实在减肥的各项指标当中都优于常规进食组。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过午不食"的确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还需要关注到这个研究的另一点,就是两个对照组都进行了饮食热量的控制,我们也可以得出,限制饮食的同时也要关注热量摄入。因此,“过午不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进食的时间不用考虑热量,随意进食。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午不食来源于古代的僧侣和修行者的修行方式,这些僧侣和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都在打坐和其他修行,并不会向现代人一样从事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工作,所以他们日常所需的热量较低。加之在长时间的修行过程中,身体也能够逐渐适应这种饮食方式,因此"过午不食"对于他们而言是可行的。

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当代的工作生活和压力已经不是当年修行的僧侣所能相比,因此现代人会有更多的热量消耗,也就需要一日三餐来平衡人体热量的消耗,帮助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生活当中的压力。

而在实际生活中,“过午不食”基本等同于不吃晚餐,但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当中晚餐一般比较丰富,会占到每天摄入热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因此如果不吃晚饭,人体将得不到充足的能量补充,很容易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首先就是引发胃部疾病。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到了吃饭时间,胃肠蠕动就会加快,同时胃酸、胆汁等消化液分泌,如果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这些消化液在没有食物消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分泌过剩,出现胃酸、胆汁返流。此时若没有食物对胃酸进行中和,长期以往胃黏膜就会被胃酸刺激出现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

另外,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肠道无法获得充足的能量,这就会直接导致人体的各个器官的营养供给不足。而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需要糖类物质提供充足能量,但长期禁食之后人体内的糖分被过量消耗,使得人体血糖的稳定状态被打破,就可能会出现头晕、贫血等低血糖症状

而且,血糖浓度持续处于低水平,会直接导致人体细胞代谢减缓。负责供氧的血细胞也就不能将氧气和营养物质及时输送到大脑,使得大脑失去持续性的供氧,进而引发大脑的功能失常,从而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改善,就会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综上所述,虽然"过午不食"确实有其合理性,但是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也是人类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当中,经过无数的实践所得出的最佳饮食习惯并延续至今,这不仅是一种生存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科学道理

但是,我们在饮食上也需要有一个"度",不能盲目进行"过午不食",也不能因为一日三餐符合现代人饮食习惯就暴饮暴食。要知道有些病也有可能是"撑"出来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有些病可能是"撑"出来的,饿一饿就行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美食是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过经常吃撑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长期吃太饱也可能会带来很多疾病,下面就为大家列举几类常见的"撑"出来的疾病。

1、消化道疾病

长期吃的太饱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容易产生各种消化道疾病

对于胃部来说,长期吃太饱,食物过量囤积在胃部,使得胃的负担加重。而且,人体的胃粘膜通常在2 3天就会自动更新修复一次。如果胃部长期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会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持续性地分泌胃液,可能会导致胃黏膜不能自我修复。

另外,胃黏膜分泌的胃液作为消化液的一种,其PH值在0.9 1.8之间,属于强酸,而大量的胃液可能会造成胃黏膜的屏障受损,使得胃部出现炎性改变,长此以往,就会增加罹患消化道疾病的风险,比如说慢性胃炎,以及胃溃疡等。

2、代谢性疾病

与饮食有关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骨质疏松。因为具有"长期饱食"这个共同的病因,所以以上疾病往往会重叠出现,人们也就应该更加引起重视。

如果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会使得消化困难,无法消化的"剩余营养"就会慢慢转化为脂肪。这些多余脂肪逐渐增多后就会囤积在内脏和皮下,使得肝细胞的脂肪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脂肪不能被肝脏及时代谢,过量的堆积在肝脏出现脂肪肝等临床表现。

而对于肥胖的患者来说,由于本身在"长期饱餐"这一因素的影响下,体内脂肪含量增加且大量囤积。长期下来就可能会使得身体对脂肪的合成、分解、消化、吸收等出现异常,造成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异常情况。

3、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当中的高脂血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脂代谢出现异常时,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管内代谢物质会逐渐沉积,形成纤维素样改变,直接导致血管壁硬化,严重者甚至出现闭塞。

而血液的黏稠度以及脂肪含量增加,会造成人体血液流速减缓,血液内脂质也更容易聚集或者粘附在血管内膜,进而形成血栓

时间一长,其血管壁的血栓会不断增大,并随着血液循环流到心脑血管,使得血管弹性下降,甚至是堵塞,进而导致心梗、脑梗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这些由于"长期饱餐"引起的疾病也并不是简单的"饿一饿"就能好转,这时就需要我们能够定期体检,及时治疗,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同时也要学习一些胃肠养护的方法。

三、如何健康养护肠胃?

肠胃作为人体吸收、排泄的器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每天的生活当中也需要进食,这就使得胃肠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如何健康养护肠胃就十分重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养护肠胃的方法。

1、饮食调养

饮食除了要注意吃饭时细嚼慢咽、饭菜荤素搭配、清淡适量外,尽量每餐能够控制在八分饱,也是一个很好的养护胃肠的方法。

控制每餐八分饱能够让胃部更好的进行研磨、排空食物和适当的休息,从而保证胃肠道能够处于健康的状态,防止胃粘膜无法修复引起的胃部疾病,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

同时在饮食方面也要做到忌口。尽量避免经常食用过于极端味道的食物,例如酒、火锅、麻辣烫、烧烤等。这些食物因为具有刺激性,进入消化道后会直接刺激消化系统粘膜从而引起炎性损伤或者水肿,而胃肠平滑肌在受到刺激后蠕动速度也会加快,就会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减少食用刺激性食物会降低胃肠道的刺激,从而减少以上症状的出现。

2、日常养护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生活当中如果出现情绪紧张,就会出现腹泻症状,又或者在我们担心发愁时食欲下降。可见情绪的变化也会影响胃肠的功能。因此,日常生活当中保持精神愉快,能够尽量避免一些不良的情绪对胃肠造成影响。

在日常生活当中,除了保持心情愉快,尽量按时吃饭,也是保养肠胃的方式之一。因为人体会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形成生物钟,到了吃饭的时间,人体生物钟就会发挥作用使唾液、胃酸等分泌出现饥饿感,如果此时没有进食,消化液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按时吃饭。

总结

临床当中有些疾病例如胃炎、肥胖等的确与"撑"这一因素有关,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就采用"过午不食"这种不适用于现代人的方法。而肠胃的养护,一方面要注重饮食调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精神上进行的调养。搭配早睡早起、多锻炼的良好生活规律也会对健康十分有利。美食的意义是给人带来幸福,只有养护好我们的肠胃我们才能更好的享受美食,远离疾病。

参考文献:

[1] Jamshed H, Steger FL, Bryan DR, et al. Effectiveness of Early Time-Restricted Eating for Weight Loss, Fat Loss,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in Adults With Obes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08, 2022.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2.305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可能会   胃部   消化道   胃肠   肠胃   热量   食物   人体   饮食   疾病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