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10年回头看:孩子应该先学音乐,而不是乐器


原创 逃妈 东西儿童教育 2023-02-23



大家好,我是逃妈。

昨天给大家推荐的音乐启蒙课「音乐壳」,你们看了没呀?

作为一个教育自媒体,我们常常给大家推荐我们认可的教育产品。坦白讲,这里面有些是功能类的,目的性很强,就是搞学习提成绩;有些却是我们真心喜欢,觉得无论如何都是培养一个孩子必不可少,都应该让孩子去接触和体验的。

「音乐壳」就是后者。

最早是团队伙伴的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biu妈家的小biu,千妈家的小千寻……后来,索性来和大家分享。

为什么真心喜欢?原因很简单:

第一,我觉得每个孩子都需要了解音乐。不一定是弹钢琴,不一定是学乐器,但一定要懂点儿音乐。

它是这个多维世界里的重要一维,如果从未涉足,我们都不知道孩子会缺了什么。

音乐给过人们很多创新灵感。

音乐中的“节拍”,启发了医学中“心脏起搏器”的发明;我们现在用的手写板,笔记本电脑的触摸板,设计灵感来源于音乐中的“五线谱”;苹果公司最早的那款IPod的外观设计,是从吉他的构造中得到启发……

未来势必是拼创造力的时代,相信没有哪位家长,愿意让孩子漏掉某个维度的输入。

第二,孩子学音乐,太容易踩坑了。花大价钱跟风报班,从兴致勃勃到鸡犬不宁,最后不得不放弃的大有人在。

逃逃学音乐10年有余,为了他能坚持,我和逃爸把自己的兴趣都快陪出来了,深有体会。



如果从头来一次,如果小时候就有类似「音乐壳」这类能轻松帮他打好音乐底子的启蒙课程,很多东西真的可以做得更省钱省时省妈。


下面我主要从逃逃学琴的经历,以及我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详细聊一聊:



不敢说多专业,但绝对有经验有体会。有意让孩子接触音乐的家长,看完肯定会有启发~

在我看来,孩子学音乐,基本分三步走:


STEP 1

先学音乐, 而不是乐器


说起学音乐,可能很多家长第一个问题就是:

“学钢琴还是小提琴,还是吉他、架子鼓?”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有效。

为啥呢?

如果你跑去问钢琴老师,他肯定会说,“当然是钢琴啊,钢琴是乐器之王。”

如果你跑去问小提琴老师,他可能也会说,“肯定是小提琴啊,小提琴是乐器皇后。”

你得找到一位没有强烈个人偏好,也没有利益相关的音乐内行人士,他才会实诚地告诉你,孩子应该先学音乐,而不是乐器。



音乐是个艺术领域,分声乐、器乐,而具体到某个乐器,只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小分支。

音乐建构一个人的艺术视野,它不仅是技能知识,更包括艺术品味、人格涵养,以及对生活的感知力。

孩子学音乐,需要带着脑袋带着心。

乐器我一会儿来谈,脱离了音乐,或者说,在没有任何音乐启蒙的基础上学乐器,它更像一门强调重复练习的“手艺活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排斥练习的原因。

那音乐该怎么学呢?

主要有两部分。


> 一是学

「乐理知识」


音乐为什么好听?因为它是一组有规律的声波。

学习乐理知识,就是去学习这个“规律”

它包括很多基础概念:音符、节拍、音色、调性、速度、强弱、和声…


这些东东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音符这样排列就好听,那样就不好听?

为什么这样组合听起来很欢乐,那样就很悲伤?

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就是细致感受音乐、培养乐感的过程。

我打个比方。有些曲子是3拍的(比如“生日歌”),有些曲子是4拍的(比如“玛丽有只小羊羔”),但无论3拍还是4拍,都是由一拍一拍组成的呀,那到底怎么区分几拍为一组,该在哪儿切割呢?

美国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里,老师会引导孩子跟着音乐节奏去拍手,或者在简单乐器上打拍子,用耳朵听、用心感受、用脑袋分析,它的重音在哪儿,循环点在哪儿。


就像逃逃示范的这样:


,时长00:23


当孩子系统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后,音乐就不再是随机、无序、“凭感觉”的玄乎之物了。

因为他知道,所听到的每一种感觉,背后都有科学道理,都代表了某种有规律的排列。

之后如果要学乐器,开始练习具体曲目时,孩子也能分析和总结曲子的规律性,能理解到:


为什么要按照这个节奏?

为什么是这样的跨度?

为什么要表现这样的强弱?


这样的练习和演奏才是有逻辑有思考的,而不是机械地重复苦练。


> 二是学

「音乐文化知识」


简单讲就是多听经典音乐、了解音乐名师名作,相当于音乐的通识学习。

美国小学音乐课也包含了这部分,这本老师的教案书《What Your First Grader Needs to Know(一年级孩子应该知道些什么)》,音乐部分就有莫扎特的故事、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等内容: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音乐风格。装潢浮华的巴洛克时代,它的音乐,肯定与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时代,有不一样的色彩。

不同际遇的音乐家也有不同的音乐风格。流浪他乡的肖邦,和一生为宫廷演奏的巴赫;穷困窘迫的舒伯特,和家底丰厚的门德尔松,他们的作品,肯定有不一样的情感。

多听经典的作品,多了解这些背景知识,不但丰富孩子的音乐常识,也为后面如果要进一步学习乐器打下基础。

因为孩子就能理解到,为什么弹奏贝多芬的曲目时,要有夸张的强弱对比,情绪饱满;而弹奏莫扎特的曲目,永远需要舒缓、愉悦、轻快。

很多家庭在培养孩子音乐兴趣时,最容易踩的坑就是,跳过第一步,去直接报班学乐器。

这就很容易导致后来学不下去,对音程、调性等概念理解不透,识谱慢,手脑跟不上,孩子很有挫败感。

现在回头看,其实能系统完成第一步,孩子就已经具备非常不错的音乐素养了,他有足够的知识去欣赏音乐,听音乐会,看音乐剧,应付学校里的音乐/乐理考试,也绰绰有余。

这时,如果孩子对音乐表现出不错的兴趣,那咱们可以往下走到第二步。


STEP 2

深入学习一门乐器


谈到学乐器,我家经验算挺足的。

这是目前家里的乐器,管乐、弦乐、打击乐都凑齐了



为啥搞出这么多?以前跟大家聊过「来龙去脉」:


一开始逃逃学的是钢琴

后来准备参加学校的乐队,就学了单簧管,因为乐队演奏一般用不上钢琴,偶尔用得上也只需要一把,名额太有限;

结果,乐队选拔测试时,老师觉得逃逃在节奏感上很有优势,两眼放光地跟他说“You need to do percussion!Now!”就好像打击乐在召唤他一样,于是又学了打击乐;

打击乐的种类就多了,照片上的架子鼓、马林巴琴、非洲鼓都属于打击乐的门类。

尤克里里吉他呢,倒主要是我和逃爸在玩。


当然,我家情况比较特殊,我和逃爸本身就很喜欢音乐,家里也有好几位走专业路线的同辈,比如我妹妹,逃逃的小姨,就是小提琴专业的,所以家里音乐氛围一直比较浓。

一般来讲,没必要搞出那么一大堆,又费马达又费电的,还是尽量去选择和孩子匹配的乐器就好。

给大家列个“简单粗暴”的选择清单:


• 音感特别好的孩子,比如唱歌唱得很准,听歌还能听出别人跑调的,选拉奏类的弦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 节奏感特别好的孩子,一听音乐就摇头晃脑,晃的还特别到位的那种,选打击乐类;

• 身强体壮,肺活量十足的,选管乐,小号、长号、圆号、萨克斯、单簧管、双簧管;

• 哪方面都很平均,但希望将来在音乐道路上走得远一点儿的,选钢琴;

• 哪方面都很平均,也不想花太多时间,只想陶冶下情操,增加乐趣的,选尤克里里,非洲鼓;

• 如果孩子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乐器,比如吉他、贝斯什么的,可以直接选。


不过家长要明白一点,无论学哪个乐器,都有枯燥的练习部分,是孩子需要去克服的。

有音乐基础要好很多,但也不能完全消除练习的枯燥感。

因为很多时候就是练「肌肉记忆」。跟体育运动类似,只不过它是练大动作,乐器是练小动作而已。

我自己练尤克里里时就很有体会,明明知道哪个和弦该按哪些地方,但手指就是不听使唤,转换时总慢了半拍,得反反复复练才行。



不过,练习乐器虽然艰苦,也是孩子收获最多的。

其他科目的学习,包括我们刚才所说的第一步,乐理、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比较靠脑袋,聪明、悟性高的孩子,肯定会学得快一些。

乐器练习没有捷径,没有取巧,就是实打实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像爬山,你总得一步一步爬上去。多爬一百米,见到的风景就有所不同,就看你是否愿意为了看更好的风景,而克服眼前的困难。

我现在都记得,逃逃小时候练钢琴,有个大跨度的地方对他的小手来说特别难,反反复复练了很久。



后来他跟我说,“妈妈,你知道吗?练第二遍不一定比第一遍好,练第十遍也不一定比第一遍好,但练一百遍,肯定比第一遍好。”

我觉得这样的感悟是蛮可贵的。

当然,每个孩子个性不同,一开始兴致勃勃,没俩月就打死不愿碰,喊练琴就要引发亲子关系危机的娃也是有的,这种情况我觉得也没必要非得坚持。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就像刚才所说的,培养音乐素养,也不一定需要练乐器的。

另外,不同的乐器难度差别也很大,小提琴、钢琴之类,你基本上要做好“和孩子拉锯、战斗、备足速效救心丸”的心理准备;简单的,尤克里里、非洲鼓这些,就要轻松很多,不太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STEP 3

寻找机会, 去演奏给更多人听


当孩子掌握一门乐器,能演奏一些曲目后,有两个方向可以走:



逃逃走的是第二个方向,我觉得是一个更长久的方向。

考级的道路比较寂寞,但有同伴一起的“众乐乐”就不同了,你不好好练,会影响整个乐队的演奏质量,乐队总监要找你,指挥要找你,同伴要找你,所有人都盯着你

这时家长可以躺平了,因为有一群人帮你“推娃”。

当然,这种感受也跟美国学校的音乐教育路线有关。这边的学校里有管乐队、弦乐队、爵士乐队等等,平时的活动非常多,孩子有很多选择。



我听说现在国内很多中学里也有乐队,家长可以提前打听一下,还可以“倒推”该给孩子选什么乐器。

其实“乐队”不一定很大,拉上三五好友,自己也能组建。


如果孩子学的是钢琴,找个学别的乐器的小伙伴,就能成个小组合;

如果孩子学的是尤克里里,找个非洲鼓的伙伴一块,就可以出去表演拉风了;

如果孩子学的是小提琴,那再找几把提琴,就能组成弦乐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

总之,我们说play music,就还是要play,和更多的人一起玩,寻找更多演奏的机会,就更能一直保持水平和兴趣。



EASTWEST


聊完音乐,最后,和大家说个题外话。

最近最火的,肯定是人工智能chatGPT无疑了。

因为它现在还没在国内正式上线,很多人可能感受不深,只把它当成一个科技新闻热点来看。

实际上,它不是一个热点,而是一个起点,带来的影响,将不亚于当年的工业革命。

现在美国这边很多高中生和家长,已经在重新考虑和规划将来的专业选择方向了。

我们和逃逃,也几乎天天都在讨论。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很多行业人员十多年所学所积累的,可能就是AI几十秒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医生对病理的诊断,律师对法律文件的起草等等。

在chatGPT们高速发展,一步一步地蚕食人类能力领域的今天,留给我们的空间还有哪些?

我觉得有两个方向。

一是硬杠,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去。我上次和大家分享过,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有。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十年,它都会是热门方向,数学、计算机等数理方向的技术人才需求依然会很刚。

不过要求肯定也会水涨船高。因为浅层次的脑力密集型工作,计算、编码、分析、归纳、总结,人工智能它自己都能搞定。

换句话说,以前“上学能考个好分数”的娃,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将来,可能需要“竞赛能打得不错”那么聪明的脑袋,才有比较好的生存空间。

二是绕道,做一些人工智能暂时还做不到的领域,比如人格涵养,人性洞察,生活的感知力,还有那些能表达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即便断掉一切现代科技手段,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愉悦和美好的东西。

比如我们今天所聊的,音乐。

音乐对孩子的作用,每个人都能说出个123,但似乎也没有人能完全说明白。

然而,正因为这个不清楚,不知道,才尤为珍贵。

因为但凡我们知道的,清楚的,都能转换成0和1表示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高速处理。


唯有那些我们不知道、不那么确定的领域,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独特性。

你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乐器   孩子   乐理   音乐   人工智能   小提琴   钢琴   家长   乐队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