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洪楼教堂变身网红地,想起被拆的济南老火车站我再次叹息


前几天,网上四下里传说,洪楼教堂重新开放了,吸引了大量的人群集,四处都称赞说“很惊艳”,里面的景像就好似电影《哈里 伯特》里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开学了!”

真的假的?与洪楼教堂比邻而居,我经常路过洪楼广场,也曾进去过洪楼教堂的内部,没有什么惊艳的感觉呀!只是像我们平时到山上的寺庙里参观随喜一样,只是这一家是个“洋庙”而已。


说起来那次参观,我现在还有点不好意思——那是个夏天,我带着年幼的儿子,穿着大背心大裤衩子趿拉着拖鞋就进去了。里面冷飕飕、凉隐隐的,虽没有空调但是很舒服,毕竟是百年的老宅子了嘛,感觉真不是一般的好!

不过,一会儿就有人来悄悄地告诉我:下次再来的时候,最好穿庄重一点的衣服……我那时的脸一热,肯定立马就红了,咱毕竟也算半个知识分子不是?。


闲言碎语不多讲,介绍一下洪楼教堂的历史:

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洪家楼天主教堂,1905年开始建设 ,1908年建成。我们看到这座规模宏大、造型壮观的哥特式主楼,是“主教坐堂”。

其实,我们从洪楼广场这个方向看去,是洪家楼天主教堂与华北总修院的组合全景。这座天主教堂是利用《辛丑条约》的庚子赔款所建,设计人是奥地利神父庞会襄修士(Corbinian Panger),是由中国劳工兴建的。


由于当时的施工条件所限,没有先进的吊装和运输设备,要修建如此高大的建筑是非常困难的。据说,当时工人们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土屯法”,将一块块沉重的料石搬运上去的。

啥叫“土屯法”?就是利用斜面原理,先垒个巨大的土坡,再把巨石拉上土坡,前面有人拉,后面用撬杠撬,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地挪动,最后再把土坡清理掉。

洪家楼天主教堂,平面基本为矩形,东端稍微突出,整个建筑平面略呈长十字形,象征着天主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主楼坐东面西,西立面有两个高耸的钟楼尖塔,夹着中厅高大的山墙,尖塔高约 40多米,西山墙面是主入口所在。


不过,平时开的都是小旁门,参观的人都是从这个小旁门进去的。


尖塔上和东西两侧壁及墙垣上,安置有众多竞相向上、直刺青天的小石尖塔,使整个建筑充满着向上升腾的动势,象征着升入天国的宗教意境。


中厅与侧廊间的飞扶壁,玲珑剔透,既有传递承载力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装饰性。

冲天的众尖塔和飞扶壁,都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其中,飞扶壁在中国国内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东端有神坛,中厅和侧廊的天花板,都是施以油彩花饰较为平钝的肋骨穹窿顶,与西立面较平直的二心尖券(xuàn)门窗,又都带有罗曼式教堂的影响。


穹窿顶的花饰着色相当鲜艳,据说这是为了符合中国教民的欣赏习惯。



西立面上极为精致的3座门,中间高大,两侧略低矮,券门的上额逐渐叠落半环形碹券(xuàn),其上不同的花砖都是一个一个单独泥塑雕刻烧制而成,富丽堂皇,工艺精湛,巧夺天工,十分精彩。门窗玻璃,原来都是五彩缤纷的彩色玻璃。

外墙的券(xuàn)拱、扶壁全部都是一钻一钻雕刻镂花而成的青石到顶,扶壁之间的墙是石基础,灰砖清水墙体,济南当地传统的小青瓦覆顶,色彩深沉。


正版的科隆大教堂

据有关资料记载,庞会襄修士当时是仿照德国科隆主教堂的模式来建造的,虽然其规模、高度都远不能与科隆大教堂相比,但其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和总体布局,的确有相似之处。

该教堂可容纳千余人做弥撒,是济南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华北地区较大的天主教堂之一。除“文革”期间关闭外,教堂一直宗教活动不断。

说到宗教活动,咱们聊聊天主教在山东的历史:

1650 年,西班牙教士嘉伯乐由北京来到济南,在济南城里将军庙购地,开始建济南的第一所天主教堂。但是,这个教堂后来被当地群众焚毁, 1866 年意大利人顾立爵重建天主教将军庙总堂。


1881年-1908年,福若瑟神父在山东传教


洪楼教堂内北墙上的画像

但是,这个教堂面积太小,不能满足大的宗教节日和举行“祝圣大典”“丧葬大礼”等大型宗教活动的要求。

于是天主教会在济南府城东3公里处的洪家楼建造了我们看到的这座教堂,由当时的天主教山东代牧区副主教掌管教务。

注意:这个时间点是1904年。

这里我们先岔开说一下济南。多年来,济南和青岛在山东双雄并立,互不服气,济南人自豪地说“山东济南”,而青岛人则微微一笑——“中国青岛”。

这个话题有点远了,水也比较深,有机会我找来老家是青岛的同学一起对喷一下。今天还是重点讲一下济南这座城市。

鸦片战争以前的济南府,长期作为山东一带的行政和商业中心,是一座典型的内陆、封闭的封建城市。1840 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打开了清王朝闭锁的国门。地理位置显要、资源丰富的山东省,成为列强们宰割的对象。


袁世凯

1904年,德国强行修建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也是在这一年,接任袁世凯为山东巡抚的周馥,和转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联名上奏后,清朝廷批准将济南自开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周馥

商埠(bù)的开发,为华、洋商人提供了经商的环境和营建的条件,封建府城济南开始了大规模中西混杂的近代建筑活动,也逐渐形成了旧城与新商埠东西并列、中西建筑风格交融混杂的城市面貌,由一个封闭的封建城市,逐渐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开放型城市。

注意:这个时间点也是1904年。

正是有了背后政治武力的支撑,他们才开始有了营造新教堂的打算。也正是有了背后政治武力的支撑和经济的需求,才有了1908年开始建造的津浦铁道济南火车站。


这两者同样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有鲜明德国印记的遗迹,不同的是,教堂留下来了,成了济南形象的网红打卡地;火车站则在1992年被拆除,成为全济南人永久的遗憾,有建筑业资深人士感慨地说,这是济南城市建设中的一大败笔!

假设一下,如果老火车站还在,一西一东,两处网红打卡地,可以为济南增色多少啊!


据江湖传言,当年力主拆掉老火车站的领导,挥指方遒的最大理由是:看见了它,就像看见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中国,这是殖民主义的残留!

说句客观的话,我是比较理解当时的干部的,不可能人人都是伟人、圣人,文化视野和思想境界都是有限的。

当时我们的梦想还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谁知道现在不但梦想早就实现了,而且还开上小汽车了呢!

当时我们还发愁如何让十亿人都吃饱饭而号召“孩子只生一个好”,大力宣传“女孩也是传后人”,谁知道现在的人们让生也不生了呢!

说句比较主流的话,这几十年的发展速度之快,放胆去想,也不会想到,我们自己能够发展到美国老大我们老二了。有网友说:不知不觉中,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们竟然也成了“列强”之一了!

其实,正如圆明园遗迹才是我们应该牢记的圆明园的模样,岁月变迁、风吹雨打中的文化建筑遗迹,更能让我们趁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用它来警醒自我,而不是一拆了之,眼不见心不烦。

有句老话说的好啊,山中贼虽不见了,而心中贼还在啊!

我看见了,我来了,我记住了!

这才是宽容大度的国民心态,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济南   府城   天主教   教堂   尖塔   土坡   天主教堂   哥特式   老火   青岛   山东   车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