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美军 ?技嘉Aro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评测连载2

提示:本文为2020年作品,因为是少有的评测资料,应网友重发。请各位读者不要认为是当前时间的作品。

在连载1结尾说到,技嘉这个Arous RTX 2080Ti Gaming Box(下文简称2080TiGB),价格逼近人民币18000,和技嘉2019年推出的、体积更为小巧的、采用风冷散热的、价格只要 5000上下的Aorus RTX 2070 Gaming Box(下文简称2070GB)比较,相同的地方是,其内置电源都是450W。
这样一来,带来两个疑问:
1.2080TiGB内置的RTX 2080Ti的显卡,采用水冷方式散热,其性能发挥又将如何?
2.2080TiGB的价格是2070GB的三倍有多,其性价比又将如何呢?
同时,在连载1发出之后,有读者提出新的疑问:
3.雷电3的性能、功能和稳定性,到底如何?

怀着这些疑问,笔者将其和2070GB放在一起,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尽力全面的测试,试图找到这些疑问的有理有据的答案----而熟悉历史的读者,对连载2使用的副标题“53美军”,应该会对答案提前有所感悟。

端口连接
技嘉2080Ti GB和自家之前三款Gaming Box一样,(分别是GTX 1070、GTX 1080、RTX 2070),其雷电3都提供100W的供电,由此,将其和外接电源不超过100W的笔电配合使用,非常方便。
笔者此时测试使用的笔电,是ThinkPad X1 Tablet 3nd(下文简称为X1T3),它带有两个全速的雷电3端口,官方标配电源是65W,其主要硬件配置为i5-8250U/UHD 620/8GB RAM/256GB M.2 NVMe SSD/13” 3000X2000 IPS触摸屏。
这样一来,2080Ti GB和X1T3连接之后的整体,只需要两根线缆:一根是两者之间的雷电3连接线,另一根是2080Ti GB的电源线:

从这个角度看,2080Ti GB的体积显得很庞大,因为X1T3是一款13英寸3:2屏幕的机型,对比和不同角度,会造成这种错觉。当然,其重量近3.8kg,确实比X1T3重多了。

2080Ti GB提供的供电是硬件级别的,连接好外部电源线即可,与操作系统无关。笔者特意在还没有安装好任何与2080Ti GB相关的软件和驱动,就尝试对X1T3进行了系统级别的更新,一切正常:

由于X1T3好久没使用,所以BIOS也需要更新了。特意将2080Ti GB换接了X1T3的另外一个雷电3进行供电,BIOS的升级也一切正常。

2080Ti GB首次接入X1T3的雷电3接口时,需要授权。注意是有两个一摸一样的设备(GIGABYTE,AORUS GAMING BOX)。

笔者选择了始终连接。之后在挂接的Thunderbolt设备里面,同一端口下看到两个GIGABYTE,AORUS GAMING BOX,完全没有任何差别。(备注:X1T3有两个雷电3端口)

还没来得及打开官方随机附带的光盘安装相关驱动和程序,Windows 10已经自动安装了所有驱动。包含RTX 2080Ti显卡、NVIDIA HD音频、NVIDIA USB-C、ASMedia USB3.0控制器、Realtek千兆有线网卡的驱动。

尽管没有安装技嘉官方的任何驱动和软件,此时2080Ti BG已经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其前方底部的LED灯条已经开始工作,投射出柔和蓝光:

回到X1T3上,系统托盘区出现的安全删除硬件中,只有2080Ti GB中和NVIDIA相关的USB-C、显卡和声卡三样,并不会有ASMedia USB3.0控制器、Realtek千兆有线网卡出现。

原因在于2080Ti GB机体正面和背面的3个USB-A 3.0端口,并没有连接任何设备。而其内建的ASMedia USB3.0控制器并不会作为一个可热插拔的设备出现----同理,其内建Realtek千兆有线网卡也不会出现在此处。

启动Nvidia控制面板,可见Physx已经自动选择为RTX 2080 Ti----理论上,它将和X1T3的i5-8250U/UHD 620完美配合运行。

2080Ti GB和X1T3组合之后,除了在图形性能上的加强、电能的供给,有线千兆网卡的获得,其他附带来的端口增加,对于X1T3这种、周身只有两个雷电3端口和一个TF/SIM卡槽的便携机器来说,就是福音:可以随意连接USB-A端口的设备了。

2080Ti GB的日常摆放,应该是放置在笔电后方较为适宜,除非受到用户桌面空间限制。

不过,其发出的多彩LED光效,就只能在侧面欣赏了----话说笔者一直没理解电竞产品上的多彩LED灯光设计,有着什么魔力,使得众多厂商和用户对此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若是加上外接显示器,三者的布局就要更加全面考虑了:既要考虑到外接显示器的主位,又要照顾笔电屏幕在双屏使用的方便性,还要兼顾2080Ti GB的端口插拔使用,最后还想要多彩LED灯光得到完美呈现。笔者对此,一时还想不出有何好方案。

相关设置
技嘉官方随机附带光盘提供了显卡驱动、控制软件(AORUS ENGINE)和三个Google软件,以及电子版用户手册,一般而言,安装显卡驱动和控制软件即可。但是显卡驱动安装不成功----因为之前已经说到,Windows 10已经自动在线下载安装了显卡驱动,反而官方配备的驱动无法安装。

控制软件(AORUS ENGINE)的设置界面如下:

LED光效控制软件的界面如下,支持手机安装相应APP来控制。

其他暂不细说,开始在得到RTX 2080Ti加强的X1T3上,进行图形性能基准的测试:

性能测试
3DMark基准测试结果和对比
作为对比,将采用标准安装方式,安装在台式机中的RTX 2080 Ti的两个得分加入;而2080 Ti GB的得分,也分为内置屏幕显示和外接屏幕显示两种;对比的结果是:
1.外屏得分是内屏得分的157%~109%,趋势是随着分辨率的增加,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少;
2.外屏得分是标准得分的73%~83%,趋势和上类似;
3.外屏得分高于DELL Precision 7740/7750的RTX5000得分,趋势是随着分辨率的增加,两者的差距越来愈大;
4.内屏得分在Fire Strike是不如DELL Precision 7740/7750的RTX5000得分,但随着Fire Strike Ultra、Time Spy、Time Spy Extreme的顺序(就是上面所言趋势),得分反超。

Port Royal基准测试结果和对比
在这个对比中,笔者加入的是一台配置为i9-9900K+GeForce RTX 2080 Ti的台式机,并且显卡核心超频到了1935MHz。对比的结果是:
1.外屏得分是内屏得分的114%;
2.外屏得分是标准并超频得分的94%多一点----只差不到6%,可见光追技术需要的带宽并不高;
3.外屏得分和内屏得分,全面超越所有移动工作站RTX5000的得分,高出26%~43%之间。

VRMark基准测试结果和对比
在这个对比中,笔者加入配备RTX 2080 Ti的台式机,其CPU型号不详。对比的结果是:
1.在Orange Room和Blue Room时,外屏得分是内屏得分的127%和123%,在Cyan Room有点乱,暴增为324%;
2.随着Orange、Cyan、Blue的顺序,外屏得分首先只有标准安装得分的56%、然后是71%,最后居然反超是101%;
3.随着上面同样的顺序,外屏得分是移动工作站RTX5000得分的56%,然后是118%,最后是165%----可见,随着随着不同VR场景对硬件水准要求的提升,雷电3之下的RTX 2080 Ti的性能越能得到体现。

PCMark 10基准测试结果和对比
PCMark 10针对的是整机性能,除了显卡之外,CPU硬盘内存的性能都要综合考虑。所以在这个对比中:
1.外屏得分和内屏得分差距很小,只有在对图形性能提高加权的Extended时,两者的得分,差距才比较明显;
2.由于ThinkPad X1 Tablte的CPU和内存的性能,远不如移动工作站,所以哪怕有RTX 2080 Ti加持,其PCMark得分和作为对比的移动工作站比较还是全面下风。

综上测试,对于2080 Ti GB的性能,笔者有如下结论:


和Aorus RTX 2070 Gaming Box对比
前文说过,Aorus RTX 2070 Gaming Box售价为人民币5000左右,2080 Ti GB售价为近人民币18000。
那么,2080 Ti GB付出了2070 GB三倍多的价格,回报值吗?
所以,笔者继续对2070 GB进行同样的基准测试,看两者比较起来如何。
2070 GB的体积远比2080 Ti GB小巧,同样配有官方便携包,更适合和轻薄笔电配合行动;

其内置电源同样是450W,雷电3同样支持100W的供电:

综上,笔者去年购买之时,曾经对其起过更换为RTX 2080显卡的念头,可惜微星官方并没有推出同样板型的RTX 2080显卡。

2070 GB的安装和2080 Ti GB一样,两者可以共用显卡驱动和设置软件,就连LED光效控制软件也可以共用,无需另行安装。

2070 GB风冷设计,没有前置USB-A端口,没有千兆有线网卡,LED灯效相对也比较寒碜。

首先看看比较简单的测试数据:
AIDA64 GPGPU基准测试对比如下:
第一张图是2070 GB内、外屏测试成绩,可以看出2070 GB内、外屏成绩差异很小。

第二张图是2080 Ti GB内、外屏测试成绩,可以看出2080 Ti GB的外屏成绩中,x64 之下的AES-256、SHA-1 Hash、Single-Precision Julia、Double-Precision Mandel的数值,明显比内屏高很多。

SteamVR基准测试对比如下:
第一张图是2070 GB内、外屏测试成绩,外屏帧数稍稍高了不到1%,受CPU限制帧数有0.9%;

第二张图是2080 Ti GB内、外屏测试成绩,外屏帧数有近40%的提升,且受CPU限制帧数几近为0%,只有1帧。
2080Ti GB的内屏成绩,是2070 GB的111%,外屏成绩为152%。

3DMark基准测试成绩与对比
2080 Ti GB的内屏总成绩,是2070 GB的128%,外屏总成绩为151%。

Port Royal基准测试结果和对比
2080Ti GB的内屏成绩,是2070 GB的158%,外屏成绩为172%。

VRMark基准测试结果和对比
2080Ti GB的内屏总成绩,是2070 GB的123%,外屏总成绩为145%。

PCMark 10基准测试结果和对比
加入了X1T3原始配置(不连接雷电3显卡时)的得分。


性价比问题:
经过以上对2080 Ti GB的性能测试对比、加上和同门2070 GB的对比,笔者认为,尽管其端口比2070 GB更多更方便,LED光效要好,但瑕不掩瑜的同时,瑜也不演瑕:2080 Ti GB的性价比非常低----价格是2070 GB的360%,但性能只是2070 GB的约150%----换算一下就是如下:
假定2070 GB的性价比为1,2080 Ti GB的性价比只有0.42。

不过,不要忘记: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是世界首台采用水冷散热的雷电3显卡盒,官方的宣传用词和结构分解CG图如下:

那么,在长时间高负荷工作时,2080 Ti GB的稳定性、温度、噪音,又怎么样呢?
付出近人民币18000高昂价格的用户,会由此觉得物有所值吗?
请各位继续观看下文。

压力测试:
AIDA GPU Stress
2070 GB-内屏,GPU功耗均值为143W,峰值为145W,GPU核心频率均值为1847MHz,显存频率均值为6794MHz。

2070 GB-外屏,GPU功耗均值为145W,峰值为147W,GPU核心频率均值为1874MHz,显存频率均值为6796MHz。

2080 Ti GB-内屏,GPU功耗均值为245W,峰值为257W,GPU核心频率均值为1964MHz,显存频率均值为6758MHz。

2080 Ti GB-外屏,GPU功耗均值为248W,峰值为258W,GPU核心频率均值为1976MHz,显存频率均值为6788MHz。

FurMark GPU Stress
2070 GB-内屏,GPU功耗均值为174W,峰值为183W,GPU核心频率均值为1569MHz,显存频率均值为7000MHz。FurMark FPS均值为195。

2070 GB-外屏,GPU功耗均值为174W,峰值为179W,GPU核心频率均值为1593MHz,显存频率均值为6999MHz。FurMark FPS均值为237。

2080 Ti GB-内屏,GPU功耗均值为249W,峰值为264W,GPU核心频率均值为1693MHz,显存频率均值为6994MHz。FurMark FPS均值为288。

2080 Ti GB-外屏,GPU功耗均值为249W,峰值为256W,GPU核心频率均值为1562MHz,显存频率均值为7000MHz。FurMark FPS均值为348。

将以上8张图片上的关键数值整合一下,得到如下对比图表:


稳定性与异常现象
稳定性方面,使用的是3DMark的Time Spy Stress test、Fire Strike Stress test和Port Royal Stress test,笔者分别对2080Ti GB/2070GB、内屏显示输出/外屏显示输出,进行了多次测试,得到结果如下:

以上结果就是,2070 GB通过了所有稳定性测试(图形输出帧数稳定性不低于97%),而2080 Ti GB在Time Spy内屏+外屏、Time Spy Extreme内屏、Fire Strike内屏+外屏,这5个测试中图形输出帧数稳定性低于97%,没有通过。
笔者分析原因,推测是因为2080Ti GB的性能远高于2070 GB,在这5个测试中,所发生的、所需要的数据传输量,雷电3连接无法确保不低于97%的稳定性。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在上面压力测试中,2080 Ti GB-内屏AIDA GPU Stress的测试截图,有着一个问题:在持续长达4小时的压力测试中,AIDA64显示,在110分钟之后GPU1发生了奔溃,随后恢复又再次奔溃。

实际上,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笔者遇上了几次雷电3显卡出现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点,往往都是发生在压力测试或长时间的基准测试完成之后,屏幕出现黑屏或冻结,此时X1T3对键盘鼠标操作无任何响应,但系统又没有发生完全的宕机,直接采用拔线物理断开雷电3连接之后,多半又会恢复正常。


所以,笔者推测这是因为X1T3此时,和外接的雷电3显卡无法正常协同工作,而造成的虚假宕机。
这个问题,虽然出现的几率很低,但2080 Ti GB和2070 GB两者都有出现,外屏和内屏输出方式都有出现。比较奇怪的是,这种异常现象,极少在压力测试中或基准测试中出现,而是在测试完成之后,系统处于空载状态时才出现。就目前而言,笔推测异常发生的原因,应该是和雷电3供电管理节能设置有关。
由于还尚未将2080 Ti GB/2070 GB连接其他电脑进行长时间的压力测试,所以也不能排除是X1T3的问题、或是雷电3显卡的问题、或是技嘉的设计问题、或是驱动软件问题。
这个问题,在连载3中将尽力找到答案。


工作温度
2080 Ti GB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时的内部温度,在上面压力测试的图片中就可以看到:
2080 Ti GB无论内屏还是外屏,无论是AIDA GPU Stress还是FurMark GPU Stress,在长时间的压力测试中,其GPU核心温度均值都在62摄氏度左右;
而作为对比的2070 GB,在使用AIDA GPU Stress时,其GPU核心温度均值大致也在相同水准;在FurMark GPU Stress时,2070 GB显卡核心温度的均值,上升了6/8摄氏度,达到了59/69摄氏度,此时,2080 Ti GB的水冷散热设计,才有了明显的优势体现。

至于机体外部温度,笔者使用测温仪进行了测量,发现使用内置屏幕和外接屏幕时,机体外部温度没有较大差异。
下面是室温28摄氏度时,测量到2080 Ti GB日常中等负荷运行时,其机体外表的3张温度图:机体外表温度最高部位,当然位于其顶部水冷散窗口部位,达到了36.1摄氏度。其他地方的温度,除了电源风扇排风口之外,都不高,比同时运行的ThinkPad X1 Tablte 3本体外表温度都要低不少。



下面是室温28摄氏度时,进行长时间GPU满载压力测试时的温度图:顶部水冷散窗口部位的最高温度,达到了45.5摄氏度,和此时ThinkPad X1 Tablte 3本体外表温度最高点的数值基本一致。除了后方电源风扇排风口排出的气流温度有所升高,其他地方的温度,和低负荷运行时的温度没什么差异。可见2080 Ti GB采用水冷散热设计,确实在降低机体外表温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做为对比度2070 GB,其显卡功耗上限约为180W,比2080 Ti GB所用显卡的功耗上限,低了约70W,所以其在较小机体下采用传统风冷散热方式,取得的效果也不错,如下图所示,机体外表温度最高处为41.1摄氏度:


工作噪音
由于笔者计划中的简易音频测量分析系统尚未实现,所以目前没有仪器的测试数据。
不过,据笔者在夜深人静时依靠人耳倾听,2080 Ti GB显卡的散热系统,采用了水冷+两个直径120mm低转速大风扇的方式,在这个局部,确实实现了不错的静音效果,机身右侧风扇发出噪音也很低----但是,其采用的电源,是和2070 GB一模一样的450W刀片服务器电源,其内置电源风扇发出的声压倒是不高(笔者估计最高在50dB(A)左右),但其声音频率,在长时间高负荷运行时,比较引人不悦。
具体的仪器实测数据,可能会在之后的评测连载3中补上。


53美军?
至此,本文连载2,为何使用副标题“53美军”的缘故,已经跃然纸上,那就是:
尽管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内置了当下娱乐级显卡头部型号RTX 2080 Ti,世界首台采用了水冷散热方式,但其效能发挥,在遇上雷电3连接PCH的局限性时,依然和所有前辈一样,无法突破重围,战绩平平。
而且,尽管其水冷散热方式带来了较低的温度和噪音,拥有不错的100W供电和丰富端口,以及进一步绚丽的LED光效,但人民币近18000的高昂售价,使得其性价比,是笔者所见过的雷电3显卡盒里面的最低者。

将以上评价的主角,换成53美军,那就是:
尽管1953年的美军,主力是当时理论上最强攻击集群,有着一流水准的海陆空立体作战力量,但其凌厉攻势,在遇上当时中朝联军强硬坚韧的三八线泥潭时,依然和之前历次攻势一样,无法突破阻击,战绩平平。
而且,尽管其一流水准的海陆空联合优势带来了较低的战损和伤亡,拥有不错的后勤支援和丰富战地娱乐,甚至出动了绚丽的玛丽莲梦露,但整个朝鲜战争美军军费支出近800亿美元,使得其性价比,是笔者所知的热武器战争里面的最低者。

由此,连载2使用的副标题“53美军?”,笔者的答案是: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在雷电3连接PCH时,性能无法突破,而且性价比很低,类似1953年的美军。


49国军?
连载1使用的副标题“49国军?”,到现在为止,笔者依然没有给出答案。

“53美军”,是指连接PCH时性能突破和性价比问题;而“49国军”,是指当下购买Aorus RTX 2080 Ti Gaming Box的行为,在方向选择和长远考虑上,是否严重失算;所以,这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部分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笔者在上面已经多次强调“连接PCH时”,所以,评测尚未结束,还有连载!

在连载3中,笔者计划了如下内容:

1.连接使用移动版标压CPU、桌面版标压CPU、同时本身内置移动版高性能显卡的笔电,看在高性能CPU加持下、同时拥有多个独立性能显卡时,又将如何;

2.连接使用Intel 第10代IceLake处理器、CPU可以和雷电3直连的笔电,2080 Ti GB将不再需和PCH上的设备抢夺DMI带宽,理论上效率会更高,性能发挥表现会更好,进行实测,又将如何;

3.测试部分生产力项目使用2080 Ti GB进行CUDA渲染加速的成绩,测试部分3A游戏使用2080 Ti GB运行时的实际表现;

4.笔者个人对雷电3的接班人雷电4的读解。

5.解答部分读者的疑问:为何选择购买如此昂贵的2080 Ti GB,却不选择直接组装一台高性能台式机?(要体积小的话可选ITX台式机)

最终,对于“49国军?”的疑问,笔者也必须给出答案。

敬请期待连载3!

发布于 2020-10-11 17:0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雷电   基准   技嘉   端口   美军   得分   笔者   显卡   频率   温度   性能   测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