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交易看货币

什么是货币?所有能够实现交易的都是货币。货币的三大功能'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和'财富储藏'中,'交易媒介'是基础功能,'价值尺度'和'财富储藏'是衍生功能,因为如果无法实现'交易','价值'与谁对比尺度,'财富'有何意义。可以说货币从来就不是财富,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不能交易,你还会要货币吗?所以,本文立足于'交易'来看货币。

根据该定义,货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笔交易中,一方是商品,一方是法定货币。相对商品,法定货币就是货币;相对法定货币,商品就是货币。并且一笔交易就产生两笔相对概念的货币。交易结束时,这两笔相对概念的货币就失去其货币意义,货币不存在。但为什么世界上还存在这么多货币呢?

同时根据该定义,不管是'私人信贷'、 '银行存款'还是'法定货币',只要它能实现交易就是货币,都会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私人信贷'是未来支付'法定货币'的承诺;'银行存款'即是私人的支付手段,又是银行用'法定货币'对'私人支付'进行结算的承诺;'法定货币'是法定的支付手段和结算手段。

在'以物易物'的交易中,其中一物就是另一物的货币。在以'黄金'为媒介的交易中,将'黄金'称为货币。但我们要意识到以黄金为媒介的交易,它是将一笔完整的'以物易物'交易分拆2成2笔分别与黄金进行的交易,并称黄金为货币,称另一物为商品。所以所有与'货币'进行的交易都是一笔完整的'以物易物'交易的一侧,我称之为'½交易'。但黄金是实物,并且其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财富储藏需求(我们可以将囤积黄金的需求,称为'财富储藏'需求),因此与黄金的交易也可以看成是一笔完整的'以物易物'交易。

但在现代的信用货币制度下,其背后没有任何实物作支撑,其本质是一种承诺。信用货币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交易。从交易的角度看,金融最大的特征是将一笔供需双方相互匹配的交易分拆成2笔单独的交易。从'以物易物'的交易到以'金属货币'的交易,是将一笔双方相互对'对方'所提供的商品都有需求的交易,分拆成2笔单独与货币的交易;从'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将银行同时为交易处理支付和结算,分拆成银行系统处理结算和影子银行系统处理支付。

这种分拆的方式,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即促成了大量的交易。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出现大量的错配和不确定性,而错配和不确定性正是大部分风险的来源。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即为什么世界上存在这么多货币?因为我们所有的交易都是'½交易'。只有'½交易'两两匹配,相互抵消,交易完成,货币消失。在金本位下,我们可以将'完成黄金的转移'视为结算完成。此时一笔完整的'以物易物'交易结束。实际上,用'黄金'进行的结算就是在验证'国家信用'背后是否有实物支撑。

在信用货币下,我们将银行通过在央行账户上的储备转移视为结算完成,但此时我们完成的只是一笔'½交易','法定货币'依然存在。而用'央行储备'进行的结算只是在验证'银行存款'背后是否有'法定货币'支撑。但'法定货币'本身也只是国家的债务,只是它附加一个可以用于清偿债务的法定承诺,而国债没有这个法定承诺。所以,在信用货币下,'法定货币'一经产生就不会消减。为什么呢?

其实,在金本位下,以黄金为货币的交易也只是一笔'½交易'。因此,也要求有无限量的黄金作为货币。只是由于黄金是实物,我们姑且将与黄金的交易视为一笔完整的'以物易物'交易。我们回到最开始对货币的定义,即所有能实现交易的都是货币。可以说世界上的每件物品都是其交易对像的货币。现在我们设定某一物为货币,那么每个交易物的镜像都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货币。这就是为什么用'银行存款'和'私人贷款'充当货币来完成交易是必要的。'银行存款'和'私人贷款'只能是以'法定货币'来偿还或以'违约'来抵消。但'银行'和'私人'从何处获得'法定货币'来偿还呢?那只能是从'政府'获得,因为只有'政府'才有权发行'法定货币'。因此,偿还'银行信用'和'私人信用'的过程,就是新增'法定货币'的过程。同时贷款还有利息,所以需要新增更多的'法定货币'。而'银行信用'和'私人信用'的违约就是在消除'银行存款'和'私人贷款'。我认为'违约'的概率就是利息存在的原因。(当前对利率普遍的共识是欧文·费雪的'利率理论',即利率是对今天所放弃物品的补偿。这边我提出另一个假设,即利率是对'信用质量'的衡量。)

所以,以'货币'为交易媒介的'½交易',要求货币永远增加。因为实现一笔'½交易'意味着产生一笔'货币'。因此,也要求'法定货币'永远增加。'法定货币'只有在废除时,它才会消失。理论上,税收也可以抵消'法定货币',但政府也需要开支,也要交易。那么能不能减缓'法定货币'的增加呢?能,就是'实体经济交易量'下降和'债务违约率'上升,但这也就意味着经济衰退,爆发通货紧缩。

从这个逻辑看,金本位时代的'经济周期'可以视为'法定货币'的'支付-结算'周期,而信用货币时代的'经济周期'可以视为'银行信用和私人信用'的'支付-结算'周期。

如果我们以这个逻辑来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以得出结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关键是'实体经济交易量'和'债务违约率'这2点。a)'实体经济交易量'上升'债务违约率'上升:货币互有增减,需对比两者的上升幅度。但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实体经济交易量'上升代表经济强劲,经济强劲时'债务违约率'通常不会上升。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只能是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对信用货币的结算约束;b)'实体经济交易量'下降'债务违约率'下降同理;c)'实体经济交易量'下降'债务违约率'上升:就会发生通货紧缩;d)'实体经济交易量'上升'债务违约率'下降:有发生通货膨胀的潜质,但并不一定会发生。因为交易本身就会产生货币。与'实体经济交易量'相匹配的货币增加,这不应该算是通货膨胀。通常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是,在'实体经济交易量'下降'债务违约率'上升时,央行为避免金融危机以及提振经济而超量发行货币。而结果是'债务违约率'下降,但经济并没有提振,'实体经济交易量'没有上升,而偿还债务的过程就是创造'法定货币'的过程,此时通胀爆发。

以此来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同一根源,即实体经济低迷且存在大量债务,只是应对的措施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所以,正常的经济活动需要保持适当的债务违约率。话虽然是这么说,但谁会希望自己借出去的债务违约呢?

这也可以回答为什么美联储08年金融危机时量化宽松没有造成通货膨胀,而20年3月的量化宽松会造成通货膨胀并持续到现在?是因为08年实体经济的交易仍然很强劲,并且有适当的让债务违约;而20年新冠爆发,实体经济的交易低迷,同时没有债务违约。

接下来,我们要回答,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货币?因为世界上有大量的交易都是'未结算'交易。为什么呢?什么是'未结算'交易呢?所有的借贷都是'未结算'交易。

首先,经济包含'实体经济'和'金融'2个方面。'实体经济'主要是指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其过程包括生产、运输、交易、交割。'金融'主要指的是货币所有权的转移,其过程包括未付、预付、支付、结算。因此,这个世界实际存在'交易市场'、'支付市场'和'结算市场'3个市场,'交易市场'属于'实体经济'领域,'支付市场'和'结算市场'属于金融领域,'支付市场'和'结算市场'是'交易市场'的衍生市场。金融号称是在做风险管理,但其实说破了天,做的就是支付和结算这2件事,如果再提炼成一件事,那就是实现交易。

现在,我们来看看'交易市场'、'支付市场'和'结算市场'这3个市场是如何定义的,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

假设'私人A'向'银行X'借款用于购买商品,'银行X'接受'私人A'借款,同时向'私人A'发放'银行存款'。'私人A'用'银行存款'向'交易方B'支付货款,此时'实体经济'层面的交易结束,这个层面我称之为'交易市场',即交易对象是'实物'或'服务'。

情况1,如果'交易方B'在'银行X'有存款账户,'银行X'直接将'私人A'账户上的'银行存款'转到'交易方B'账户上。这种情况下,不涉及央行'结算',但同时增加了一笔'私人信用'和一笔'银行信用'。我将未经过央行'结算'的交易称为'未结算'交易,即'私人A'与'交易方B'的交易和'私人A'与'银行X'的交易都是'未结算'交易。实际上,央行结算是在验证交易中使用的'支付手段'是否有有'法定货币'支撑。因为这2笔'银行存款'和'私人贷款'没有经过'结算'的验证,其背后可能没有'法定货币'支撑,也就是说'私人信用'和'银行信用'还未转化成'国家信用'。

情况2,如果'交易方B'在另一家'银行Y'有存款账户,这笔'私人A'的支付需要'银行X'通过央行将'银行X'账上的'准备金'转移到'银行Y'的账上,'银行Y'再将'银行存款'添加到'交易方B'账户上。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银行Y'先将'银行存款'添加到'交易方B'账户上,当天结束时,'银行X'再通过央行将'银行X'账上的'准备金'转移到'银行Y'的账上。至此,结算完成。但在此过程中,还是增加了一笔'私人信用'和一笔'银行信用'。但我将这种经过央行'准备金'结算的交易称为'已结算'交易。因为这笔'银行存款'经过'结算'的验证,其背后有'法定货币'支撑。此时'私人A'与'交易方B'的交易已经完成,但'私人A'与'银行X'的交易并没有完成,是'未结算'交易,也就是'私人贷款'背后没有'法定货币'支撑,即'银行信用'已转化为'国家信用','私人信用'还未转化为'国家信用'。

情况3,如果'银行X'在央行转移'准备金'的过程中,'银行X'没有足够的'准备金',怎么办呢?'银行X'有2种方式来应对。

第1种方式,'银行X'可以向其他银行进行'准备金'拆借来完成结算。我们假设'银行X'从'银行Y'借入'准备金',并用于结算这笔'私人A'向'交易方B'的支付。在此过程中一共增加了一笔'私人信用'和2笔'银行信用',即'私人A'向'银行X'的贷款(私人信用)、'银行X'向'私人A'发行的'银行存款'(银行信用)、'银行X'向'银行Y'的贷款(银行信用)。并且这3笔'信用'都没有转化为'国家信用',即一笔'银行存款'、一笔'私人贷款'和一笔'银行贷款'其背后都没有'法定货币'支撑。因此,'私人A'与'银行X'的交易和'银行X'与'银行Y'的交易是'未结算'交易。用佩里·梅林的观点来说,这两笔交易都只是推迟了结算。这里,我将拆借'结算手段'(即'准备金')并用于结算的市场称为'结算市场'。

第2种方式,'银行X'可以向其他银行贴现这笔'私人A'借款来应对。我们假设'银行X'向'银行Y'贴现'私人A'借款,并用'银行Y'的'银行存款'支付'私人A'向'交易方B'的货款。此时'银行X'和'银行Y'各自在对方开设存款账户,并同时向对方的存款账户存入一笔'银行存款'(这个过程就是佩里·梅林所说的'银行欠条互换'。其实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贴现'私人贷款')。'银行X'向'银行Y'转移'私人A'借款,'银行Y'将'银行X'的存款账户上减去'银行存款',并在'交易方B'的存款账户上加上'银行存款'。

但这种方式与情况1一样,不涉及央行'结算'。因此,这里所涉及的4笔交易都是'未结算'交易,即'私人A'与'交易方B'的交易、'私人A'与'银行X'的交易、'银行X'与'银行Y'的交易、'银行Y'与'交易方B'的交易。在此过程中一共增加了一笔'私人信用'和三笔'银行信用',即'私人A'向'银行X'的贷款(私人信用)、'银行X'向'私人A'发行的'银行存款'(银行信用)、'银行X'向'银行Y'发行的'银行存款'(银行信用)、'银行Y'向'交易方B'发行的'银行存款'(银行信用)。并且这4笔'信用'都没有转化为'国家信用',即一笔'私人贷款'和3笔'银行存款'其背后都没有'法定货币'支撑。

这里,我将拆借'支付手段'的交易称为'支付市场',支付手段包括'私人贷款'、'银行存款'。如果我们抛开对货币的固有思维,我们可以将'私人贷款'(包括'国债')视为金融界的'货币','银行存款'视为金融界的'商品'。金融界对各种贷款的'信用质量'进行平准,再兑换成'银行存款'。就像古代的钱庄对各地所产的银锭进行平准兑换一样。随着美元对'黄金'违约,影子银行从银行中脱离出来。金融界从银行同时主导'结算市场'和'支付市场',转变成影子银行主导'支付市场',传统银行主导'结算市场'。

总结上面的各种情况,每种情况都存在'未结算'交易。其中情况3的第2种方式产生的'未结算'交易最多,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实世界最普遍的运行方式。其结果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大大超过实际交易所需的货币。

我们从资产负债表中,也可以看出'未结算'的交易实际就是负债,负债就存在违约的概率。尤其是在情况3的第2种方式中,一笔'私人贷款'牵连着3笔'银行存款'。如果再考虑到'影子银行'在'支付市场'中,通过对'私人贷款'的'信用质量'进行平准,即'利率互换'和'信用违约互换',制造出'合成国债',并将其作为抵押品进行回购。如果我们将抵押品视为金融界的货币,就可以想象一份抵押品可以在不同的金融机构间进行来回流通。而抵押品的每一次流动都相对应的有一笔'银行存款'的反向流动。因此,一笔'私人贷款'所牵连着不止是3笔'银行存款',但我们这里还是当成一笔'私人贷款'牵连着3笔'银行存款'。而这3笔'银行存款'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用来购物的货币。如果这笔'私人贷款'违约就意味着3笔'银行存款'的超发,如果不进行结算,那就意味着这3笔'银行存款'一直处于流通中,如果这不算通货膨胀,那什么算通货膨胀呢?

如果进行结算,那就意味着需要为这3笔'银行存款'找到相应的'准备金'。这时银行可以通过情况3的第1种方式来推迟结算,但最终如果银行拿不出相应的'准备金',银行就只能倒闭,这3笔'银行存款'划掉消失。这也就意味着有3笔居民在银行账户上的'银行存款'被划掉消失,但通常不会如此,因为这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通常会是政府接管银行,为这3笔'银行存款'增发相应的'法定货币'。而这不算通货膨胀,那这算什么呢?此时,你可能会说政府不要为这3笔'银行存款'增发相应的'法定货币'不就很好吗?那我问你,你愿意你银行账户的存款无缘无故的消失吗?

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一直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无限制的完全自由的流通是最理想的。但如果从这边的逻辑来看,无限制的完全自由的流通就意味着债务和货币的指数增长,违约风险呈指数增长。通常,我们会用水来比喻货币,那么我认为,可无限制完全自由流通的货币是黄河的洪泛区,九转曲折才是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通货膨胀   央行   债务   实体   货币   贷款   私人   信用   银行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