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冬古徽州|生生不息的二百盏油灯,那是徽墨的温度所在

摘自《汽车自驾游》杂志(摄影_冯川)

徽州府衙对面南谯楼之外的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内有一个展区,在屋顶上悬挂着一批著名徽商老字号的牌匾,其中不乏张小泉、王致和、谢裕大、胡开文等,所以这又让我想起,一个来小时前,我从老胡开文墨厂的姚师傅那里讨要了一小段灯芯原料做留念。

老胡开文墨厂位于城东路上,从古城开车过去要绕一圈,步行其实只有1.2 公里。墨厂的取烟、制墨、描金、刻砚等几个车间都允许游客参观,但个别环节不允许拍照,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点着二百盏油灯的取烟车间。这里有一台浸满油渍的老机器在转动,幽暗的屋内一排跳动的火苗成为仅有的光源。

古法制墨中这个环节应该是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如今用机器代替瓷碗已经算是改良了,即便如此,守灯师傅也得耐得住寂寞——整个车间只有他一人,每10 分钟添一次桐油、每2 小时挑一次灯芯,每周换一次约50 厘米长的灯芯……,如此往复。他需要凭着经验掌握油量的多少和火苗的高低,既要保证安全不失火,还要掌握油烟能最大限度地凝结在收集管上。

收集到的烟灰经过很复杂的添加辅料过程后,才能成为橡皮泥一般的制墨原料,送到制墨车间继续进行手工操作,形成一块一块徽墨的雏形。无论从资料显示的图片或者是视频短片看,大家都以为这个环节属于手上功夫,其实每个工人师傅几乎是在用他的整个身心在制作——巧妙地利用着自己的体重。

看似可以坐着的长条凳并非平面,而是一根起着杠杆作用的长棍,每一块墨都要经他们压在屁股底下这么一“坐”!通常我们对墨的气味有两种形容:一是臭臭的,二是淡淡墨香。参观过制墨厂后才知道两种描述都没错,臭的原因是墨的添加料中有动物脂肪,而香的原因是等臭味散尽会留有药材的清香。

待墨胚固色、晾干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道描金的程序了。如果制墨车间唱的是武戏的话,那么描金车间唱的就是文戏了。忙碌且安静工作的都是女画师,在墨胚的纹理间点上各种颜色,最简单的是纯文字,复杂一点的有图案,甚至还需要套色。

周美洪,既是老胡开文墨厂的厂长,也是中国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带我们进了一间展厅,这里收纳着老墨厂出品的各种型号、主题、款式的徽墨产品,其中就有我曾在徽州古城“非遗夜市”上购买的一套同款祝寿墨。

这些成套的主题徽墨品质精良且包装精美,根本舍不得化开了书写用,多数作为馈赠及收藏。于是老厂长专门推荐了学生练字且不加任何装饰的墨块,虽是简简单单的直四棱柱形,但墨本身的品质毫不逊色,而且给的是妥妥的“源头价”。

如有疏漏或错误,请不吝赐教。

文图版权属于原创作者,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为了保护原创作者版权,该篇只采用小图示意,

欢迎关注《汽车自驾游》杂志刊载的全文、美图及地图。

更多自驾游资讯与交流,请关注头条号“汽车自驾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徽州   徽墨   历史博物馆   灯芯   油灯   火苗   生生不息   厂长   车间   师傅   环节   温度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