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邀你读书│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为什么还是会有行为偏差?

作者:赵小明 编辑:杨丽芸


小明语录

所以做互联网就是在给别人创造虚妄,而你自己要打破别人给你创造的虚妄。


01未来的游戏化思维模式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玩电子游戏,针对儿童的教育有很多改成游戏化设计。游戏化设计将会成为未来生活、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电子游戏对这一代年轻人大脑神经网络的改造,让他们产生了升级、打怪、换地图、领任务、获得及时奖励等游戏化思维模式。

为什么游戏对儿童,甚至成年人吸引力那么大呢?

皮亚杰认为游戏完全等同于童话。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使整个世界依从于他们对现实的理解。换句话说,他们通过游戏模仿整个世界,他们操纵游戏似乎正在操纵世界。

有些成年人为什么会沉迷于电子游戏化世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挫,不能对现实生活产生掌控感,于是转向电子游戏的世界来获得一种掌控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儿童沉迷于游戏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通过操纵他们想象中的世界,来避免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焦虑。

02视而不见且悄无声息的模仿

儿童心理学家们曾谈到一个关于模仿的案例。一天下午,一个1岁4个月的女孩见到一个1岁6个月大的男孩在一个游戏围栏里,试图把围栏推回去,同时尖叫、跺着脚闹脾气。

小女孩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场景,她一动不动,非常愕然、吃惊。

第二天,这个小女孩开始模仿小男孩的动作,像小男孩一样的尖叫、跺着脚闹脾气,而这一切仅间隔了十二个小时。

皮亚杰把这个现象叫做延迟的模仿。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经常视而不见的启发:孩子擅长模仿,特别是模仿他所看到的一切。

大家可能觉得很平常。生活中父母吵架时不会注意到孩子会模仿。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某件事时的思维、行为正在被孩子模仿。

我曾经做过一些案例,案主喝完酒后和他父亲或母亲酒后行为习惯是一样的。

03学习“孟母三迁”,优择模仿对象

想要改变一个孩子,通常是要孩子接受爸爸、妈妈的教育,或者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

有一个容易忽略的非常重要环节,孩子会向同龄人发生模仿行为,特别是孩子三岁进入到幼儿园后,孩子向同龄人模仿非常快。

过去很多心理学人士单方面地强调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孩子在三岁进入社会化后,会更多地向同伴、老师以及他们观察到的重要他人模仿。

有一项针对孩子吸烟的研究发现,孩子吸烟模仿的不是父母,往往是孩子所接触的同龄玩伴里有会吸烟的。

孩子模仿的行为有些来自父母,但更多的是向同龄人模仿,同龄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孟母会三迁了。

同样,当你想改变孩子时,不要只想着从父母和老师的身上入手,更主要的是考虑帮助孩子寻找一个能够很好地弥补他行为习惯和性格中某些缺点的玩伴。他们的性格可以互相模仿、弥补,两个孩子都能得到促进和成长。

利用周末给你的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玩伴。孩子能在别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这种模仿行为会持续孩子整个青春期的成长过程。

初中时我曾在一个同学家住过一段时间。那个同学和我是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他做事很刻板,也很严谨,恪守时间规则,走路也很快,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纪律性。

而我总是习惯玩耍着去学校,或者玩耍着回家。但是我住在他们家的那段时间里,从他那里建立了很多的模仿行为,到现在还影响着我的行为习惯。


小明语录

世界在趋同,但每一个人却在努力维护自我的独特风格,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模仿他人获得成长、变老。世界是一个矛盾,这就是未来的样子。


原创公众号:心伙伴( ID:xhbea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父母   孩子   以身作则   虚妄   围栏   电子游戏   同龄人   偏差   玩伴   儿童   世界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