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和家长这一错误做法有关,心理学家揭开真相

前段时间,我到朋友家去做客,恰巧看到朋友家的孩子在小书房里写作业。

这小男孩今年上四年级,他并没有在奋笔疾书,而是时不时地发呆、发愣,好半天,才写了几个字。

小男孩的妈妈看见了,不免有些着急,忙对孩子说:“宝贝,不要再磨蹭了,赶紧写,写完我就答应你玩手机!”

“真的?那我要玩1个小时!”

“行行行,只要你写完作业,就给你玩1个小时的手机,要赶紧把作业写完啊!”妈妈忙不迭地答应着。

孩子听了妈妈的这句话,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刷刷刷地快速写起作业来,不一会儿,就把原先要耗上一两个小时还写不完的作业给写完了。

孩子写完作业之后,立马跑到妈妈身边,要求兑现玩手机的奖励。

尽管妈妈知道让孩子玩手机不是一件好事,但因为之前已经给孩子承诺了奖励,也只好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经常出现,家长在用一个不合理的玩手机的奖励,来换取孩子配合写作业的要求,其实等同于是在“拆东墙补西墙”,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性解决当下的问题,却引来后患无穷的后果。

经常习惯于这样做的家长,会慢慢发现,这种招数越到后面就越不好用了,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教,家长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这最大的“坑”当然不是家长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而是这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承诺”的奖励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其原因就在于孩子并不是因为自身对学习的热爱而去主动学习,而是为了达到某种外部目的(比如为了得到玩电子游戏的机会等等)而去学习。

简言之,就是孩子自身的学习内驱力被大人错误的教育行为给毁掉了。

这使得不少孩子陷入了只为物质奖励而学习的怪圈。

01 心理学家借助实验揭开奖励“真相”

在半个世纪前,心理学专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这个实验揭示了学习内驱力与奖励之间的关系。

专家们走进一所幼儿园里,把一群学龄前孩子随机分成A、B、C三个实验小组。

过了一周之后,心理学专家们再观察这三组孩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坚持画画时间最长的并不是想象中的A组,反而是B组的孩子坚持画画的时间最长,其次是C组,最后才是拿奖拿到手软的A组,其平均时长竟然只有“无奖励”组的一半。

这个实验揭开了一个真相:“固定奖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不可小觑,会抹杀掉孩子原本的学习兴趣。

但问题在于,不少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习惯于用“固定奖励”来奖励孩子的正确行为,结果就是孩子的正确行为难以养成;用“随机奖励”奖励孩子的不良行为,结果反而变成了鼓励孩子的不良行为。

02 “随机奖励”才是最能促进孩子进步的奖励

前面所提到的“固定奖励”和“无奖励”都不是有效奖励,那么,什么才是有效奖励呢?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很明显就可以看出,“随机奖励”才是最能促进孩子进步的有效奖励。

“随机奖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种奖励方式无规律可循,它既不同于毫无神秘感的“固定奖励”,也不同于毫无“盼头”的“无奖励”,“随机奖励”正是因为没有规律性可言,才能有效激起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兴趣和动力。

“随机奖励”只能用在孩子好的行为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旦把它用在孩子坏的行为上,比如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快速安静下来,父母就拿手机或平板塞给孩子玩,这等于是在鼓励孩子继续犯错。

03 “随机奖励”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运用

我们如何把“随机奖励”运用到孩子的学习上,实现孩子自主学习、热爱学习的目的呢?

1.及时给予孩子“随机奖励”

我们不要等到孩子完成一个大任务之后,再奖励孩子,而是当孩子每完成一个小任务之后,我们就及时给予奖励,这种时不时的奖励方式会极大地促进孩子进步。

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奖励,还可以是享受某种权利如自由支配时间等的奖励。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偏重于物质奖励,年龄大的孩子可以逐渐增加精神奖励的比重。

2.让孩子先从最擅长的事情开始做起

让孩子先从最擅长的事情开始做起,这样更容易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种良好的情绪很自然就会波及到其他方面,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发展。

3.要把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当作奖励

在“随机奖励”的模式上,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坏的行为当成奖励孩子的“法宝”。比如,在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家长会把允许孩子玩手机、平板电脑等作为奖励,来换取孩子的不吵不闹和乖巧听话,这其实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正确做法是,我们要把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当作奖励,比如奖励孩子一套书籍;带孩子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参观;允许孩子自由支配1小时;满足孩子某方面的合理要求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合适的奖励内容。

结语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做法而不自知,导致在教育孩子上陷入困境。我们只有跳出思维的定式,才能柳暗花明,消除阻碍他们进步和成长的障碍,实现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教育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家长   孩子   目的   彩笔   作业   心理学家   真相   做法   错误   妈妈   小时   动力   方式   专家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