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做到不吼叫孩子,从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开始

佩玛.丘卓在《生命不在》这本书中写道:

“让我们欢喜或者悲伤的,不是我们的遭遇,而是我们的心态。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的看法。”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有这样一幕,让人感同身受。

赵薇饰演的虎妈为了全身心地照顾女儿,毅然辞去了高管的工作,甘心做一名全职宝妈。

随着工作没了,家庭收入也随之锐减,全家人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节省开支的问题。

虎妈却坚持贯彻“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理念。

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她仍然坚持购买昂贵的有机蔬菜,作为女儿的特供。

可吃饭的时候,女儿却因为不喜欢这个蔬菜的味道,随口就吐了出来。

虎妈在看到女儿的动作之后,情绪瞬间崩溃。

她一边把青菜塞到女儿嘴里,强迫她吃,一边流着泪咆哮:

“你知道这些菜多少钱一斤吗?你知道这个菜比平时的蔬菜要贵三倍吗?我们平时赚钱不容易,现在好吃好喝的都用在她身上了,她怎么这么不知好歹……”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会在瞬间崩溃。

多少这样的虎妈虎爸们,都是在和孩子的较量中,瞬间情绪达到崩溃的边缘。

早上着急出门,孩子却磨磨蹭蹭地上厕所穿袜子找作业本,眼看已经迟到了,还晃晃悠悠不急不慢,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迟到,那一刻,情绪瞬间爆发开启“狮子吼”;

晚上写作业,磨磨蹭蹭,左扭右看,抠这摸那,眼看都十点了,作业才完成了不到1/3,父母的情绪瞬间崩溃,开启“狮子吼”;

一道简单的额数学题,讲了一遍又一遍,嘴上说会了,下笔就错,重复了十几遍,情绪瞬间爆发,开启“狮子吼”;

以上,其实就是我以前在家带娃的真实例子。

那时候,我常常陷入到情绪崩溃——吼叫——追悔莫及——又情绪崩溃的无限循环当中,不能自拔。

后来,与不少宝妈交流沟通中,我才发现,原来不只是我这样,几乎所有带孩子的家长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

为什么我们的情绪总是那么轻易地被点燃?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开启吼叫模式,来试图达到和孩子沟通的效果?

01、关于《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

直到读完这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我才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娜.雷纳是美国一位非常有名的护士,也是护士专业的一个专家。

她自己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罗娜发现,很多父母包括她自己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那就是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对孩子大喊大叫,然后吼叫之后又陷入到懊悔和自责当中。

后来罗娜将自己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经验写成了这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以及作者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我们了解了吼叫产生的原因,具体的解决方案,帮助了无数父母解决了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育儿宝典。

有人曾经评价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慈悲的书。

因为她改变了我们总是苛责父母的一贯做法。

想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

孩子的问题折射的是父母的行为方式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行为的来源

……

这些观点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却总是在无形中加剧了父母的焦虑,让父母总是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为自己的原因。

然而罗娜的这本书,却颠覆了这个观点。

她告诉我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吼叫几乎是每个父母都会有的行为,也几乎是每个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曾经经历过的,我们无需为此自责。

作者在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对经常冲孩子吼叫而感到羞愧,对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却又要求孩子有自控力这一现象感到绝望。

吼叫完孩子之后,很快就陷入愧疚当中,常常绝望于既无法控制我们自己的情绪,又常常幻想着孩子有一定的自制力,是大多数父母的常态。

但是作者又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理解自己,因为这样做的人,并不是我们一个人。

为什么要理解自己呢?

因为如果我们总是不停的在自责和愧疚当中,就容易造成我们自己的心理压力。

而心理压力又容易导致我们的情绪更加的不稳定,甚至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会产生各种生理上的疾病。

这些心理压以及身体上的疾病,有会导致我们的请u更加不稳定,就更容易吼叫了。

所以这本书在第一部分,就给我们分析了吼叫产生的原因——即外部触发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去多观察去寻找那些轻易就让我们爆发情绪的外部触发器。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外部触发器大部分来自于两方面:

一个是我儿子写作业磨蹭常常让我情绪不自觉的爆发;另一个是我儿子还有我婆婆在我面前哼哼唧唧,我的情绪就会瞬间被点燃,然后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吼叫。

只有找到自己的情绪触发器,我们才能做出合理的应对,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02、吼叫背后的原因

想要杜绝吼叫,就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外部触发器,就要先搞清楚外部情绪触发器有哪些方面?

一般来说,无非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吼叫代代相传;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行为最初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父母习惯吼叫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对别人吼叫。

因为尽管孩子讨厌父母的吼叫行为,但是他们依然会不自觉的把父母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

我们经常会听见身边有人说,我小时候我父母也这样对我,也没见我怎么着啊?怎么现在的孩子这么娇气?打不得骂不得的。

这句话的潜在意思就是:我父母小时候就打过我骂过我,我现在打骂你也很正常。

就这样,孩子也就学会了打骂的方式。

其次:迁怒与人;

你到底是在朝谁发火?

我们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感到愤怒时,孩子就往往容易成为发泄的对象。

把怒火指向孩子,而不是那个让自己愤怒的人,是因为我们潜意识的想找一个更安全的发泄对象,来发泄怒火,而孩子就那个最安全的对象。

这句话,我特别想让更多的人看到。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就是迁怒于孩子,让孩子无辜的承受了我们的怒火。

和伴侣闹矛盾后,孩子过来找你问作业,你就会不自觉的朝他吼,

“你是学生,怎么能连作业都不知道,你想气死我吗?”

其实,这句话你的内心是想说给自己的丈夫听,为什么你不理解我?你想气死我吗?

仔细想想,你有没有过这样迁怒于孩子的经历?

最后:当吼叫和愤怒导致虐待;

有位妈妈,因为给孩子辅导作业,情绪暴躁,失手将孩子给打死了。

消息出来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后妈!

然而事实上,她确实是亲妈。

事后,这位妈妈后悔的泣不成声。

说到底,其实就是情绪暴怒到失控,这样的行为,很多人理解,表示这样的行为不可原谅。

网上还有这样一个案例:

11岁的小男孩小文,在公交车上被妈妈不停地责骂写作业不认真。

小文顶嘴说“我成绩好,不用写作业”,一句话成功勾起了妈妈的怒火。

妈妈气急败坏地扒光小文的衣服,只留下底裤和袜子,然后扬长而去,留下小文独自面对一车人的围观和嘲笑。

而原本张牙舞爪的小男孩,一路上不知所措,直到被带回派出所,依然沉默不语。

事后,小文说,那一次的经历,让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和尊严同时被幻灭了

小文妈妈的行为,已经事实上构成了对孩子的虐待。

而这样的虐待,给小文的的心灵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伤害。

心理学家莫娜.舒尔曾经说过: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面对父母的吼叫带来的伤害,孩子小的时候,他还没有能力反抗,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甚至攻击性。

因此,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情绪。

保证自己的情绪稳定,是一个合格父母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03,寻找到自己的吼叫触发器,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知道了吼叫的原因和影响,接下来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首先:寻找自己的情绪触发器

一般来说,外部情绪触发器主要有:不断升级的想法和情绪,父母孤立无援、睡眠不足以及感觉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等几个方面。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如果说别人带给我们的伤害是1分的话,那么我们内心不断升级的情绪带给我们的伤害就是99分,最汇总造成了百分之百的伤害。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打扫卫生的时候,孩子们将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老公在床上躺在玩手机。

我一个人边收拾边扫地拖地,两个孩子和老公没有一个人帮我。

这时候,我就会开始愤怒,我叫老公帮忙,他说好,但依然在那里玩手机。

我让儿子收拾玩具,他们自顾自地忙自己的事情,没人理我。

我的情绪开始变得糟糕。

我开始想:

为什么每次打扫卫生都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珍惜我的劳动成果?

他们不干活,还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糕,却让我一个人收拾?

我怎么这么命苦这么倒霉,没有一个人关心我心疼我?

随着我的消极想法不断地升级,再看到依然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我开始暴怒,终于忍不住开始大吼大叫。

很明显,我的吼叫就是由于自己内心不断升级的想法和情绪造成的。

另外,睡眠不足,也会导致烦躁,情绪难以控制等情绪问题,就更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会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妈妈的睡眠质量是情绪、压力和疲惫的重要预警信号。

“我照顾了所有的人,除了我自己”!

相信这句话几乎是每个带孩子妈妈的心声。

知名影星蔡少芬曾经在网上显露了一手抱娃一手炒菜的“绝技”。

照片出来,网上一片哗然。

不少宝妈纷纷在下面留言:

最崩溃的时候,是抱着娃上厕所;

单手抱娃炒菜,那都不是事;

娃生病的时候,硬是抱着他坐了一夜,第二天还干燥去医院,连轴转了一天一夜,当年高考要有这股劲,肯定能冲进985;

最怕俩娃同时生病“茄子蹲”,那简直是要命啊!

明明是调侃的话,却莫名地让人想掉眼泪。

而当这些压力、情绪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大吼大叫。

如果你想要改变大吼大叫的现状,首先就要寻找自己的外部情绪触发器。

就向我自己,因为打扫卫生的事情吼叫之后,孩子们明显被我的吼叫吓坏了,老公听见我吼叫后也赶快出来接过我手里的拖把,但是我的情绪却再也控制不住……

等冷静下来后,我就开始思考,我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的需要只是让老公和孩子们能帮助我一起收拾家。

但是我却忽略自己的需求,只是在内心不断地升级自己的想法,最终导致好好的周末,被我的大吼大叫给破坏了。

其次:学会爱自己,是保持自己情绪稳定的关键。

很多人在大吼大叫之后,容易陷入自责和愧疚当中。

而自责和愧疚,对于减少吼叫的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最好的方法是,察觉到自己的吼叫行为之后,要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的行为。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吼叫的行为是一个普遍的行为,我们能够觉察,就已经比大多数人进步了。

在觉察的基础上,慢慢的梳理事情的经过:

吼叫是如何发生的?

是哪个点触发到了自己的情绪开关?

吼叫的时候,自己的身体反应是什么?

孩子的反应是什么?

捋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吼叫的原因之后,要对自己表示理解。

刚才你的行为,是大部分人都会有的反应,我们不必为此苛责,也不用愧疚。

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自己,宽容自己。

然后从中发现吼叫的真相,减少以后吼叫发生的频率。

最后,为自己的吼叫行为真诚的道歉,积极主动的减少吼叫的发生。

道歉能够有效的修复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会认为向孩子道歉会有损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形象,是软弱的表现。

其实不然,能够低头道歉的人,一定是内心强大的人。

因为道歉,尤其是向孩子这样的弱小者道歉,是需要足够的力量以及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

同时,父母的道歉行为,也会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处理问题。

比如,当我们犯错的时候,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真诚的道歉。

同时,孩子从父母的道歉行为当中,还能学会同理心、责任感、以及宽容。

这些良好的个人品质,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曾经说过:

赢得一个十几岁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和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父母的道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理解和被尊重的。

在这样的被理解和被尊重的基础上,孩子才能由内而发,生出高度的自信感和自尊感,才能更健康的成长。

最后,真诚的想要告诫各位父母:要警惕吼叫成为你的习惯。

作者在书中说: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压力和经常出现的情绪触发器会使吼叫成为一种习惯。

而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成为不假思索的行为,就会立即开启吼叫模式。

其实,吼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吼叫的方式。

不要让吼叫成为一种习惯,也不要让吼叫成为我们和孩子唯一的沟通模式。

好好爱自己,让自己的情绪稳定,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愿每个父母,都能做到不吼不叫,平和的教养自己的儿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情绪   孩子   触发器   作业   自责   愧疚   瞬间   父母   稳定   原因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