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东淄博人,做出6家医疗上市公司,拿3亿年薪,却没上富豪榜

文|龙溪

来源|商业传奇

“我的工程背景也许能帮得上忙!”

1987年,常兆华到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导师是系主任Baust。当时,全系的员工对Baust投不信任票,他被罢免了系主任,正准备筹建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研究用于严重创伤手术的低温血液替代品等医疗器械。

常兆华很敬重导师,于是说自己的工程背景或许对他有帮助。

当时常兆华正以在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文章为乐,根本没想创业,更神奇的是他此前在上海机械学院从本科读到博士,他学的是动力工程等相关专业,留学时才改读生物。

没想到,出于对导师的帮助,常兆华接触到了企业,为日后自己创业做了铺垫,如今创出了6家上市公司,拿着3亿多元的年薪。

1、留学才改专业,不小“误”入商业

常兆华是山东淄博人,出生于1963年,1979年考入上海机械学院,直到1987年,在动力工程系从本科读到硕士、博士,攻读博士时曾师从华泽钊教授。

华泽钊是“制冷及低温工程”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主要研究低温工程热物理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低温生物医学科学。

所以,常兆华留学时,改读生物,其实算不上完全改换专业,而是交叉学科中的另一个学科。

对导师说完那句话一个星期后,常兆华就到了Baust的农场——一个近5000亩地的农场,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牛棚里与导师一起开始创业了。

常兆华最初只负责产品开发,但见证了一家公司创办的从艰难到后来的发展,亲身体验了公司创业的全过程。

日后回忆这段经历时他说,很多人想创业,但是: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最初,常兆华在导师的公司兼职,曾担任首席科学家、开发部主任、副总裁等职,1992年拿到博士学位;1996年,又到另一家医疗上市公司担任副总裁。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以在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文章为乐的单纯的科研人员,而是一位科学家型企业家。

2、回国从一张办公桌开始创业

当时,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很落后,基本停留在“手术刀加止血钳”的时代,能做微创伤手术的医院和医生很少,器材基本靠进口,价格当然是天价。

这是常兆华的专业,而且在国外,他已经有10多年的研究和企业经验。

像很多留学生一样,常兆华既想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拿回国内,也看到了国内在技术上的落差潜藏的巨大空间,加上已经有了10年企业工作经验,1998年,他决定回到国内。

当时, 上海浦东的张江刚刚开发,仍是一片荒芜之地,常兆华从一张办公桌开始,走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创立了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他从最早的球囊导管起步,后来研发出了冠脉支架等更多产品。

落差确实很大,在国外公司担任高管时,他是专家,出入豪车,有人专门坐飞机来听他的演讲。刚到张江时,则完全不一样,周边还是农田,不仅没有地铁,晚上连个出租车也叫不到,常兆华只能睡在水泥地上。

而且,刚起步时,常兆华并不顺利,用了1年多,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2个产品。然而,有团队成员认为自己掌握了技术,想另起炉灶,员工一度走掉了2/3。最初几年,类似的事情多次发生,他还被动地卷入了经济纠纷,甚至导致厂房被封,等等。

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选好合作伙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因为常兆华自己还没有摆脱纯技术人员的思维。

几次波折后,他意识到“不能总是把企业放在自己口袋里”,不能光靠科技人员所谓的事业心、凝聚力去管理团队,逐渐引进入了战略合作概念,这也为后来的资本裂变做了铺垫。

随后,微创医疗逐渐走入正轨,2010年,香交所上市。

3、创出6家上市公司,年薪达3.34亿元,

上市后,过了几年好日子,微创医疗的产品已经达到了400余个,覆盖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骨骼与软组织修复科技、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耳鼻口眼体等领域,进入全球1万多家医院,平均每6秒,就有一个他们的产品被用于救治患者。

但众多产品,集中在一家公司,常兆华意识到,这样很难兼顾众多产品,把各个产品都做好。

这让常兆华再次改变的思路——从原来的做产品,到既做产品,也做公司,引进各类资本和人才来促进产品,既利于公司发展,也让团队成员享受公司发展带来的红利。于是,微创医疗一边拓展新业务,一边分拆出多个子公司,引进投资者,将分拆出来的公司做大做强。

尤其是到了2020年,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微创医疗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亏损,而且亏损额达12.48亿元。常兆华加快了分拆的速度。

事实证明,这一招是有效的。

2019年7月,分拆出来的心脉医疗在科创板上市,这是分拆后第一家上市的企业。

2021年2月、11月,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先后港交所上市。今年7月,微创脑科学也在港交所上市;8月31日,微电生理在科创板上市。

至此,常兆华已经创出了6家上市公司,其中4家是最近一年多上市的,这可能创下了一个不小的纪录。

他创下的另一个奇迹的,他的个人年薪达3.34亿元,在中国企业界高居前3位,即使在天价薪酬最为集中的医疗健康行业,也高居第一位。

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常兆华没有登上富豪榜。

其实,这些公司的市值不算低,如今,微创医疗的总市值超过280亿港元,心通医疗为56港元,微创机器人为199港元,微创脑科学143亿港元,心脉医疗为131亿元,微电生理为83亿元,总市值超过800亿元人民币。一个原因是,他的持股比例都相对比较低。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富豪榜的编制者没有关注到他的财富。

不管是否登上富豪榜,这位山东人创造的商业奇迹都让人惊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上市公司   脑科学   医疗   港元   低温   年薪   导师   医疗器械   富豪榜   山东淄博   博士   产品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