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孟晚舟回母校演讲:华为正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太惨烈

近日,孟晚舟回到贵州母校都匀一中进行演讲。


演讲过程中,作为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再次释放信号:


华为正在承受和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路冲波逆折,百转千回。”



“但今天的华为,要用世界级难题来吸引和成就世界级的人才。”


因为对华为来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01


今年的华为,已经被逼到了生死边缘。


上个月,华为内网发布了一篇最新的运营指导方针。


任正非在文中正式发出警告,称当下的华为“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


他说,寒冬来了。


其实纵观华为35年的发展史,任正非曾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重要时期都提到过“华为的冬天”。


但那时,华为发展势头正猛,“寒冬”是华为面对外部环境的剧变时对自己的提醒与告诫。


但这次不同。


除了美国封锁打压,全球经济也在持续衰退,预计未来的3-5年内世界经济难有好转。


在这次的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反复提到的两个词,就是“缩减”和“收缩”:


“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应该缩减或关闭”; “很多业绩差的边缘业务,一定要砍掉”; “做不好的资源消耗巨大的业务,不如关闭,以后开放让别人去做”; “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就是很低的奖金,甚至没有,逼这个业务自杀,把寒气传递下去”; ......


字字句句,都带着明显的肃杀之气。


面对当前局势,任正非对华为未来两年的发展持彻底的保守态度。


他将2023-2024年称为“生命喘息期”,将进行“突破”封锁和困境的时间线拉长到了2025年。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提到:


冬天总不会是永远的。严寒一旦开始消退,万物就会破土而出。


2025年,我们能等到属于华为的万物复苏、涅槃重生吗?


02


华为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我们可以从占华为营收80%的手机终端业务和运营商业务,两方面来看。


首先,手机终端:


5G芯片断供,加上被强制开除谷歌的 GMS生态;


曾经极具竞争力、一度在全球市场排名前3的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上几乎彻底消失。


而国内虽然被称为华为的“大本营”,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永远是不可逆的:


5G手机出现之后,4G手机正在被快速迭代。


目前,5G手机的出货量在国内的市场占比已经超过80%。


而只能出4G手机的华为,2021年的市场份额从31%一路暴跌到10%,同比锐减68%,同时4G手机的市场还在持续萎缩。


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



当然,华为是做基站起家的。


手握5G技术,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华为的运营商业务是否有无与伦比的的优势、是否有极大的技术红利等待开发呢?


很现实地说:


原本可以,但现在很难。


美国“制裁”华为,是各方各面都下了死手。


美国以“安全”的名义,禁止各国运营商使用华为的5G网络;


为了避免被“连坐”,越来越多的海外运营商把华为排除在5G供应商之外。


在全世界的5G网络建设都在飞速扩张、争夺市场、迅猛盈利的这几年,去年的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同比仅仅增长了0.2%。


且在今年,甚至出现了7%的负增长。


当然,国内各界一直是“力挺”华为的态度。


自从2019 年启动5G网络建设以来,华为以60%以上的中标份额,在国内迅速铺开,这大大弥补了海外运营市场的收入下滑。


但是,到今年上半年,我国的5G基站已经有196.8万个了,覆盖了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


这意味着,国内对5G的投入将在今年迎来拐点,国内对5G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了。


这对华为的运营商业务来说,并不算一个好消息。


目前,两大营收板块的业务都受到严重的掣肘,导致华为的营收出现了近十年来首次负增长。


保守估计,华为已经蒸发了2220亿,收入规模倒退了整整5年。


03


华为要如何突破眼前的困局?


木棉从华为近年的运营轨迹上,看出了它断腕求生、背水一战的决心!


第一,居安思危,抗争精神。


其实,在任正非眼里,华为从来没有过春天。


从创建华为至今,任正非深知世界上不存在长盛不衰的企业。


被美国封锁前,他就说过,“失败一定会到来。”


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只有做到这点我们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直至今年,任正非依旧在讲“活下去”。


这股危机意识,从始至终都深深扎根在每个华为人的心中。


只是近年更甚罢了。


其实早在2016年,中兴遭到美国“制裁”时,华为就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


开始着手在国内投入研发国产生产元器件,但对华为庞大的体量而言,全线研发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美国的突然发难,让华为这一“长远目标”,加速、转型、定位成了非实现不可的最终目的。


比如2021年4月,美国开始对华为的第四轮制裁——断供5G芯片的时候;


同样在2021年4月,华为反手推出了鸿蒙系统。


第一年,搭载鸿蒙系统的华为设备就超过2.2亿台,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华为从来都不打算任人宰割。


第二,人才本位,厚积薄发。


去年,华为营收腰斩、大幅下降;


同年,它的研发费用率达却到了史上最高的 22.4%,研发投入位列世界第二!



正如孟晚舟一直强调的:


“我们认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皆人才,开放是根本”。”


2021年,华为研发人员总数达到 10.7 万人。


全公司员工总数仍然维持了 19 万以上规模,相较 2020 年只减少了 2000 名员工。


求生,是认真的;


蛰伏、静候突破逆袭,也是认真的。


目前,仅仅是半导体研发,华为就已经投资了超过70家芯片相关企业。


包括但不限于硬件、软件、系统、工业制造、光刻机、光刻胶......


连同整个手机全线产业链,华为都打算自己做!



目前华为的人才库中,有700多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还有10万+年轻的研发人……


今年,互联网大厂不是缩招,就是裁员,而华为放出计划:


继续招聘1万多名应届毕业生!


科技研发,不能一蹴而就;


而一旦厚积薄发,出现自给自足、甚至突破技术封锁的可能,那么华为的发展势头,别说美国,全世界都挡不住!


第三,不拘一格,多方发展。


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曾公开表示:


“我们的规模变小了,但我们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获取能力都在增强,公司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2021 年华为在收入下滑了近 29% 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增长了 75.9%。



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云业务,增幅约37%,体量突破200亿!


目前已经成长为全国第二、世界第五的云服务商,仅次于阿里云。


期间,华为还在持续不断地研发上市可穿戴设备、智能屏、智能车载系统......


各方各面,只要是将技术运用起来、实现营收的,华为就奋力钻研、冲击在第一线。


现在的华为,已经做好了蛰伏、迎击、背水一战的准备。


就像孟晚舟在母校的演讲中提到的:


就像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人生时刻需奋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新长征。


此刻,便是华为的“长征”。


正如茅盾在《冬天》所说的:


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运命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期待2025年,华为凯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华为   光刻   终端   美国   惨烈   寒冬   前所未有   运营商   冬天   未来   业务   手机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