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天津四大神秘私家花园

明清时期,天津因盐运一举崛起为经济重镇,历史上这一时期天津曾产生过不少著名的盐商世家。在新中国成立前,有所谓津门八大家,其中一大半都是做盐务发家的。

盐商积累了巨量财富后,基本都会大兴土木,修建私家园林。盐商文化为城市留下一笔可观的文化遗产,也孕育了天津独特的文脉。我们日常所见不起眼的一街一巷的背后,都可能承载着百年历史与故事。

如今的这些私家园林有的原址复建重获新生,有的另择址重建,有的则随着城市更新直接湮灭在时光中。

01 张霖的“问津园”

建于康熙年间的问津园是天津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私家园林别墅。它的主人是清朝天津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张霖。

《天津县新志》记载:“园内树石葱茜,亭榭疏旷,垂杨细柳,流水泛舟。”可以想象当时问津园的旖旎风光。更重要的是,问津园的出现还带动了一次“文化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津城文化发展。

历史上天津长期作为漕运中心和商贸重镇,百姓以守卫的军士,渔民,码头工人居多,形成了一种尚武好斗的码头文化。当时的天津还实在谈不上有什么文化根基。

但进入明清时期后,天津成为盐商聚集的大本营。盐商发家之后大多爱好附庸风雅,结交名士,赞助文化和慈善事业,因此也逐渐培育了天津崇文的氛围。

张霖也是这样一个乐于广交各地文人雅士的儒商,问津园建成后时常宾客云集。天津本地的文人、戏曲家、画家及南来北往的名流学者,常年在此聚会。张家也会对当时小居或长住在问津园的各方文人给予资助和照顾,为他们写诗、作画、进行学术研究提供良好条件。进而促进了南北各地的文化交流,活跃了天津文坛。

可惜的是世事无常,问津园的热闹只持续了二十多年。问津园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开建,到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霖就因被参劾而遭革职,随之家道中落,问津园也因此逐渐荒废。

直到张霖的曾孙一代,张家的家业才逐渐有所恢复,张家后人后来问津园的旧址上建起了家族墓园,取名思源庄,也就是今天河北区中山公园的前身。

在沉寂了300多年后,问津园这个名字才又重回人们视线。

2018年政府选址河北区白庙,在北运河畔重建了问津园,与桃花堤隔岸相望。这是天津市首个复建的私家园林。园内复原了“问津园”部分遗迹,供游人免费参观,也为大运河畔增添又一重要的人文景观。

今天的北运河畔,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问津园又开始延续它在新时代的故事。


02 查氏的水西庄

康熙年间,海宁查家的查日乾来津投靠张霖门下,同样因盐务发家,成为天津最有名望的芦盐巨商之一。雍正时期,查日乾与其子查为仁修建了被誉为“中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的水西庄。因其与江浙园林并雄,成为天津历史文化的高峰和儒雅文化的代表。

水西庄地处交通便利的南运河畔,与当时所有的富商巨贾一样,查氏父子也乐于广交天下文人雅士,吸引了大批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在此聚会或长期居住,堪称当时天津的文化艺术中心。

查家交往的名门望族中有一位名为曹寅,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据说曹家颓败后,幼年的曹雪芹曾在水西庄寄居,可能也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幸而路过天津的时候,也因水西庄的名气,曾四次住在这里,当时园中紫芥花盛开,因而赐名“芥园”。所以今天在芥园道北侧,还能见到紫芥园、水西园、芥园等因此典故而得名的小区。

昔日的水西庄早已经毁于战火,近年来重建水西庄的呼声一直很高。由于水西庄的原址上已经建起了芥园水厂和居民区,所以政府另外择址红桥区的子牙河畔计划重建水西庄公园,目前已有规划,但尚未正式启动。

另外,在西青侯台也有一个“水西公园”,也就是之前的侯台湿地公园,“水西公园”和“水西庄”并没什么关系,仅是借用了水西的名字。

但由于稀缺的生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围绕水西公园的这片地界,已经渐渐成为名声在外的“水西板块”,成为近郊的又一低密高端板块。


03 李大善人和“荣园”

清朝早年间,有一户世代经营盐务李氏家族,到后人李春城一代时,李家因经营盐务已成气候,遂成为当时天津公认的"八大家"之一。"李善人"的称号也是从李春城这一代开始流传开的。

李春城及其夫人乐善好施,每到冬季,便向穷人施舍棉衣、小米粥。各地逃到天津城里的难民到李家讨饭,李家都会给予接济,还开设了"李善人粥厂",故世人称颂为"李善人"。

同治年间,李家在下瓦房、南楼一带已购置了大片的房产、田产,并开始斥巨资兴建私家园林,并定名为“荣园”,俗称为“李善人花园”。

荣园整体的园林设计仿照西湖园林设计而来。在1927年出版的《新天津指南》里,荣园被列入天津九个名胜之一。可见当时荣园规模之大,园林设计之精妙。

随着战乱的到来,李家在接连受到军阀敲诈、牢狱之灾、官僚资本挤压、日军入侵等打击之后,逐渐走向衰落。李氏族人从老城里的四合院陆续迁入租界区躲避,大家族分崩离析。此后多年,荣园常年疏于经营,大部分园林和建筑处于颓败之中。

但好在,虽经历了战乱,荣园并没有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荣园是天津市唯一一处被完整保留下来清代私家园林。解放后,李氏后人向国家捐献了荣园。政府对荣园进行全面规划、改造、重整。1951年正式开放,并更名为“人民公园”。园名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为公园题书。


04 柳墅行宫

柳墅行宫是天津历史上最宏大的皇家古建筑群。这处豪华行宫不是由某个盐商建成的,而是天津的众多盐商为了报效乾隆皇帝而“众筹”建造的。

乾隆皇帝热爱沿运河自北向南巡访,但每次路过天津的时候,不是下榻芥园就是驾临海光寺,都没有一个皇家专属行宫,这让天津的长芦盐商颇觉不安,他们在商议后,决意要为皇上修建一座行宫。

《长芦盐法志》中曾有一幅“柳墅行宫图”,从图中能够看出,整座行宫大致分两部分,一是殿堂区,二是园林区。殿堂区内阁宇密布,层次分明;园林区内小桥流水,花木扶疏。《天津县新志》也有记载,行宫处于海河岸边,“周二百四十丈,有房五百间……宫墙甬道,内外朝房,殿阁亭台,溪桥山石以及林木花卉,鹤鹿禽鱼无不具备。”

柳墅行宫虽然是民间捐建,但乾隆也确实喜爱这座行宫。柳墅行宫建成的第二年,乾隆皇帝巡幸天津便入驻此地,此后,乾隆共有八次入驻柳墅行宫。心情舒畅的他还为柳墅行宫御笔亲题了许多匾额、楹联。

没有人会想得到,这座深受乾隆喜爱的行宫却是异常的短命。

嘉庆六年,天津遭遇特大水灾,位于海河东岸的柳墅行宫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再后来,大清国运每况愈下,乾隆之后的皇帝再也没有来过柳墅行宫。

1885年,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在柳墅行宫的原址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

此后至抗战爆发前夕,武备学堂原址改建为“天津发电所”,上世纪50年代,更名为“天津第一发电厂” 。直到2011年,一热电关停;2014年,标志性的195米高大烟囱被拆除,只剩下那座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厂房。

2016年,金茂首进天津,底价摘得热电厂地块,打造了城市标杆名盘海河金茂府,住宅部分去年已经交房入住。老厂房在经过改建后,也将变身商业中心金茂汇,预计年底开业。

昔日恢弘的皇帝行宫变身城市一线豪宅,

昔日的老厂房变身高端商业空间,

这片土地上,既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又承载了新的城市功能。


时空在天津六百年城市历史中不停穿梭。

奢靡盛大的宫殿、风光旎丽的园林,从建成到消亡,也不过是历史时空中一颗划过的流星。

但百年间的历史人文底蕴早已扎入城市土壤深处。

这些园林的故事从不同角度折射着天津的历史进程和文脉。

城市的下个百年,不知这片土地上又会给后人留下怎样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天津   海河   乾隆   盐商   善人   行宫   原址   园林   神秘   花园   城市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