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为民富民 成为小康社会标配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旅游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倡导大众旅游,充分发挥旅游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发展从保基本的“有没有”“缺不缺”,向求品质的“好不好”“精不精”转变。

助力全面小康

在贵州化屋村,昔日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麻窝寨”大变样,一幅“乡村美、产业旺、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在湖南十八洞村,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精准脱贫样板村、乡村振兴前列村,村民在家门口做苗绣、开农家乐、办民宿、当导游,生活越来越好;在内蒙古阿尔山,“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从“砍树”到“看树”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倡导大众旅游,就是要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富民,让旅游成为小康社会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必备。”正如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所说,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走出了一条因旅而美、因旅而富的发展之路。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2.26万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2019年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33.3%。

金秋时节,化屋村乌江源百里画廊美不胜收,特色民居鳞次栉比,山水风光旖旎如画,游船行过碧波荡漾。“如今,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等住宿场所一般都得提前一周才能预订得到。2021年我家毛收入达到了60万元。这样的场景,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开起化屋村第一家农家乐的村民何兰说。

“吃上旅游饭,增收路更宽。”十年来,各地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业日益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旅游业对城乡居民就业的带动作用同样值得关注:2019年,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人们把‘吃有肉、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作为小康生活的判断标准,这是旅游与美好生活之间密切关系最朴素、最生动、最形象的肯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表示,旅游对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让人民群众的“口袋”鼓起来、有力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更体现在让人民群众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上,真正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扮靓美好生活

在北京《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党龄50多年的退休职工赵九如打卡党史游学线路,重温峥嵘岁月;在陕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山东游客张乐寻味乡愁,尽享乡村旅游好时光;在江苏常州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常州市民吴亿源沉浸式体验夜游项目,感受科技赋予城市夜晚的活力;在直播间“云巡馆”“云逛展”“云看戏”,大学生魏宇足不出户,尽享智慧旅游便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旅游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

十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门主动适应大众旅游发展,营造良好出游氛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7700万人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

近两年,即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民群众的出游热情依然旺盛。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说:“境外去不了就境内游,跨省游熔断了就省内游、周边游和本地休闲。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关闭了,就去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去山川、去河谷、去草原、去森林,到访一切愿意到访也能够到访的开放空间。”今年中秋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达7340.9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的70%以上。

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走出家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风光优美的乡村不仅是“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背上行囊走四方”的旅游客源地。数据显示,2021年,农村居民出游人数达9.04亿人次。

“人民群众参与旅游的机会,是衡量国家综合发展水平、人民幸福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表示,要把基于公共资源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作为国家公共产品来对待,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旅游福利,全面促进大众旅游蓬勃发展;要推动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回归旅游发展初心,满足人民群众“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自我和回归社会”等需求。

促进学习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来,人们背起行囊去旅行,不仅是为了游山玩水、愉悦身心,也是为了在旅途中不断学习、获得成长。

微风拂面,党旗飘扬,在南泥湾党徽广场重温入党誓词;山路陡峭,负重前行,在井冈山挑粮小道上体验当年红军挑粮上山的艰辛;学习党史,汲取力量,在北大红楼沉浸式重温“觉醒年代”……红色旅游景点已经成为一个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成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重要场所。

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国家文化公园、文博场馆等同样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成为人民群众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在名胜古迹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名山大川中学习地质生物等自然科学、在田园农庄中体验耕种之辛劳、于流水线旁亲见工业文明的最新成果……广袤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旅游资源,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今年暑期,广东游客静子和朋友们组成了一支包括5个家庭、9个孩子在内的亲子研学团,他们循着古丝绸之路,在宁夏开启了一段为期7天6晚的美好旅程。“孩子们在旅行中寓教于游、学有所得,学习更有体验感、沉浸感了。”

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如今,研学旅行已经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表示,随着大众旅游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游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旅游在学习和成长方面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也体现在群体、民族、社会和国家层面。十年来,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亲身体验了旅游带来的收获和美好。旅游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凝聚共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范朝慧;编辑:杨硕)

原题:《旅游为民富民 成为小康社会标配——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旅游   大众   小康社会   美好生活   旅游业   北京   乡村   人数   旅行   国家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