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居然是“三无科学家”

“怎么是她获得了这个奖项呢?”“是啊是啊,这么重要的一个奖,居然让她这么一个没有任何头衔的人得了!”“哼,我倒要问问是怎么个评判标准!”

疟疾,人体被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就会引起这种可怕的虫媒传染病,民间也称为“打摆子”。

而在我国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这种传染病全国病例约有3000万例,在当时是疟疾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样严重的传染病,引起了中央的重视,经过研究决定成立了专项研究组,同时下令尽可能地控制疟疾传播情况。

之后于1969年成立了专项研究组,屠呦呦任研究组组长一职。在成立了专项研究组后,屠呦呦及组员一边进行着专项研究,一边将疟疾的传播特性及传播媒介等知识整理出来,交给了宣传人员,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防蚊灭蚊,加强防控,先从媒介方面尽可能的减少疟疾发生。

另一方面则是加紧时间研究疟疾特效药,在此前,美国也对疟疾进行了研究,并筛选了几十万种化学药品,均以失败告终。于是屠呦呦决定从我国的特有药物—中药入手。

首先便是针对那些对患热病有效的中草药方进行调查和收集,这个过程便持续了3个月,一共筛选了2000多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多个抗虐方集,进行了测试。然而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但屠呦呦面临困境却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深入研究中医古籍和中药方剂。

黄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71年成功发现了青蒿素,经测验,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抵制率达到了100%。屠呦呦立即将这一发现上报,经过团队的多次努力,终于制作成功了稳定有效的抗虐药物。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但是此次奖项的获得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并不是屠呦呦的个人成果,而是团队的共同努力。并且屠呦呦虽然是专项研究小组的组长,但她个人却是个“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院士头衔)。由她来获得这个颇有份量的奖项,实在是不能服众。

由于争议实在是太大,官方出面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屠呦呦的功绩是发现,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到'523'项目中,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191号,第一个把它应用到临床上,并且证实有效”。这个奖项是倾向于颁布给发现者的,所以选择了屠呦呦作为获奖人。

“三无科学家”所代表的是世俗的评判标准,而真正的能力从来不是这种头衔可以限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奖项   疟原虫   科学家   诺贝尔   疟疾   年成   中草药   传染病   本土   专项   头衔   科学   青蒿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