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获得地球深部超低速带的高分辨率影像

2022年5月19日,由英国剑桥大学领衔的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夏威夷附近核-幔边界上的千米尺度结构》(Kilometer-scale structure on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near Hawaii),宣布首次获得地球深部超低速带的高分辨率影像,为揭示地球核-幔边界区域的结构特征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借助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地震波在通过地球深部核-幔边界区域时速度变得异常缓慢,所以该区域被称之为“超低速带”(ULVZ)。ULVZ是形成地球内部热流循环并导致板块运动的关键区域,是破解地球深部复杂结构特征及地壳运动机理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由于受到ULVZ地震影像分辨率的限制,对于ULVZ结构特征的研究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研究人员选择全球主要ULVZ之一的夏威夷地下超低速带为研究目标,利用最新的数值模拟方法,首次获得了该区域高分辨率影像,成功揭示出核-地幔边界处千米尺度结构特征。研究人员利用沿核-幔边界衍射的地震横波,测量了夏威夷地幔柱底部的ULVZ以前所未有的罕见高频率核衍射信号。与低频信号相比,这种信号在较高频率下显示出了明显更长的时间延迟,表明ULVZ内部存在明显的内部变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夏威夷下方的超低速带底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下降了40%。这支持了现有的观点即该区域比周围的岩石含有更多的铁,这意味着其密度更大,地震波传播速度更慢。同时,利用3D波形建模最新计算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表明,能够在千米尺度上对这种高频信号进行建模,并确定高分辨率的ULVZ结构。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获得ULVZ结构的高分辨率影像。该新的研究结果证实,在向核-幔边界方向,随着铁含量的增加,有一个化学特征不同的ULVZ,这对于认识地球的早期进化史和核-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称,该研究成果是深地地震学的一个真正的里程碑。该研究所获得的地球深部超低速带的高分辨率影像,不仅有助于认识夏威夷火山岛链形成机制,而且为从地表准确确定核-幔边界的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人员计划获取全球其他核-幔边界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并最终绘制出跨越核-幔边界的地质景观,进而了解其与地球动力学及其演化的关系。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地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2年第11期,张树良 编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夏威夷   高分辨率   地震波   影像   地球   研究人员   边界   科学家   特征   区域   结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