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不要一味的教导孩子要谦让

#夏日生活打卡季#

#我是童小羊,用最社恐的视角带你看最开放的世界

谦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品质

从小的教育就是「孔融让梨」

老一辈的父母教育我们的父母「吃亏是福」

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你让着他们一点」

孩童时孩子让出了喜欢的玩具

少年时让出了舒服的环境

长大后让出了自己的应得的尊严

为什么?因为「谦让」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

可家庭教育中往往忘记在教育「谦让」的同时,也应该教育「争取」的意义

孩童时的A

小孩A,从小就被家庭中的「人」冠以「懂事」、「听话」、「善良」的标签

家中最小的A,最需要做的事就是「让」

吃东西年纪大的可以挑外形、摆盘好看的

出去玩可以是因为家庭中的「人」看不过来,被安置在家中的

聚会吵闹时永远是被「杀鸡儆猴」的那一个

年龄小对于A来说并不是优势

而是成了「兄弟姐妹」不懂事,你现在就要和他们一样的说辞


少年时的B

少年B,读书时学习「自律」、老师口中的「好孩子」

一次晚自习回家

停车站的拐角,发生了车祸,所幸无事

开车的「动物」下车后满嘴喷粪后愤然离开

少年B回家后

来自母亲的安慰「骑车这么不小心,人没事就好」

此后「复仇」开始了

少年B,当下记下的车牌

第二天,砸车了

此事之后,事发

开车「动物」以一种占理「动物」的姿态开始理论

最后母亲赔了钱,少年B挨了骂

因为连家庭中的「人」也没有想到少年B会做这样的事

事隔多年

家庭中的「人」谈起此事,少年B依旧是那个「你怎么那么不懂事」

少年B,当时想到的就是

「可能,当时真的出事了」

「你们依旧觉得冲动的是我,因为我没有退让,我「终于」离开了你们」


不可不重视,一味教导孩子谦让对其成长的影响

1、不善于争取自己的权益。

孩子打小被告知要懂得「谦让」,可能就会变得不善于争取自己的利益。

一是因为习惯性思维,让孩子优先执行“谦让”

二是因为自幼观念的束缚,如“好孩子要懂得谦让”之类的价值定义。


2、成长为软弱型人格。

大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一味的谦让,会让孩子在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时,自觉的将自己放进「弱势」群体中,如果少年B的故事当时的车祸不是「所幸无事」,那么最终可能少年B一辈子都不需要在谦让了吧?

过度「谦让」的孩子习惯了承受被剥夺牺牲

还被大人告知这是正确的、应该的

更可能,孩子在遭遇其他不公的事情时,也经验性地选择忍让。


3、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

换位思考,如果孩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总要遭受损失与不公

接触、沟通、社交的积极性则变成了消极性

成年后,多少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

这种恐惧来源于小时候的自我保护意识。


小结:

“谦让时一种美德”是毋庸置疑,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需要更良性地去教导孩子“健康”地谦让。

在教会孩子懂得谦让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有时候也需要懂得保护属于自己的权益。

适度谦让是美德,一味谦让是软弱,

#我是童小羊,用最社恐的视角带你看最开放的世界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谦让   小羊   无事   孩子   好孩子   年时   社交   亲子   恐惧   少年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