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三种食物要少吃,老人孩子尤其注意,早知道早受益

立秋之后天气就开始逐渐转凉,我们也远离夏季开始进入秋季。进入了新的节气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我们饮食习惯也需要跟着改变。如果还坚持在酷暑盛夏季节的饮食方式,在秋季可能并不实用甚至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立秋之后,三种食物要少吃

1、西瓜

西瓜是夏季常吃的水果,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但立秋之后吃西瓜就需要注意了。因为西瓜本身是寒凉性质的食物,一般情况下夏季天气炎热,暑气旺盛。西瓜清热解暑的效果在夏季是我们很好的饮食选择。但立秋之后暑气消散天气转凉,如果这个时候还像是夏天一样大量吃西瓜,过分寒凉的西瓜很容易损伤我们的脾胃,因此通常情况下不建议多吃。

2、辣椒

辣椒本身有促进唾液分泌,胃酸分泌,促进消化的功效。在夏季很容易因为天气炎热导致我们食欲不振,适当少吃一点辣椒用力开胃是可以的。但到了秋季这样的做法就不可行了,主要是因为秋季天干物燥,辣椒本身又是辛辣的食物很容易加重我们体内燥热的感觉,加重秋燥对于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好处,因此尽量少吃。

3、生姜

我们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季是可以吃生姜的,但秋季通常情况下就要少吃了。主要是生姜是温热性的食物,再加上秋季秋燥来临,生姜使用之后更容易加重秋燥的情况,因此通常情况下生姜也应该尽量少吃。

上述三种在夏季常吃的食物到了秋季其实就不是非常适合了,天气转变我们除了饮食上在生活习惯上也需要做好转变,及时应对新的季节,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要做好“三防”措施

①防感冒受凉

秋季天气转凉,尤其是早晚受凉的情况尤为明显。很多人因为秋季的中午往往气温还是偏高就不注意防寒保暖,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导致感冒受凉。日常出门在外随时带着一件外套,等到感觉刮风转凉的时候迅速穿上,避免受寒受风。

②防中暑

秋季虽然天气转凉,但是在秋季也向来是有秋老虎这么一说,暑气还未完全消散甚至有时候天气会比盛夏时节的温度差不了多少。日常生活中我们到了秋季也应该防止“秋老虎”的袭击,当天气炎热的时候做好防晒工作,防暑降温多饮水,能够滋阴润燥也能够降低中暑的风险。

③防秋燥

秋天天干物燥,秋燥来临各种皮肤疾病和耳鼻喉疾病也纷至沓来。像是皮肤瘙痒,手脚干裂,眼球灼热等燥热问题在立秋之后就已经非常常见。日常生活中,在秋季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喝水,每天保证一点五升以上的充足饮水量,吃含水多的水果。较好的选择就是吃梨,梨本身味道甘甜水分充足也有滋阴润燥的功效。

立秋之后除了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需要注意疾病的预防。秋季早晚凉的季节特征让一些疾病呈现出高发态势,我们应该注意小心。

两种病立秋后高发,小心谨慎

1、注意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夏季是一个特殊的季节,相对于不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比较友好,因为夏季天气炎热血管舒张,很多患者的血压降低身体状态也较好。但到了秋季气温降低血管收缩,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随之上升。这个季节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测,根据实际情况咨询医生改变治疗方案,这样来说效果更好。

2、注意呼吸道疾病预防

秋季天气转凉并且较为干燥,我们的呼吸道往往容易受到刺激引发问题。到了秋季之后我们应该注意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出门在外戴好口罩,多喝热水,避免长时间超量运动大汗淋漓等。多吃瓜果蔬菜增强身体抵抗力,就能够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风险。

夏季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往往也是我们身体阳气充足,不易生病的时候。但是立秋之后外界阳气由盛转衰,阴气渐长。秋季养生也应该注意养阴防燥,应该怎么做?

秋季养阴防燥可以从饮食上进行调理,首先饮食应该保证清淡适宜,可以在秋季多吃一些粥品,可以选择蔬菜瘦肉粥进行补充,清淡易消化并且营养相对来说更为均衡。

其次就是应该多吃养阴清燥的食物,萝卜,莲藕,蜂蜜,梨等,尽量减少或者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常见的葱姜蒜辣椒等,秋季尽量少吃,一些酒和油炸食品,烧烤食品等都不建议在秋季食用。

运动方面秋季天气不再炎热,通常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秋季清凉景色怡人,也是爬山登高的好时机。秋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爬山登高,和家人一起出来郊游可以增进情感,放松心情身体也能够得到不错的锻炼。

盛夏转秋我们应该注意更改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时进行调理开始滋阴润燥。在盛夏的末尾我们也需要注意暑气的余威,防暑降温工作同样不能够落下。

(民福康养生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立秋   食物   暑气   生姜   炎热   秋季   西瓜   夏季   老人   身体   天气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