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芦墟


吴江古镇众多,以前有“七大镇”“三小镇”之说,芦墟即是名列“七大镇”之列(其他六镇是松陵、平望、盛泽、震泽、同里、黎里),现属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黎里镇的组成部分。


芦墟,位于吴江区东部,北靠太浦河,南至南栅港,隔芦墟塘与浙江省相望,西濒分湖,东达槐字港。芦墟具有悠久的历史。镇西的分湖,因吴越春秋时“湖分而半”,南半为嘉禾之境,北半为松陵之墟,故名,现称为汾湖。传说当年吴国相国伍子胥曾在这里操练兵马,故留下了“子胥蟹”的传说。现太浦河北岸芦北村一带是古芦墟,这里以前叫北顾里,三国时已成村落,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之子安饶、安文卜居于此,遂留此名。唐景龙二年(708),在古芦墟南建了泗洲寺,香火颇盛,居民南移,芦墟逐渐繁荣起来。宋元明三代,在此设分湖巡检司署,芦墟由村落发展为小镇,清康熙年间(1662—1722),“居民至千家,货物并集,设官将领之,乃始称镇”,至乾隆年间(1736—1795),“民日增,贸易益盛”。


话说芦墟

分湖旧影


话说芦墟

泗洲寺旧影


01

芦墟的桥


芦墟古镇区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市河自北向南逶迤,在其北口躺卧着一座拱形小石桥,名曰观音桥,原名泰生桥,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始建年代无考,现存之桥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桥顶望柱上四头石狮惟妙惟肖,左右对称,组成两对狮子,每对居左的为雄狮,右前足踏一个鞠,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着权力;居右的是雌狮,左前足踏一只小狮子,俗称“太师少师”,象征着子嗣昌盛。位于镇南的登云桥,重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桥顶桥面石上除雕刻着“笔锭(必定)如意”外,还雕刻着“八宝纹”中的“犀角”和“双胜”。犀角,即犀牛角;双胜,两个菱形或圆形相扣在一起,成为图案。所谓“八宝纹”是在珊瑚枝、金银锭、万卷书、犀牛角、双胜、古钱、宝珠、如意头、秋叶、法螺等吉祥宝物中选取八种组成吉祥图案,带有祈福求祥的寓意。此桥桥身两向上镌刻的对联也颇有文学色彩。


话说芦墟

观音桥


话说芦墟

登云桥


在现芦墟太浦河北岸则有一座以年号命名的桥,名为嘉泰桥。该桥所跨之河为元代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游分湖记》中记载的武陵溪。这武陵溪景色颇美,与杨维桢同时代的芦墟诗人顾逊有诗云:“武陵溪上花如锦,花气薰人如酒浓。”据当地方志记载,嘉泰桥由南宋“睦静先生”顾亨的先辈始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嘉泰”是宋宁宗赵扩在位时的第二个年号,桥因建造于嘉泰元年,故就将此年号作为了桥名。嘉泰桥在历史上多次兴废,现存之桥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嘉泰桥留有各个年代重建、重修的痕迹。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改建时,曾镌刻《北顾里重建嘉泰桥题名记》碑镶嵌在桥的拱券之中,碑文中曰:“松陵距东南五十里,有镇曰芦墟。梁太学博士顾野王子卜居于此,遂有北顾里名。今顾姓者,皆野王后。东西两岸,居民百姓,人物仁厚,风俗义让。中流南北,曰武陵溪。桥名嘉泰,盖南宋宁宗朝,嘉泰改元始建,故以此名。”从这一段文字中,可知这里与吴江北门外三里桥东的顾墟一脉相承,与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有着很大的关联,这一点从桥上所镌的对联中也可得到印证,联语为:“虹腰环水南连市;雁齿排云北顾村”,这“北顾村”,即北顾里,为北芦墟的古名。


话说芦墟

嘉泰桥


02

芦墟跨街楼


在芦墟市河两岸遗有不少古建筑,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跨街楼。跨街楼,又名骑楼,为南方多雨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通道,用以蔽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街道上,故名跨街楼或骑楼。清中叶至民国时期,芦墟老街的商家民宅几乎全部面朝市河建造,店门临街,街面到河边的驳岸上亦建造房屋,其上层与正屋相连。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放火烧掉芦墟大片民房,特别是西中街损失惨重,跨街楼随之消失许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市镇建设的发展,也拆掉了不少跨街楼。现在芦墟古镇区除沈氏跨街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许氏跨街楼(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和怀德堂(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门前绵延至东侧的那一段西栅街跨街楼外,尚有东南街司浜北端、东南街铜匠湾、西南街建新里、南袁家浜北岸、西北街大庆楼南北两侧等五处,主要位于芦墟古镇区的镇东、镇西两个社区。


话说芦墟

沈氏跨街楼临河建筑


话说芦墟

怀德堂东侧骑楼


站在芦墟古镇区的小桥上,向前而望,只见跨街楼贴着一泓碧水向前逶迤着,整齐的石驳岸间一座座单落水、双落水和淌水式河埠参差错落,连片成群的楼房上黛瓦鳞次,已历经百多年风霜雨雪洗刷的门窗透射着褐黄色的光彩。举步走在跨街楼里,两旁是人头攒动的店铺,脚踩着用石板而铺的路面,头顶着晴可遮阳、雨不湿衣的跨街楼,传来上面楼主走在楼板上的“踢蹋”之声,脚下则发出石板晃动的“极搁”之声,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话说芦墟

司浜跨街楼

话说芦墟

西南街跨街楼

话说芦墟

袁家浜跨街楼


03

芦墟利字窑


窑业和米业是芦墟古镇历史上两大支柱产业。清光绪年间(1875—1908),陈茂江率先在镇东栅槐字港盘砖窑烧砖,民国初又在洋窑港建石灰窑。此后,杭州人钱大兴在夫子浜建石灰窑。至抗战前夕,陈、钱两家有窑20余座。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芦墟有窑墩近百只。至今,在芦墟古镇东郊尚存有十几座窑墩遗址。其中利字窑旧址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记录着一段令国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话说芦墟

利字窑旧影


利字窑旧址由两座窑墩合并在一起,南侧的一座名恒字窑,北侧的一座即是利字窑,由业主陈燮臣于民国9年(1920)建造。有谁知道,22年后,一场血腥的屠杀就发生在这座窑里。1942年2月到3月中旬,侵华日军对芦墟、莘塔、北厍、周庄等地进行“大扫荡”,杀害平民2000余人,史称“芦莘厍周大屠杀”。2月22日(农历正月初八),时年二十岁的张永泉从家里到风水墩窑厂去,只见一艘日军汽艇扫着机关枪驶过来,靠岸后,4个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枪,将他和吴梅生、小费、大同公司会计等五六个人及20多个被抓的百姓,赶进利字窑内。大家不知道日军要干什么,心里都非常害怕。不一会,日军强迫3个窑工搬来柴草,堆在窑门口,然后,放火烧了起来,浓烟烈火直往窑里灌。小费熬不住了,冲了出去,当即被日军用刺刀刺死。日军还向窑内连扫机关枪。几分钟后,日军从窑顶浇水的洞口向窑里扔了3颗手榴弹,爆炸声震耳欲聋。日军还在窑顶上堵死了烟囱,阵阵浓烟弥漫在窑内。张永泉幸亏站在近窑门口,烟呛得轻一些,只是觉得两条腿很是沉重,后来知道自己被炸伤了。当时,窑内有好多人死伤。日军见窑内没了动静,以为里面的人全都死了,便开着汽艇走了。窑内没死的人逃了出来,张永泉由于失血过多,昏死过去。后来,家里花了很多钱才慢慢治好了他的伤,但他的左额头、左腋下、右脚踝和腿上留存着6处伤疤。时年16岁的王荣生则亲见了“利字窑”屠杀事件,他看到日军在强迫3个窑工将柴草搬至窑门口后,即将其全部用刺刀刺死。他还看到,日军开着汽艇走后,又折回来用小钢炮向窑这边打了3炮。


话说芦墟

利字窑门洞旧影


正是由于利字窑是侵华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一个有力铁证,在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列为文物普查点,2015年列为江苏抗战文物保护项目,并在当年将其修缮,予以陈列布置,在窑内再现了当年侵华日军屠杀无辜群众的情景。在利字窑的北侧,则建造了“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是年9月30日开馆。另外,在南侧的恒字窑里进行陈列布置,展现芦墟窑业的概况。


话说芦墟

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景


话说芦墟

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景


04

芦墟米业和许宅


以前,芦墟的米业也很发达,“芦墟大米”名闻遐迩。芦墟地处苏、浙、沪交界的水上交通要冲,周边四乡良田万顷。芦墟的田是上上田,在明代时便形成了米市。镇上的大小米行为便于交易集散,均开设在市河边上,米商们收得农民的稻谷或糙米,加工成白米用大木驳船或“荐粜”船(米商雇用的代为临时运输的农船)运往海宁、松江、上海等地入市销售。清末民初,米行和米店数约占全镇商户数的15%,解放前夕,有米行、米店28家,其中有一家许姓的米行开设在镇东西市河、南北市河交汇处的西南隅,其现存建筑镇上人呼之为许氏跨街楼。


这许宅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约1915年完工,坐西面东,临市河中间为一座3米多宽的淌水河埠(芦墟各类河埠不下上百座,但大都为单落水、双落水等,淌水河埠唯许家一座),两边是各六、七米长的驳岸,驳岸上面是两个各宽2米余的石平台,作临时堆放上下货物之用(这种建筑在吴江全区范围内是个孤例),石平台上侧是通宽五开间的廊棚,在这里,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可放心置放大米等货物。


话说芦墟

许氏跨街楼临河建筑


05

芦墟的人文


芦墟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蜚声海内外,芦墟山歌是其代表项目。芦墟山歌以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歌手、广阔的传唱地域和丰富的作品蕴藏,在我国民间歌谣领域中独树一帜,特别是由陆阿妹传唱、张舫澜先生记录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问世,打破了长期以来汉民族地区无长歌的定论,堪与壮族的《刘三姐》、彝族的《阿诗玛》相媲美。2006年1月,芦墟山歌作为吴歌的一个子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手杨文英2007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芦墟摇快船等项目也于2007年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芦墟民国时期的春联也颇具特色,镇上一百余家商店几乎每家均撰有春联。


话说芦墟

芦墟山歌歌手在田间唱山歌


话说芦墟

芦墟摇快船


话说芦墟

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文英


芦墟历史上也曾才人辈出。南宋儒学提举陆大猷,元代书画家陆行直,明代万历进士、兵部主事、思想家袁黄,明末抗清将领洪祖烈,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廉吏陆燿,清中期诗人、书画家郭麐,近代南社诗人沈昌眉、沈昌直兄弟,《分湖百咏》作者陆映澄等均声闻遐迩。


话说芦墟

袁黄像


芦墟的土特产也有很多。以春秋吴国相国伍子胥的传说而名的子胥蟹(紫须蟹)、元荡莼菜、“绉纱”馄饨、“生禄斋”月饼等,均颇具特色,赢得镇内外人们的青睐。


话说芦墟

旧时生禄斋月饼包装纸


话说芦墟

刚出炉的生禄斋月饼


本文作者:陈志强

责任编辑:沈瑶、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杨敬伟、潘福官、陈志强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骑楼   驳岸   汽艇   苏州市   山歌   南宋   日军   文化遗产   侵华日军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