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

【学界新著】

那些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

《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书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供图

当你打开这本书时,便开启了“中华工匠技术全球小史”的观光旅程,这个旅程的主题看起来很漫长、很复杂,也很宏大,但它又是很短暂、很简单,也是很微小的。本旅程的目的地(目标内容)只安排了影响全球的十大中华工匠技术,即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和漆器等技术。

如此安排还有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旅程只安排“十大路线”,即影响全球的十大中华工匠技术,这是因为这十大中华工匠技术是被技术史、艺术史和工匠史等学界忽视的技术。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四大发明或瓷器等非常显赫的中华工匠技术的全球传播,对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和漆器等技术的关注与研究较少,这些被人们淡忘的“小技术”,却包含外人不知的“大文明”。欧洲文明中心论或技术中心论的出场,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华技术文明史的书写以及对外传播较少有关。这里列举的十大中华工匠技术对全球的影响是深远的、多元的和震撼人心的,它们对全球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拿磨子来说,中国的磨子技术让日本人闻到了抹茶的芳香,让非洲人感受到了咖啡的醇厚,让墨西哥人品尝到了玉米糊的滋味,让英国人对胡椒的加工有了新办法,让欧洲人也吃到了香甜可口的面包。因此,在这条“路线”中,你首先会欣赏到世界各国是如何有效利用中国磨子加工他们自己国家的食物的,这也是你在这条“路线”中欣赏到的“第一风景”——技术与技术物的风景。

我们的旅程并非如此“物质”,并不只是欣赏与磨子相关的吃吃喝喝,我们还能看到中国磨子带来饮食习惯改变后的经济、劳动与休闲的变化。当英国寺院里有了中国磨子之后,神圣而虔诚的“寺院经济”开始出现;南美洲有了中国磨子之后,用磨子压榨甘蔗的“蔗糖经济”开始萌动;非洲人和阿拉伯人把中国磨子带到欧洲之后,“面包经济”开始活跃;当欧洲人把磨子带到美洲之后,美洲的“咖啡经济”逐渐风靡全球。磨子经济背后还引发了一系列劳动和休闲的变化。当中国磨子走向全球的时候,全球的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开始转向适应磨子经济而发展,譬如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亚洲胡椒的全球贸易、磨子工匠的流动及赋税的新变化等,这些都是磨子技术所引发的社会文明变化。最值得一提的是,磨子技术引发了全球劳动之余的新的休闲体系,如磨子加工场景(人们在休闲时去磨面粉)、品尝咖啡的休闲场景(休闲的一种体验)等。休闲体系的变化是全球文明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最为高贵和理想的生存状态。中华工匠技术背后的技术文化景观,是本次旅程中你能欣赏到的“第二风景”——劳动和休闲的风景。

光看“第一风景”和“第二风景”是不够的,还要欣赏“第三风景”,即中华工匠技术在全球的分异带来的文明意义,它包括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伦理文明等。譬如马镫技术直接催生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和骑士阶层,火器技术又把欧洲的骑士阶层及其制度炸得粉碎。再譬如中国的耕犁技术给全球的物质文明带来革命性变革,让全球农民有了新的定居生活保障,全球伦理在耕犁技术体系中诞生。全球有了耕犁技术之后,耕田的劳动时间大大压缩,土壤肥力和利用率也大大提升,进而也延长了人们的休闲时间。休闲时间的延展带给人类精神文明的变化是深刻的,戏剧表演、文学艺术、哲学论辩等休闲时光的文化景观出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升。在人类文明史上,休闲时间所创造的文明要远大于劳动时间创造的文明量。没有休闲的民族是忙碌的,但哲学思想的收获往往很少。在中国先秦社会,先进的耕犁技术保障了劳动者的休闲时间,进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哲学思想的发展高峰时期。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轴心时代”表现出来的高水平文明,也无不跟休闲文明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工匠技术无不跟休闲文明相关,它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具有深刻的变革性意义与影响,这是本次旅程的“第三风景”——文明和制度的风景。

在此之后,你还能够欣赏到“第四风景”,也是本次旅程的最后一个站点——现象与哲学的风景。这个站点将带你去回念前三个站点风景的现象学意义和哲学思想,让自己的思想清空,没有自我文明中心论,没有民族文明优越论。也只有这样,你的这次旅程才是有意义的、轻松的,才是富有诗、灵魂和思想的远行。譬如,你要放弃所有的中国马镫技术给全球带来变化的骄傲,你要放空一切有关马镫技术的自满情绪。因为,马镫可能是早期印度骑士阶层的发明,尽管被中国草原部落改良后的马镫技术传入欧洲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中也有阿拉伯人将马镫技术传播至欧洲的功劳。在南美洲没有人会记得是中国马镫技术还是印度马镫技术,他们只知道马镫技术是从欧洲传来的。全球技术的发展和革新绝非孤立的,它们是在交往、互动与互鉴中实现技术粒子创新发展的。那么,在技术现象学背后的哲学思想又是什么呢?笔者在“现象与哲学”的部分并没有过多地谈论,而是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让旅行者去探索。

简言之,以“磨子”等“路线”为例,介绍各“路线”中共有的“四大风景”——技术与技术物的风景、劳动和休闲的风景、文明和制度的风景、现象与哲学的风景,构成了一个结构逻辑逐渐递升的风景体系,这也是笔者书写本书的核心程式与结构体系。

第二,这次旅程之所以安排了这“十大路线”,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四大风景”不仅是新奇的,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华工匠技术景观。它们分别涉及农业(如耕犁技术)、工业(如鼓风炉技术)、生活(如漆器技术)、战争(如马镫技术)、航海(如罗盘技术)、风尚(如烟具技术)、贸易(扇子技术)等各领域,而且每一技术所涉及的文化领域也是多元的,譬如磨子技术涉及农业、经济、政治、宗教、劳动、休闲等十分丰富的社会文化,它或是中国技术现象学的“活细胞”。实际上,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和漆器等技术都是中华技术现象学的“活细胞”,也是全球技术现象学的“活细胞”。在显微镜下透视这个细胞,你就能看到它所具有的身体、思想与灵魂,以及所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十大路线”是精选的中华工匠技术全球史的样本路线。

在旅行中,你可能也注意到了这“十大路线”各自又是独立的,即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和漆器等技术都是独立成篇的,这样的安排主要考虑到每一位读者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的差异,可选择其中的某个“路线”。假如你只是对磨子技术感兴趣,那么只需游览这一条“路线”且丝毫不影响旅行的质量和期待,因为在这一条“路线”中也可一样以欣赏到“四大风景”。

第三,安排这“十大路线”景观,最为重要的一个学术思考就是打破欧洲文明中心论的神话,走出技术恐惧论的陷阱,客观确认中华工匠技术的全球身份,弘扬与传承中华工匠精神,建构全球文化命运共同体。

欧洲文明中心论者没有看到全球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今天和未来,当然就看不到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和漆器等技术的全球分异、传播与影响。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全球技术文明是交往的、互动的和互鉴的体系。全球没有绝对孤立的文明板块,更没有绝对孤立的文明中心。同时,技术文明本身也是互联的、互动的和互惠的体系,如罗盘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带来了全球扩张与新贸易的技术,于是扇子技术、磨子技术也紧随其后被传播至世界各地。再譬如马镫技术催生封建制度和骑士阶层,火药火器技术又摧毁封建制度和骑士阶层。全球技术粒子之间的互动与迭代更新会在诸多技术领域产生新的效用与作用。

任何技术都是有潜在的危险或副作用的。譬如磨子技术使得地主阶级、寺院封建主无偿剥夺了农民的财富和收入,耕犁技术造成土壤被破坏而出现沙尘暴等环境污染问题,马镫技术和火器技术造成全球战争的残酷性和大面积死亡,烟具技术也造成人类因吸烟带来的健康问题,扇子技术和漆器技术的过度消费也可能带来奢侈消费主义。技术恐惧论者发现了这些危险、危机和危害的一面,对社会发展与文明发展是有益的,尽管如此,“因噎废食”地抛出“技术恐惧论”而限制技术发展,则是杞人忧天。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只要人的本质力量在这场技术变化中得以展现,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这种技术文化就是值得期许的。

在中华正史中,很少有史家为工匠列传、为工匠技术赘言、为工匠精神表达赞美,更看不到中华工匠文化的全球史。因此,梳理中华工匠技术,盘点中华工匠技术文化,澄明中华工匠技术的全球史,这是弘扬与传承中华工匠精神的基础工作,这也是本书的学术使命和笔者的社会使命。(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研究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高级专家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本文经授权摘编自《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一书序言,有删节,现标题系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许革,张彦武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工匠   中华   鼓风炉   磨子   全球   火器   技术   欧洲   中国   风景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