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酸味药与涩味药的异同

酸味药与涩味药的异同

酸味药的作用,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 《素问· 金匮真言论》 记载“ 东方青色, 入通于肝, 开窍于目, 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 其味酸, 其类草木, 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其数八,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其臭臊。 ” 并记载了“ 酸收” 的特点。 《黄帝内经》 记载五味中,包含“ 酸、 苦、 甘、 辛、 咸、 淡” 六种滋味, 并未记载“ 涩” 味, 而正式将“ 涩” 纳入五味理论中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 如记载龙胆“ 味苦涩"等。 《神农本草经》 偏重记载药物, 没有对五味理论做出论述、 , 故后世医家多采用《黄帝内经》 所论述的五味理论味基础, 根据“ 酸收” 的理论, 把“ 涩” 味药纳入“ 酸” 味范畴, 认为“ 酸与涩同” 。

目前来说, 酸味与涩味药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个是酸味药和涩味药的区分, 另一个是酸味药的功用范围。 有一些人认为, 酸味药和涩味药有很大的区别, 不应把涩味药笼统的归入酸味药, 而应作为独立的药味出现f14j 。 而酸味药的作用也不仅仅是“ 收涩” 。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酸味药的功用改变会为酸涩药的异同做出佐证, 但在这之前, 应当清楚涩味药出现的原因。

1. 1“ 涩’ ’ 味药出现的原因

“ 酸与涩同"的划分方法是有一定问题的, 如果就是简单的“ 酸与涩同” , 既然有“ 酸”味了, 为何又添加个“ 涩” 味呢?分析其原因, 大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滋味的差别。 前文所述, 五昧理论的前身是滋味论, 而《黄帝内经》 和《神农本草经》 时期对于“ 五味” 的确定, 其研究方法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仍然是以滋味为主。 《黄帝内经》 虽然总结了五种基本味道, 但主要是以五行理论作为思维依托, 是理论上的衍化而并没有触及具体的药物, 即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 而《神农本草经》 却不同, 其接触的是实实在在的药物, 这里的五味并不仅仅是五味理论中的抽象概念, 而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五味让人们能够辨认出药物, 即是一种识别方法, 所以此时的五味更要考虑到具体的味道。 在实践活动中, 五味理论虽然在用药和识药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涩味确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滋味。 从《神农本草经》 以来的历代本草都一直沿用着相同的方法, 以滋味酸的药物定为五味的酸味, 而滋味涩的药物定为涩味, 而在五味理论层面上的论述又把涩味归附在酸味上。 在实际生活中, 经常把“ 酸涩"并称, 但“ 苦涩” 的说法也很常见, 这些话语多与古代朴素的实践活动相联系, 说明滋味上“ 涩” 并非必须与“ 酸” 相联系。 对《中药学》 中记载的药物进行归纳发现, 其中记载的药物没有纯涩味药。 涩味多处于兼味药中, 其中苦涩19个、 酸涩12个、 甘涩10个、 咸涩和辛涩分别1个; 从数字上讲, 药物涩味不独立, 兼味多与苦酸甘三味相联, 可以说, 在滋味层面上不能把涩味归为酸味的附属。

另一方面是药效的分化。 从物质角度来说, 滋味和气味等都是人们对物质的一种反应,滋味的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物质成分的差别, 而成分的差别影响药物的功效。 《黄帝内经》并未记载“ 涩’ ’ 味, 而“ 酸收’ ’ 的作用其实包含了“ 涩"昧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 补充了“ 涩”味后, 酸味与涩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区别, 此时的“ 酸” 味在定义和范围上与《黄帝内经》 所述有所差异, 因此不能等同视之。 因《神农本草经》 只论述应用而未明确记载功效,而且很多药现在已不应用到临床, 对其功效难以总结, 但如“ 曾青, 味酸小寒, 主治目痛,止泪出, 风痹, 利关节, 通九窍, 破瘸瘕积聚’ ’ , “ 垣衣味酸无毒, 主治黄疸, 心烦咳逆,血气, 暴热在肠胃, 金创内寒” , “ 山茱萸味酸无毒。 主治心下邪气寒热, 温中, 逐寒湿痹,去三虫"等, 显然并非“ 酸收” 所能说明的。 全书记载酸味药21个, 能明确与“ 酸收"相对应的药仅“ 青芝” 、 “ 五味” 和“ 山萸肉” 三昧而已。 可见, 《神农本草经》 所载酸味药与《黄帝内经》 五味理论所载酸味已有很大区别。 涩味虽在《神农本草经》 中提到, 但对具体药物的应用却极少, 后世医家不断扩展了涩味的使用, 也使涩味逐渐代替酸味在“ 收敛"方面的部分作用。 而酸味药的作用也不止于酸收。

可以说, 涩味被引入中药理论之后, 《神农本草经》 及之后本草中酸味的涵义, 已与《黄帝内经》 中所述的酸味有所区别。

1. 2酸味药的作用不只收涩, 还能表现出调达的特点

后世医家大多沿袭了“ 酸收"的观点, 如: 《本草蒙筌· 治疗用气味》 : “ 酸收也, 其性缩",《本草玄通》 “ 酸者入肝, 束而收敛” , 《本草衍义· 总序》 记载: “ 骨收则强, 故酸可以养骨” ,《汤液本草》 载“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 “ 肺苦气上逆, 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白芍药。 以酸补之, 五味子” 。 可以看出, 自《黄帝内经》 以来, 酸性收敛一直是得到共认的, 同时酸味药与肝藏、 五行之木和春季有密切联系。 然而, 一些酸味药在具体功效中并不能体现“ 收涩” 之性。 如《汤液本草·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记载: “ 肝苦急, 以酸泻之, 芍药。 ” 《医学真传· 辨药大论》 记载“ 又以白芍为酸敛之药, 岂知《神农本草经》 主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 寒热疝瘕, 气味苦平。 性功如是, 宁酸敛耶?” 《丹溪手镜》 载“ 枳实苦酸寒有疏通决泄之功, 破结消坚之效, 解伤寒痞结, 除胸胁痰癖。 ” 可见, 酸味药并非全以收涩为主。

现代文献中也有对“ 酸味能通” 的论述t” 】 , 所谓“ 酸泄” 、 “ 条达” 均寓“ 通” 意, 譬如说乌梅其味至酸, 清代名家叶天士以其“ 得少阳生气, 非酸敛之收药” , 用它来“ 泄肝阳” , 具“ 酸苦泄热” 之意, 用于肝逆犯胃之证。 木具曲直之性, 柔养肝木顺其“ 曲” , 条达肝气其“ 直” , 一物具此二用, 其可舒缓筋脉之挛急, 以肝主筋之故。 《汤液本草》 记载“ 酸以收之,扶阳而收阴气, 泄邪气” , 反映一些医家对酸味药的其它作用也有所认同。 《神农本草经疏· 续序例》 载“ 凡言酸者, 得木之气” j 《药鉴· 用药之法》 载“ 肝, 法春木酸, 生之道也, 失常则病矣” , 也有此意。 而酸味“ 条达"之性的论述, 更多的体现在各医家对具体药物的认知上, 如山萸肉, 《名医别录》 说它能“ 强阴益精” 并能“ 通九窍” , 近代张锡纯说“ 山萸肉得木气最厚, 酸收之中大具开泄之力, 以木性喜调达故也” 。 又如木瓜一药, 《名医别录》 称其主“ 湿痹邪气” , 陶弘景说它“ 最疗转筋” , 王孟英概括其功用味“ 调气、 和胃、 养肝、 消胀、舒筋、 息风、 祛湿” 。 这与《内经》 所说“ 酸苦涌泄为阴” 、 “ 酸收” 显然不符; 而配中,“ 酸收” 、 “ 苦泄” 也不能达到“ 涌泄” 的作用, 所以此时的“ 酸” 不只具有“ 酸收” 之性,还具有通利、 调达之性, 即“ 木性调达” 的作用, 因此才能与“ 苦泄” 配伍使用, 可见酸味并非以“ 收敛” 为专长。

以下就《中药学》 [ 12J 所载酸味药进行分析, 如图3: ( 1) 酸味药共24味, 纯酸味的药物仅3味, 其中只有马齿苋体现“ 酸收” 特点, 而木瓜舒筋活络有“ 调达"之性、 硫磺温肾壮阳通便有“ 补养” 之性, 与“ 酸收"的作用联系不大, 可见酸味可以体现收敛之外的作用。( 2) 酸味的兼味多是涩、 苦、 甘三味: 其中酸涩12味, 除绿萼梅具有“ 疏肝解郁、 和中化痰”功效外, 其它均具有收敛作用; 酸甘药物7味, 其中山楂和沙棘2味有健胃消食作用, 其他均有养阴生津等作用; 酸苦的药物4味, 药物的功效各异, 白芍柔肝止痛, 平抑肝阳, 枳实酸苦辛而能破气除痞、 化痰消积, 诃子酸苦涩而能利咽开音, 地榆酸苦涩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 其中除白芍外其他三药均有其他兼味, 故以白芍酸苦有“ 条达” 之性为准。


中药:酸味药与涩味药的异同

由于纯酸味的药物很少, 绝大多数的酸味药物都具有兼味, 所以酸味的具体功效往往取决于兼昧的种类和占有比例, 如酸苦配伍, 若酸味为主则药物可能偏重收敛或调达之用, 若苦味占主导则更偏重于攻泄。 “ 收涩” 又有收敛和固涩两方面的作用, 与涩味固涩对比, 此处“ 酸收” 更偏重于“ 收敛” , 即收敛精气, 不能当固涩讲。 而用于固涩的酸味药, 与其说是酸味的作用, 不如说是涩味的作用; 而固涩也可以看做是收敛作用的一种强化。 但总体而言,酸味的基本作用可以归纳为“ 收敛"与“ 调达"两个互为矛盾的作用, 如同阴阳的关系。 图3所列的收涩作用, 是收敛作用的体现, 而养阴作用其实也跟酸味收敛精气联系密切, 在。 · 收敛’ ’ 的基础上发挥甘补的作用: 酸味消食作用与酸入肝、 调达肝气密不可分, 并与“ 以木制土’ ’ 的五行配伍原理相合并, 酸苦相合中的酸味作用也基本属于“ 调达气机” 作用的延伸。在具体的药物中, 也会有一些酸味药物同时体现“ 收敛"和“ 调达” 两种作用, 如白芍既能养血敛阴又能柔肝止痛, 山茱萸能收敛精气, 而《神农本草经》 又日“ 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 逐寒湿痹, 去三虫” 。 由于酸味药有两种性质, 也使在方剂中的应用往往更加灵活, 在方剂配伍中体现的作用可能与原药物功效有较大出入。

1. 3酸味药和涩味药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所区别

从上文酸味药的功用和涩味药的出现, 已经对酸味药和涩味药的区别做出了佐证。 就药物而言, 有关酸味药和涩味药有明显的区别:

( 1) 从性能角度来看。 通过数据对比, 对酸味药和涩味药的四气、 归经和升降沉浮进行比较, 发现两类药物在这几方面都有所差异116, 17】 :两类药物的四性也有别: ①酸味药以温热居多, 涩味药以寒凉、 平性居多。 ②这两类药物的归经既有共性, 亦有差别, 酸味药、 涩味药虽都以归肝经为主, 但酸味药以归肾经、 脾经居其次, 涩味药《中药学》 表明以归肺经、 大肠经居其次, 《药典》 表明以归肺经、 肾经居其次。 ③酸味药、 涩味药的性质虽都以沉降占大多数, 但酸味药中升降浮沉性质不明显与升浮者共占了1/ 3强, 而涩味药只占了1/ 7—1/ 8左右。 由此可知: 酸味药与涩味药在兼味、 四性、归经、 升降浮沉等方面都有差别。

( 2) 从物质基础上看。 植物类酸味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有机酸和鞣质; 另外, 各种甙类、糖类以及内酯、 油脂、 蜡质类和各种维生素也是植物类酸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 植物类涩味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鞣质; 另外, 植物色素和黄酮类, 内酯、 油脂和蜡质类以及糖类也是植物类涩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 矿物类的酸味药和矿物类、 动物类的涩味药的化学成分都以无机盐为主, 另外, 还含有微量元素、 氧化物等【r71。 从化学成分上看, 酸味药的成分要比涩味药复杂, 并包含了涩味药的主要成分, 如果把鞣质看做收涩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 酸味药的作用不局限于收涩功能, 还能体现收涩以外的作用, 而化学成分的互相影响, 酸味药的作用跟涩味药的收涩作用恐怕也有所区别。

( 3) 具体药物功效的对比上看。 《中药学》 【12】 中记载酸味药有24味, 15味具有明确的收涩作用, 而其中11味兼有涩味, 即味酸收涩而不兼涩味的药物仅有4味; 而包含涩味的药物共38味, 基本上全部都具有收敛功能; 即是说, 要体现收涩作用, 酸味多兼有涩味, 而涩味却不必兼有酸味, 从这种角度来说, 酸味与“ 收涩’ ’ 并不是必然的联系, 而涩味更像是《黄帝内经》 “ 酸收” 的具体所指。 如前文所述, 酸味除了具有收敛作用外, 还有调达作用, 这与涩味只重固涩的作用有异。

1. 4酸味药和涩味药在五味系统中的关系

酸味药和涩味药在实际用药上有所差别, 但二者本身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 所记载的酸味, 与后世分化了的酸味药和涩味药有所差异。 《黄帝内经》 提到“ 酸收” , 这恰恰是酸味药和涩味药所共有的药用特点, 虽然酸味收敛精气与涩味固涩阴液有所差异, 但在特点上都以内敛为特点, 而且大部分收敛作用的酸味药含有涩味, 就这些药物而言, 酸味与涩味区分与否意义不大。 由于《黄帝内经》 高度概括出的五味并不包括涩味, 因此可以理解为其所指的酸味实际上包括了酸味和涩味两种功能相近的滋味。 后世对于酸味药的应用和认识不断深化, 酸味药和涩味药逐渐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而内敛的作用特点仍然是两类药物共有和主要的特征, 因此在理论上讲, 酸味药和涩味药还是可以归入“ 酸木"的五味范畴里, 形成“ 一木二味"的状况。 这种关系如同中医基础理论中, 心与心包分化所形成的“ 一火两藏” 。

而五味学说中, 甘味与淡味也有类似的问题, 结合酸味和涩味的区别, 有些学者提出了“ 七味说” 。 对于“ 七味说” 与“ 五味学说” 的关系, 在后文加以论述。就酸味药和涩味药的关系, 形成了在应用中加以区别对待, 在五味理论中又可以加以统一论述的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涩味   酸味   黄帝内经   本草   白芍   异同   神农   药物   中药   滋味   作用   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