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乌梅

  收涩药之敛肺涩肠药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收涩药分类: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但某些药物具有多种功用,临床应用应全面考虑。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分别具有敛肺止咳喘、涩肠止泻痢作用。前者主要用于肺虚喘咳,久治不愈或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虚喘证;后者用于大肠虚寒不能固摄或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

  本类药物治久咳虚喘者,如为肺虚,则加补肺益气药;如为肾虚,则加补肾纳气药同用。治久泻、久痢兼脾肾阳虚者,则配温补脾肾药;若兼气虚下陷者,则宜配补气升提药;若兼脾胃气虚者,则配补益脾胃药。

  本类药酸涩收敛。属敛肺止咳之品,对痰多壅肺所致的咳喘不宜用;属涩肠止泻之品,对泻痢初起,邪气方盛,或伤食腹泻者不宜用。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乌梅

  来源:乌梅,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本品气微,味极酸。以个大,肉厚,色黑,柔润,味极酸者为佳。生用,去核用,或炒炭用。

  相关名字: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性状鉴别: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乌梅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乌梅

  药材性状:

  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 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极皱缩,于放大镜下可见茸毛,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肉软或略硬,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黑色,表面有凹点,内含卵圆形、淡黄色种子1粒。具焦糖气,味极酸而涩。

  主治病证:

  1.肺虚久咳

  本品味酸而涩,其性收敛,入肺经能敛肺气,止咳嗽。适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可与罂粟壳、苦杏仁等同用。

  2.久泻久痢

  本品酸涩入大肠经,有良好的涩肠止泻痢作用,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可与罂粟壳、诃子等同用,如固肠丸(《证治准绳》)。取其涩肠止痢之功,配伍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之黄连,亦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脓血者。

  3.虚热消渴

  本品味酸性平,善于生津液,止烦渴。治虚热消渴,可单用煎服,或与天花粉、麦冬、人参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

  4.蛔厥呕吐 腹痛

  “蛔得酸则静”,本品极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呕的功效,为安蛔之良药。适用于蛔虫所致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证,常与细辛、川椒、黄连等同用,如乌梅丸(《伤寒论》)。

  此外,本品炒炭能固崩止血,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

  用法用量:煎服,6~ 12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等。还含熊果酸、芦丁、豆甾醇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拘橼酸不得少于12.0%,饮片含枸橼酸不得少于6.0%。

  2.药理作用 乌梅核壳和种仁水煎液可减少浓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显示出镇咳作用。果肉水煎液可对抗新斯的明所致的小鼠小肠运动亢进,并可对抗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降低稀便率。水煎剂能抑制离体兔肠管的运动;有轻度收缩胆囊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在体外对蛔虫的活动有抑制作用。此外,乌梅还具有止血、抑菌、抗休克、增强免疫等作用。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乌梅   棕黑   主产   蛔虫   小鼠   果肉   酸涩   功效   药物   中药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