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五味子

  收涩药之敛肺涩肠药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收涩药分类: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但某些药物具有多种功用,临床应用应全面考虑。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分别具有敛肺止咳喘、涩肠止泻痢作用。前者主要用于肺虚喘咳,久治不愈或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虚喘证;后者用于大肠虚寒不能固摄或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

  本类药物治久咳虚喘者,如为肺虚,则加补肺益气药;如为肾虚,则加补肾纳气药同用。治久泻、久痢兼脾肾阳虚者,则配温补脾肾药;若兼气虚下陷者,则宜配补气升提药;若兼脾胃气虚者,则配补益脾胃药。

  本类药酸涩收敛。属敛肺止咳之品,对痰多壅肺所致的咳喘不宜用;属涩肠止泻之品,对泻痢初起,邪气方盛,或伤食腹泻者不宜用。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五味子

  来源:五味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辽宁、吉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

  相关名字:北五味子、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

  产地: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性味归经:性温,味酸、甘。归肺经、心经、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性状鉴别: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五味子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五味子

  药材性状: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 8毫米。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 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主治病证:

  1.久陔虚喘

  本品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可与黄苠、罂粟壳等同用;治肺肾两虚之喘咳,常与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等药同用,如都气丸(《症因脉治》);本品长于敛肺止咳,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可用于寒饮咳喘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2.梦遗滑精,遗尿尿频

  本品甘温而涩,入肾经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及遗尿尿频之常用药。治滑精者,可与桑螵蛸、附子、龙骨等同用;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黄等同用,如麦味地黄丸(《医宗金鉴》)。

  3.久泻不止

  本品味酸涩性收敛,能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本事方》以之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内科摘要》)。

  4.自汗,盗汗

  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于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

  5.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本品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知母、天花粉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6.心悸失眠

  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麦冬、丹参、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用法用量:煎服,2~ 6g。

  临床运用:用量2 6克,煎汤内服;研末,每次1 3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煎水洗。用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咳喘   吴茱萸   熟地黄   山茱萸   麻黄   麦冬   尿频   内热   酸涩   药物   中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