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形玻璃注-草原丝路的见证

大家都听说过汉代张骞开辟的从长安和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也听说过海上丝绸之路,但是草原丝路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

鸭形玻璃注——草原丝路的见证

草原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草原盛产马牛羊以及皮毛、肉类、乳制品,但是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需要与周围农耕文明互通有无,再加上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断迁徙。向北越过阴山、燕山一带的长城,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既可以与中原进行商品交易,也可以与欧洲进行贸易。草原丝路形成于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公元五世纪左右得到了长足发展。

鸭形玻璃注——草原丝路的见证

公元五世纪正值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局动荡,中西商路严重受阻,北方草原由于特殊地理位置,为中西方搭建交流平台,形成了双向交流的局面。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了一批从罗马传入的精美玻璃器皿,见证了十六国时期草原丝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

1965年北票县西官营子发现了冯素弗及其妻子的葬墓,1号墓中随葬器物丰富精美,玻璃器就有5件,其中鸭形玻璃注最引人注目。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但这些器物地下埋藏1500多年,堪称奇迹。

鸭形玻璃注——草原丝路的见证

鸭形玻璃注为淡绿色玻璃质,半透明,“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用玻璃条粘出翅膀,腹部两侧粘折线纹做双足,重心在前,放水一半以上才可以放稳。用粘贴玻璃条装饰细部,是以吹制工艺闻名的古罗马玻璃器的重要特征。

鸭形玻璃注——草原丝路的见证

琉璃瓦

春秋战国时期,西亚玻璃珠饰通过中亚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受西亚影响建立的玻璃也很快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铸造法生产仿玉制品。吹制工艺大约北魏时期传入中国,但当时玻璃器质量不佳,很难达到鸭形玻璃注的精美程度。

草原丝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十六国时期进入繁荣阶段,沿路各民族交往频繁,互通婚姻,北燕乐浪公主嫁给柔然可汗,北燕王也迎娶柔然公主,保证了草原丝路的畅通。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批,相似的玻璃器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发现。

鸭形玻璃注——草原丝路的见证

郑和下西洋 浮雕

明清时期,北方草原战事频发,明朝关闭边境,加固长城,再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草原丝路发展受阻。清朝时期,闭关锁国,草原丝路逐渐衰落,之后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蒙古草原文化多融入满汉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少,辉煌一时的草原丝路已经没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丝路   草原   玻璃   中原   中西方   游牧民族   长城   丝绸之路   西亚   见证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