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血右气”治中风之谙拨

“左血右气”治中风之谙拨

胡军

中风之证临床多见,近年高发,为成人残疾要因之一。余得家传师授,依“左血右气”以针药结合辩证治之,终赢功效,谙心明理,故愿述之,并求指摘之益。

中风或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等为主见之证。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以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痱风等病为名。如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 ;“.......仆击、偏....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通评虚实论》)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调经论》) 等等,对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的密切关系,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在《内经》这些理论指导下,后世医家又将本病分为外中风(真中风)和内中风(类中风)两类。外中风即外感风邪,而内中风为脑卒中的情况;而内中风之病机,又大多可责之肝肾阴亏、风阳上扰等肝气升发太过。临证多见半身不遂者,当辩明左右,分清气血。

古代医家遵《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旨意,依“左血右气”立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是有一定临床价值的。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一•中风》中说:“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水。或属虚挟火(一作单)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左针以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天柱、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承筋、承山为刺,药以四物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为服。右针以内关、人中、三阴交、百会、上星、风池、完骨、天柱、极泉、尺泽、委中、合谷、足三里、丰隆、翳风为刺,药以二陈四君子等汤加竹沥、姜汁为服。”李中梓也主张中风“有气血之分焉。气虚者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汤加勾藤、姜汁。血虚者左手足不仁,四物汤加勾藤、竹沥、姜汁。气血俱虚者,左右手足不仁,针以上述诸穴辩证配伍加减刺,药以八珍汤加勾藤、竹沥、姜汁”服(《医宗必读.卷六.真中风》)。尤在泾则更明确指出“左瘫属血虚,右痪属气虚”(《柳选医案.评选香楼医案. 卷上.类中门》)。中风所致半身不遂,左侧肢体偏废不用者,多属血虚为患;右侧肢体偏废不用者,多属气虚作崇。自丹溪开此论之先河以来,从此说而治疗半身不遂的医家,实属不少。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载有六例中风左侧半身不遂的医案,其中就多以养肝熄风法治之。当今临床医生,也有治疗左瘫重用当归,治疗右痪重用黄芪,用治左瘫重在养血,治右痪重在补气法,多可获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杨世兴之述尤精。这也说明临证治病,无论施用针药,均应细心审查病位之所在,方可不致发生象《素问•方盛衰论》中所说:“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也”的偏向。

然而,必须明确的是治疗中风,仍贵在辨证论治,依据其半身不遂在左或在右之不同,从“左血右气”立论,分析病情,立法用药,只是辩证论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临证之时,虽不可忽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亦不拘泥于此论而一成不变,方可取得针药证合拍,效如桴鼓之动之验应。


“左血右气”治中风之谙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天柱   汤加   委中   偏枯   血虚   医家   半身不遂   姜汁   内经   气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