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杨洪惠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高耸的华胥峰

最近常听说一句话:“中条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虞乡”,为什么这么说呢?以我来看有四点:山石陡峭美,涧水长流美,沟峪古道美,历史文化美。

一、因为虞乡境内的中条山多以石灰岩、磷矿岩和石英石为主,这些石头质硬密度大,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高峻奇险的悬崖峭壁,其中五老峰、王官峪突兀的奇峰就是虞乡山石美的代表。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王官峪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五老峰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五老峰


二、境内山谷多数都有涧水流出,水是山的灵魂,有水山则美,山因水而名。就拿青龙峪来说青龙峪涧水是湾湾河的主流,历史上湾湾河是运粮水道,可见水量之大。2021年下雨多,青龙峪流入湾湾河的水流了三个月之久。王官峪的涧水是湾湾河最大的支流,历史上可以浇灌山下十几个村庄的万亩土地。唐朝时期司空图为解决村民浇地用水之争专门制定了分水法。去年流水长达两月有余。

虞乡境内的中条山沟峪大多因水而成骡马古道,山涧水引领进出山间的人们穿梭于中条山南北不至于迷路,只要顺着水进山也可以顺水走出山。所以虞乡中条山的美也在于涧水美。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虞乡境内的骡马古道(李波提供)


三、水在沟底流,山路伴水行,两边高山矗立,春夏沿坡满眼青翠,这样的沟峪那能不引人入胜。人们正是沿着沟峪这些水道进进出出才形成了骡马古道。历史上虞乡境内有五条骡马古道,分别是青龙峪古道,二峪古道,王官峪古道,风伯峪古道,大柏峪古道,这些古道所伴随的都是美丽的沟峪。沟峪、流水和古道相辅相成,形成了中条山虞乡沟峪的骡马古道美。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王官峪


四、依山傍水而形成的古代骡马古道,每一条古道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或有道观寺庙,或有修仙古洞。骡马古道在历史上不仅仅为山南山北物产运输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在沿途的茶坊驿站为人们服务的同时传递着不同的文化,道观寺庙为人们祈福祝愿时,或者为高士净心修行之时也传递着文化,而这些林林总总的故事都在传递着中国文化,骡马古道是一个文化大融合的场所。从现留的石碑县志上可以看出这些古道过去的文化之辉煌,所以虞乡的中条山有着历史文化之美。

虞乡的山水,沟峪,古道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硬件条件,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万物之灵人类的融合下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人们把思想的东西融通到自然世界里面,所以就产生了不朽的文化。远古时代虞乡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山水文化,这是其他地方不具备更不能代替的了的。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风电路横岭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横岭

五老峰因其高耸险峻而著称,历史上是道家72座福地之一,是五老推演河图的地方,是中国道家文化传承地,也是阴阳文化人类养生智慧的传承地,历史上五老峰的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王官峪因其一峪二瀑,地理位置靠近前山,相对于那些深山人们比较容易进出。历代文人雅客多游玩于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尤其是晚唐耐辱居士司空图隐居于王官峪后,因为经常赋诗抒情,把王官的山水尽写进诗里,被称为晚唐“诗三百”,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中国古代唯一一部诗歌评论集《二十四诗品》,他直接影响着自唐以来宋、元、明、清的文人雅客,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词。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有关“王官”二字的诗词多大200多首,与王官山水有关的诗词文章多达一千多首(篇)。王官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山水诗词文化。

石佛寺柳隐山因与柳氏家族有关联而驰名,柳宗元《小石潭记》便是由此而作。青龙峪因其山高水长,历史上是一处风水宝地,有学者说是一条龙脉,历史上青龙峪内的道观寺庙为数不少,其中的陈真人洞,三眼桥,涿鹿洞,丢岫洞,龙山寺,纷纭寺、玉皇阁,爷爷庵,华胥峰无不让人向往。

根据近年多位学者的探寻和对文献记载的研究,虞乡是华人的发源地,虞乡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和《栖岩寺智通禅师塔铭》多次提到虞乡最早叫中国。境内的华胥峰,华灵峰,凤翅山,牡丹坡等都是人类始祖华胥生活生长繁衍人类的地方。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华胥峰顶遗址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风电路

《虞乡县志》山川卷有:“石锥山,一名华胥峰(见乔元亮陈真人洞碑)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天柱峰东石鹿谷(古时内有石鹿故名),林峦峭壁,川原奥衍,一峰突出,岑锐插天”。《隋书》:“虞有石锥山,即此。”华胥峰海拔1600余米左右,当地人又称为华聚、华居、华嘴。据大明弘治元年《重修五老灵峰圣公圣母大殿神龛》碑石载:“……初降国色天香女子于石锥山,逢得五色牡丹争艳,感其谢花封氏为吏,自称华胥也。”这就是虞乡从古时传下来并有文字记载的华胥姑娘降生此地的证据。

华胥姑娘集华夏民族几万年造化之灵气,降生于此,创立了华氏部族之盛世开端。记载华胥的最早文献见于《列子·黄帝》,《春秋世谱》载:“昔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国语·晋语四》所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从这些记载可知,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炎、黄二帝的曾祖母,被誉为华夏民族之始祖母。虽然《列子·黄帝》篇记载黄帝梦游华胥国,但实际上黄帝不但到华胥国游过,还三次到华胥峰祭祖,并与炎帝发生过阪泉之战,与蚩尤发生过涿鹿之战。(邓解放《河东虞乡的华胥文化现象》)

这些探讨研究和文献记载,无不彰显着虞乡的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掀起的寻根中国文化,探寻华人古迹形成热潮,我自己也深爱着家乡的远古文化,积极参与到其中。就拿登华胥峰来说,李波好友几次相约,几次跃跃欲试,几次错失良机均未成行。他们在11号组织了15人从二峪口登上明亮村,向东从东北方向攀登华胥峰,道路险峻最终只有四人登顶。


有幸在好友李波的组织下准备5月15日再登华胥峰,我们九点在石卫路口集合,有运城和永济的朋友,一行四辆车向青龙峪进发。由于前一日刚刚下过雨,进山道路多处湿滑,有些地方有水坑,好在山路多为砂石路,对于行进无多大碍。路边时有流水相伴,路过爷爷涯、玉皇阁,半小时行程十多公里抵达沟底,驻车于开阔地带。

南边是一道横岭,没有去路,西面就是挺拔入云的华胥峰,仰头望去,山坡陡峭,草木青翠。华胥峰东面北面都是悬崖峭壁,没有登山之路。在李波的指引下,按照计划首先探究真人洞,真人洞在华胥峰东坡悬崖上,我们顺着陡峭山路,攀援石崖,踏碎石坡,相互照应挺进到陈真人洞。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真人洞

进入洞口,靠右有一道石磊的矮墙,洞底呈慢上坡,可以听见滴水之声,洞顶有潮湿的钟乳石,洞口宽10米左右,高约6米,长25-30米左右。属白云石岩洞,往里变窄,洞顶有水滴不断落下。 历史上是虞乡八景之一的“石钟晓鸣”。 真人洞悬石钟,鸡鸣昧旦,应候自鸣,踈星将落,海曙初升,铿然一声,唤醒多少梦梦。

就是说真人洞中悬有石钟,破晓时分,石钟应时而鸣。此时天上疏星几朵,欲落未落,天色渐亮,曙光初现,铿然一声钟鸣,唤醒人世间多少清梦。石钟晓鸣,悠悠余韵,如今石钟消失,石洞犹在。

在停车的开阔地远望华胥峰西南半山腰,有一石洞,大家研究说登上华胥峰下山之时一探究竟。


按照总指挥李波的安排,我们此次路线是翻越横岭,登上风电路,然后绕道南坡上华胥峰。

于是我们踏着不时滚落岩石的陡坡,屈曲盘旋,互相帮扶,相互照应,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登上风电路。山南一望无际,远处白练般的便是黄河。如长龙般的风电路有十几米宽,风车矗立在山脊。山南山北仅仅一条横岭相隔,之间不足50米便能相通。回头北望那来时的路,来时的青龙峪,因为横岭阻挡在华胥峰北边不远处向东进入东峪,从那里绕道进入山南。那条沟口进去不远有三眼洞,有丢岫洞,有龙山寺,按照安排返回之时再去探究。站在风电路横岭之上向北望去,华胥峰还是遥遥在上,远不可及。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华胥峰上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王官西瀑

顺着风电路向西我们想找一条直通华胥峰的捷径,但是我们想错了,越往西走,我们越觉得远离了华胥峰,因为风电路北面的山岭背面就是华胥峰。无奈之下,在登山健将老李的带领下,我们直登北坡。坡度十分陡,但是没有人退却。此时的阳坡无风,加上登山的强度较大,大家挥汗如雨,一口气登上山巅。山巅上终于望见了华胥峰,我们清晰的看见行进的路线。我们仍需要攀登东面一道梁,顺着那条梁向北再向东北可以直达华胥峰。目的明确了,前进动力足了,这时不需再研究路线了。腿快的登上华胥峰,腿慢的忙着照相的还在风电路北的梁上,从华胥峰向下望去山山梁梁都是人,虽然我们只有十五人,战线却很长,红红绿绿的服装点缀了向华胥峰前进的道路。有的欢呼有的高歌,好像胜利在望。

老李最先到达华胥峰,我和宏源饭店杨老板紧随其后登顶。站在华胥峰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眼前的群山层峦叠嶂,沟沟坎坎看得分明,完全没有在山沟里的迷茫,苍茫大地一览无余,眼下的大地完全不分什么山南山北,都在我们的视野之内。难怪古代圣贤都要登高,难怪黄帝三次来这里祭拜华神。这是因为华神庙建在华胥峰之巅,离天更近,少不了神秘,越是神秘的东西越具有生命力。想想过去的帝王拜山朝峰那就是一种崇尚,也是一种向往,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信仰。华胥峰啊你太伟大了,你屹立在家乡这片土地,令无数人们向往,我们终于领略到了你的高耸和你的神奇。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登山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登华胥峰

华胥峰上地势平坦,杂草丛生有半人之高,东窄西宽,东侧石墙南北长16.4米,西侧南北长21米,东西长33米。面积约550平方米,近一亩。华胥峰上有几处石砌墙础,有多处石墙遗存,应为华神庙遗址。华神庙地处峰顶南侧,一排三座殿宇,殿南北长7.4米,宽分别为13米,5.2米,9米,石墙厚0.5米。西南角,用石块垒砌起一个小小的高台。


华胥峰巅我们欢呼雀跃,女同胞头戴华旭峰坡花草编制的花篮争相拍照,要留下美好的瞬间。她们忘记了疲劳跳起了舞蹈,好像是为华胥人类始祖载歌载舞。付运宏老总用手机拍下了美丽的视频,并伴随着激昂的配音:“这就是华胥峰,我们来了。南面是芮城,那白色的就是黄河,北面就是山下的村庄,虞舜大地。东北是解州的硝池和盐池,大美河山,美丽虞乡,我的家乡......”付总带有感情激动的配音让人感动,一个年逾花甲之人和年轻人一样不畏艰难万险,攀登华胥峰,能有这样的豪情实属精神可嘉。不管怎么说还是华胥峰的伟大,正因为华胥峰的伟大才让他的子民们感慨万千,无限向往,华胥峰是一个具有华夏渊源神奇的地方。

我们漫步华胥之巅,徘徊神庙石墙,站在这历史的峰巅我岂能不心潮澎湃,不禁喜形于色不由把感受说了出来:

脚蹬翠绿手接云,

面迎旭风目览宇,

华胥一峰冲霄汉,

神州从此叫中国。

好友付晋宏是我们文坛的佼佼者,他用火热的激情赋诗一首:  

虞邑东南石锥山,

  出岫插汉刺破天。

  林峦峭壁日华胥,

岑锐一峰如铧尖。

无论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华胥峰的神奇从古至今屹立在虞乡大地,它是家乡的骄傲,它是华人起源的铁证,难怪有“铁证如山”一词。

我们依恋不舍的向山下进行,大家都不建议原路返回,因为来时那是一个尝试,多走了不少弯路,建议直接从南坡下山。南坡草木纵横,地势陡峭,我们三人为大家探路先行一步。华胥峰南坡向下200多米的地方,在草丛中发现一个形似碾盘的东西:厚20-30厘米,直径1.6米,中间圆孔,孔径7公分人为凿成,这是登顶后继发现华神庙遗址的第二发现。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石板上的石孔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大石板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石碾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石器

继续向下滑草,左右崎岖盘旋向下,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在两坡交汇之沟一块倾斜的石板上发现了人工凿成的双孔,大小如同上面碾盘的石孔。石板宽两米有余,长6米余,依山坡势向下倾斜40 坡度,双孔相距60公分,双孔并非


垂直于石面,而是垂直于水平面。石板向下则是一道断崖,这个双孔做什么用不可而知。以前听老年人说,华胥峰上有栓船桩,但是因为山高路险能上来的人不多,就是上来的又不知道具体位置,所以知者甚少。我们盘旋在大石板周围,开动脑筋遐想着石孔的妙用。

环顾四周,在山下看见的那个半山腰的石洞就在对岸半山,隔着一条沟,远远望去好像洞内有石墙,洞上有石钟乳,无奈脚疼沟深路远不能抵达,仔细观察那个洞离地面还有一段距离,洞下野桃树绿绿葱葱,可望而不可及,端详了好久还是下山,究竟是不是传说的涿鹿洞还是留作下次再来一探究竟。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华胥峰西南山腰石洞

回眸之间忽然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大石板的边上草丛中发现一个被打磨光的尖形石器,仔细研究并非自然形成,犁铧的形状,材质为当地磨砂石,手可以握住砍砸东西,纵向有裂纹,有可能砍斫东西导致,究竟是做什么用仍有待研究。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华胥峰西南山腰的石洞

以上发现足以证明远古时代华胥峰有人类生活,不但有祭祀神庙,而且有石碾盘,栓船桩和石犁铧(暂且这么认为),收获不小。

我们不畏千辛万苦,历尽艰辛,滑草攀枝,披荆斩棘,逢崖迂回向山下行进。老李是登山健将于下午3点先一步下山到达泊车位置,我们二人四十分钟后到达,其余人马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才到达停车位置。大家感叹着华胥峰的险峻,分享者战胜险境的喜悦。我心想大家都累了,三眼洞不去了,谁知道还都个个精神饱满,非去不可,于是立即驱车前行,开往第三个探寻地点。车往前行不远右拐入沟不足千米便是三眼洞。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三眼洞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三眼洞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三眼洞石刻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三眼洞石刻

虞乡山水甲天下 华胥峰上寻古迹

龙山寺石碑

走进拱形石洞,石洞用条石箍砌而成,石洞长6米,宽2.8米,高2.2米,面积16.8平方米。建造石洞的青石条,是就地取材,尺寸大小长短不一,最长1.54米,短者0.8米,厚0.43米,宽约0.3米,青石重量在578--1083.6斤。修成这样级别的石洞所要耗费的财力人力为数不少。石洞的南面镌刻着石牛和翻云花,因为牛为土,土克水,至少可以断定这个洞有排水利水的功能。也许后来改作住人的作用不可断定。在石洞中,有一块方形石碑,上写着:大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龙山寺 ,十方院子正至书,山西平阳府河津县清涧里张家庄和尚道拙乔访道中条山丢岫洞(xiu,),诗曰:十二出家又还俗,左肩担柴身受累,远近悟出里外风,里外磨陀风磨陀。冬夏风吹春花开,红白烂桃里外香,江心河里出海非,自来风光照满怀。


从石碑上可以看出,距今512年前,明朝正德五年,重修龙山寺。那这个龙山寺和丢岫洞应该就在附近。岁月流逝,风雨轮回,也许三眼洞的对面就是龙山寺。三眼桥的南面山崖下有一石洞,那个洞也许就是丢岫洞。三眼桥的东面石崖


上离地两三丈高处有一洞口,高约一丈,宽约一米,是什么洞我们未能探明。

在三眼洞东边离石洞不远处,还有一块石碑,可惜是缺损了一小块,上面字迹清晰,这块石碑虽有缺失,但碑文大致可读,大概意思是河津道拙和尚,云游蒲解,在丢岫洞修行。化缘于临晋、芮城,铸造金像、钟磬、鼓等,盖起薄水三间。我们带着疑问依恋不舍,返回途中,脑海里一个个问号在盘旋:龙山寺在那里?命工匠盖起薄水三间,是这三孔石洞吗?碑上写的纷纭寺在何方?丢岫洞到底是不是三孔洞南边的洞?......

历史的辉煌只停留在史书的记载和传说,历史的长河将过去的辉煌冲洗的支离破碎,后人只能从残垣断壁中猜想着 然后去探索求实,考察研究。站在历史的废墟上我们既有对曾经丰满的历史的骄傲,更有对消失了的辉煌历史的惋惜,岁月的残酷我们不能左右,痛定思痛后我们更应该振臂疾呼抓紧时间挽救流逝的历史,不能让仅有的文化碎片在我们手中荡然无存。


感叹历史,为历史的流逝痛哭,感谢李波的精心安排和耐心引导,在他的组织下我们领略了华胥峰的神奇,感受了青龙峪文化的悠长。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友情,锻炼了身体,触摸了历史,感受了家乡的魅力。最后送上一首《青龙峪有感》:

青龙沟里风光好,

探古团队慕名前,

西崖上面真人洞,

东沟峪里三眼桥,

残垣断碑弃路边,

龙山寺记碑上现,

纷纭寺儿不太远,

丢岫洞里无人烟。

华胥峰上极目望,

层峦叠嶂莽苍间,

虞芮从来由此分,

古昔常称石锥山。

远古神庙今不见,

碾盘遗弃在山巅,

石质犁铧草丛寻,

双孔石板似船栓。

(文中多有节选借鉴李波等朋友文句和图片一并致谢)

2022年5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石洞   王官   骡马   甲天下   石碑   神庙   古道   古迹   石板   青龙   山水   文化   历史   胥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