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为不过多占用后面的篇幅,在此我只讲两件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和大家分享的事。

一是,果麦出的这本书的译者,名叫张乐,我曾有幸在知乎上和她有过简单的交流。我发现她是一位热爱美食和旅游且很有意思的小姐姐,谈吐有种不凡的魅力,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关注一下她哦。

二是,本书不同大部分文学书籍的那种述而不论或是很少评论的写作方式。毛姆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对于故事本身和笔下人物都作出了大量的评论、剖析和解读。那些有关人生感悟的格言和金句绝对会使读者受益匪浅,我大概摘抄了有4000多字的内容,收获颇丰。可是这种写法既好却又不好。一方面,作者能以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帮助读者更好的通过作品对人生进行思索和体悟;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却又极具引导性,会使读者很难摆脱作者点评的内容而独立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不过从我个人看来,利还是远大于弊的。

闲言少叙,书归正文。其实想写的内容远不止这三点,书中的大量人物和故事还来不及分析和探讨,限于字数要求的原因,唯有如此,还望谅解。

爱情的苦涩

菲利普交往的第一个对象是威尔金森小姐。在没有得到她之前,坠入情网的他曾幻想过这段爱情的无数种可能,他想象自己的世界会因为与她交融而变得春暖花开,一时之间他满脑子只有得到威尔金森这一个愿望。可当他终于实现这个梦想的时候,那些躁动的幻想也随之破灭。他曾经期盼爱情能够带来如痴如醉的幸福,可现如今尝到的却只有灵魂的忧愁和苦涩。没得到时心痒难耐得到了就开始烦躁不安。当期待已久的爱情就这样降临在他的头上时,他却并未欣喜若狂,反而是无以言说的懊悔和愤懑,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她,都只有浓浓的悲伤在陪伴和嘲笑着他。诺拉则是菲利普在与米尔德里德剪不断的纠缠过程中交往的另一个女人。她像母亲那样纵容着他,菲利普无论做了什么她都可以原谅,而他也在这段感情中得到了缺失的母爱和爱情的尊重。可我却在想诺拉也许并不爱菲利普,她对他那强烈而又深刻的情感,好像裹挟着怜悯和同情,好像并非是爱情,但愿是我狭隘了。当时的菲利普还算年轻,“不知命运所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明了价格”。当他失去诺拉而追悔莫及的时候,他才蓦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追寻的却是自己曾拥有的,寻寻觅觅害怕错过却依然还是错过了,正如电影《大话西游》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可我还是不禁想要追问,菲利普又何时曾爱过她呢?菲利普最具争议的爱情故事当属与米尔德里德的感情纠葛。在遇到她的时候,多年不如意的生活以及那只天生的跛足已经使他的自卑情绪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当他第一次听到这个女人的名字时,他抱怨她的名字很烂,显得做作。米尔德里德从未爱过他,却又不想失去他,因为菲利普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她能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还心甘情愿在她面前像条狗一样摇尾乞怜。除他之外,没有人能让她高高在上,更没有人愿意为她含垢忍耻。我不知道她是否沉迷于将他人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也许没有,因为她的世界里压根没有菲利普的位置。他和她在一起时,并没有感到幸福,分开时却又悲伤不已。我很难认为他爱得是具象的她而非自己臆想出来的她。就像《日瓦戈医生》中所写的那样“某些男人对于一个女人的怜惜无微不至,常常会使他们把她搬到一个不真实的绝对的想象世界中。这类男人连她所呼吸的空气、自然规律,以及她出生前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嫉妒。”菲利普以为冷若冰霜是米尔德里德待人处事一贯的性情,却未曾想到她媚眼如丝,热情如火,依偎在别人怀里温柔可人的样子。当他被爱而不得的痛苦折磨到夜不能寐的时候,殊不知她也正饱受思念的激流反复侵蚀之苦而难以成眠。她的毫不在意是如此的让他心急如焚,她的满不在乎又是怎样叫他如坐针毡。他的全部付出、牺牲和委曲求全,只会被她当成是任性、愚蠢和精神失常。在这场畸形的恋爱中,他迷恋上了献祭自己的过程,别人越不在意自己,他就越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就越要投入全部,他幻想着只要再多付出一点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就会有改观,就像赌徒参加了一场永无尽头的赌局并且永远认为下把会赢一样,他能做的只有不断地下更大的赌注,就像是赌上身家性命,仍不死心。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后写了这样一段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说的既是深陷爱情囹圄中的张爱玲,也是被爱情磨折到失魂丢魄的菲利普。他或许怎么也无法想到一个人竟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如此难以言说的吸引力。爱情无法强求,归根结底,她不爱你。但我想,与其说菲利普爱这个带给他诸多痛苦的女人,倒不如说他爱“他爱她”的那种幻觉。他自以为为喜欢的对象牺牲一切,放弃尊严,就会使自己变得极为崇高,会让自己成为爱情的圣人,但实际上他只是可悲的沉浸在自我满足感的虚幻之中。他表面上痛恨对方无情,恨自己不够争气,怨自己成了爱情的奴隶,可其实这正是他的目的,就像有的人喜欢通过自残的方式寻求快感那样,被别人伤害、侮辱和践踏也会使他充满欢愉、兴奋不已,唯有如此自己那卑微的自我才能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一段畸形的一厢情愿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自幼失去双亲的菲利普长着一双惹人嘲笑的跛足,强烈的自卑感使得他在面对爱情时,也不习惯处于平等的地位,他急切地想要让自己处于弱势,小心翼翼地讨好对方,谨小慎微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他痴迷于这种“自以为是”爱情,明知对方不爱自己却还能通过努力偶尔换来对方的回应,这也算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满足感。有可能他甚至不愿对方感激他的所作所为,感激他所奉献的一切,否则他的灵魂就无法在折磨中感受到丝丝快意。这种人不会喜欢别人像他那样对待自己,也不会满足处在相互尊重的爱情之中,他们只愿意用刀子狠狠地割伤自己,好让自己在湖边顾影自怜时,能忘我地欣赏自己伤痕累累的羽翼。那是一种只有经受伤痛,才能绽放的美丽。两人故事的后半部分,在几番浮沉之后的米尔德里德,因虚荣心作祟而编织的种种谎言,已经撑不住她的幻梦了。梦醒愿碎,二人的角色徒然调转,相互都品尝到了爱而不得的苦涩。一个人在沉沦的深渊中无法自拔,另一个人在爱情的灰烬中迷途知返。虽然最后菲利普娶了萨莉,也为她放弃了游历西班牙的梦想(在此我们看到了毛姆笔下人物与斯特里克兰德不一样的选择),可我们也很难就此认为萨莉就是他的真爱。不过我还是希望他们一家过得幸福美满。这就是菲利普的爱情故事。

天赋与成功

天赋真的是很玄妙的一个概念,尤其对于艺术和文学而言,更是如此。往往一个人有没有天赋并不是由他/她自己所决定的,而是由所处的时代和生存于这个时代之中的人们决定。梵高毕生穷困潦倒,生活和梦想都需要靠他的弟弟救济,生前仅卖出过《红葡萄园》这一幅画(虽然梵高本人并不想卖自己的画,可还是无法掩盖无人赏识的现实),恐怕那时候没有多少人认为他有绘画的天赋。但他的作品在他死后人们却趋之若鹜,被奉为珍宝。而卡夫卡在生前也是郁郁不得志,作品无人问津,他那另类的写作手法在当时显得是那么的怪异,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本人,他甚至让他的朋友在他死后烧掉他的全部作品。可现如今卡夫卡的文学地位毋庸赘言,各种现代主义流派纷纷指认其为他们的鼻祖。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对艺术史和文学史稍有研究的人都不难发现,很少有艺术家没有被人指责和批评过,也很少有文学大师没有被人退稿和回绝过。福楼拜、普鲁斯特、叶慈、狄更斯、纳博科夫、海明威……。他们的成功之路充满险阻,他们的万丈荣光得来不易,我们或许很难说他们没有所从事的行业所需要的相关天赋,可我们也要知道他们中的不少人其实离泯为众人只在毫厘之间。而菲利普在巴黎进修艺术期间,正值各种绘画流派层出,名家此起彼伏之际。这一批以梦想作舟幻想驶向彼岸的青年在跌跌撞撞的困阻中不断质疑自己却也不断自我鼓励。他们认为自己是金子,只是时运不济,未来也必将如上述那些伟大人物一样,褪去暗淡,闪亮耀眼。他们渴望通过不断的磨砺来提高绘画技法使得自己能成为梦寐以求的艺术家;他们渴望哪天又冒出一个新流派恰好正是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此便可声名大噪。在这段故事中,为梦想倾尽所有的普里斯才是主角。《山月记》中那句经典的“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砂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或许便是她人生的注解。她的人生凋零的如此“仓促”,如此凄凉。普里斯该是多么地渴望自己是有艺术天赋,阻碍她成功的只是努力的程度不够和像我在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伟大人物一样机遇不好。可当菲利普离她而去,生活无以为继之时,她却再也不能以谎言蒙蔽自己了。我想普里斯也是知道自己没有绘画天赋的,所以她才会拼命学习那么多有关艺术作品的知识;所以在失去菲利普时才会反反复复说他一辈子也画不好画;所以才会和其他人交谈时总是言辞犀利惹人不满;所以才会在自己的得意之作被权威人士耻笑一无是处时不言不语。可眼下的她除了艺术这条路之外已然无路可走。艺术于她而言并非如克朗肖所说的那样,“纯粹是天才们发明出的避难所,里面有吃有喝有女人,以此来躲避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艺术是她的梦想,她的未来,她的生命,她的一切的一切。而天赋的不足使得梦想始终处在遥不可及的彼岸,可微醺的幻想和自视甚高的评价却总叫她恍恍惚惚仿佛彼岸触手可及。虽屡屡碰瓷,却甘之如饴。她愿意为她幻想中的成功忍受那些对她恨之入骨的同学,忍受扭曲她心灵的不堪现实,忍受使她不得不以一种恶俗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并折断她翅膀,像癌细胞一样侵噬她灵魂的贫穷。孤独、绝望始终萦绕在她的生活之中,此时的她除了艺术已经一无所有。对艺术的追求既是她生活的遮羞布,也是支撑她活下去的那一缕摇曳的灯火。她不像菲利普那样,还能思考自己如果不能画出一幅举世闻名的作品,至死都只能做个二流货,虚度的青春是否还有价值?被抛弃的生活中的乐趣和诸多机会又究竟是否有价值?她更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还能在发现对艺术的执念穷尽自身全部精力和对生活的所有期待后,幡然醒悟原来自己热爱的并不是什么艺术,而是爱的探寻艺术之路的这段旅程。绝望正从四面八方向她逼近,她没有退路亦没有选择,梦想崩塌的代价就是死亡。当她抛却仅有的梦想离开人世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我不得而知,可是,无依无靠的她总是会心有不甘的吧。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千回百转,历经磨难,饱受浮世沧桑之后才豁然发现自己的平庸,一切为时已晚,余下的唯有重拾往事以此哀叹罢了。正如柏拉图所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我是在步行途中读到普里斯自杀这个片段的,当时我亲眼见证了一场意外的发生。那天我正在过马路,交通指示灯的颜色已经变成黄色,就在其他行人在路边驻足时,却横空杀出了一名男子,只见他马不停蹄的疾步冲向马路,无暇他顾。而一旁的交警在看到他后,大声呵斥着他的行为,让他赶快返回。男子听到了交警的呼喊,片刻间陷入了犹豫,但还是执意过去,就在这恍惚的一瞬,一辆车冲过来撞到了他,幸好这名男子伤势并不太重。而我却想,这名男子在犹豫的时候是不是也想过扭头返回去呢?他是不是在担心这么做了会成为其他行人嘲笑的对象?就像普里斯在心理也想挽留菲利普那样,就像她其实也渴望成为他们的一份子那样,就像她肯定会在漆黑昏暗的肮脏小巷中的一间破烂老旧的屋中忍着没完没了的饥饿犹豫着是否还应该继续憧憬梦想时默然以泪洗面那样。只是人生没有假设,更无法回头。对于一个形单影只,独自一人漂流异国他乡追逐梦想的人而言,巴黎街头不知道还有多少。也许生命的本质是孤独,大部分人都想尽各种办法填满它,无疑艺术是其中最令人羡艳神往的那个。可我们应当承认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愿意为另外一种超脱的、梦想的、崇高的生活而选择将温馨的家庭、惬意的工作和甜蜜的爱情以及道德、荣誉、责任等等全部抛下,牺牲一切,一意孤行。执意将自己对生活的全部热情和万般情感协同在一起以便将对世界的美好期待通过油彩和画布呈现出来。很多读者没能认清的一点是,在他们被斯特里克兰德貌似伟大的选择迷得神魂颠倒之时,他们的某些想法和观点已经开始变得盲目而危险了。他们忽略了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而像这样的故事往往有着与此不同的可怕结尾,他辉煌的成就掩盖了随心所欲的“不切实际”和“险象丛生”。要知道选择走他这条路的人数不胜数,而真正能实现价值和意义的却寥寥无几。可是有些人就像书中所言的那样,“每当人们在众人眼前显得才疏学浅、缺少天赋时,都会出于性格中倔强的那一部分和伤痕累累的虚荣心,更是要执意展现自己的无知、自大。”在这世上,人人生来便带着瑕疵,菲利普的瑕疵是身体,或许有些人的瑕疵却是灵魂。

人生和成长

菲利普自小就品尝到了生命的苦涩,年幼的他甚至已经意识到了人生是充满不幸和痛苦的。他不满足于既定的生活,总是想要尝试更多的人生可能性。为此,他放弃了攻读牛津的机会,选择前往德国,郁郁不得志后返回家乡,后又只身前往伦敦,又未能如愿。在好友的鼓励下,他觉得前往巴黎进修艺术是逃出目前可悲处境的唯一出路。可几年过去,才豁然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艺术天赋。回国后想要子承父业,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碌碌无为几乎成了他逝去时光的唯一注脚。菲利普的一生总让我想起《山月记》中的一段话“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恐遗漏自己想要的,恐怕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很难如愿以偿。我们在菲利普身上可以明显看到关于人生选择的种种矛盾之间的复杂性。一方面,青春的价值就在于有时间能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菲利普想要体验、挑战新的生活貌似并没有什么过错;而另一方面,好高骛远,没有长性却是为人所诟病的,菲利普没有一件事可以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更勿用提及是否取得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菲利普的成长之路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波动,不同情感相互交替,来去匆匆,却又自然。所以菲利普很难沉下心来安稳地过日子,他对生活之所以朝三暮四,恐怕是源于他对期待的迫切和得到的悔恨,又或许因为他总是对未来怀有热忱的渴望,所以他才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生活,体验形形色色的新活法。书中写到“青春是美好的只是一种幻觉,是韶华已逝之人的美梦。青年人反倒觉得苦闷无比,满脑子都是别人灌输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旦真的伸手触及现实,总会落得遍体鳞伤。青年人似乎成了一场阴谋的受害者:他们读的书都是经过筛选而留存的,描绘的尽是理想和完美;他们的长辈早已健忘,如今总是透过一层玫瑰色的雾霭回望,之间的对话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怀抱浪漫的心理进入了一片现实残酷的世界。”由此,我想到为什么《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会说“成长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溃烂。”毛姆说:“这天地之间有不可计数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只是无休止的劳作,既谈不上美好,又称不得丑陋。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四季更替似乎不过轮回一瞥。他们就是如此在生活中木然老去。”“生活,是逃不脱的谜。人在天地间疲于奔命,冥冥之中,为心底的欲望所驱赶,早已忘却初心,只为忙累而忙累。”因而他得出结论“生命没有意义,人生没有目的。一个人是否降生于世,是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紧要。一切最终都会归于沉寂。”与此相似的,加缪也说人生是荒诞的。但人类不断见证自己屡创奇迹,与其他生物相比我们就如同造物主般存在,作为有思想、有远见、有能力的我们是不愿在面对终将凋亡的生命时,相信并接受人生是虚无的,世界万象皆如梦幻泡影等等思想。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而我们也同样坚信自己之所以诞生到这个世界当中,是有我们存在的使命和意义的。人类的诸多困境和灵魂的孤寂便因此而生。幸好《西西弗斯神话》告诉我们“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毛姆也说“人生既已如此颠簸可怖,知道它没有意义反而使人鼓足勇气、大胆面对。”我想,我们既要包容人生的缺点,也要追求生命的美好,唯有如此,我们方能为自己的人生谱下属于自己的意义的旋律。故事的结尾,透过精彩纷呈的生活和光彩缤纷的梦想,披荆斩棘,历尽坎坷,菲利普才终于越来越接近生活的真相。克朗肖留给他那关于毯子的谜题也直到此时才揭晓了答案。“人生不过是被米尔德里德用刀子割的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的那张毯子。”这个答案恰似张爱玲所言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而人生中所有的不幸充其量不过是生命的精美装饰。不管是忧郁还是喜悦,快乐亦或痛苦,正是它们让生命的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他发现自己“曾经想看透这生活的复杂与无为,勾勒一幅精密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我想,一个人只有学会和自己相处,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性的枷锁到底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度过此生?

世间本无真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哲学家。毛姆在书中关于阅读的意义进行了相当全面且深刻的阐释,我想这或许会成为某些书友一直找寻的答案。可是我又不禁想问,读罢此书后,你又是否寻找到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菲利普   兰德   逆旅   毛姆   人生   天赋   行人   意义   生命   梦想   艺术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