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卷:从华沙到基辅,苏联时代的地铁

一直有胖友私信问乌克兰卷游记,原版游记混乱无序,废冗芜杂,更有错讹连篇,早就计划重写,但总是因为各种事情(比如打游戏)耽搁,近来双毛冲突,催问者愈多,刚好也就借这个机会,把当时的日记翻出,整理之后发上来。

我去过两次乌克兰,单就旅行历程来讲,有意思的事不多,不过,没关系,《由缰小记》这个系列旅行只是个串联的线索、张开的视角,文史内容才是主题。


一、100刀的落地签

中午,从华沙飞基辅,航班晚点了,一点多才落地。

那是第一次去乌克兰,坐的是乌克兰航空,上飞机时颇有点小期待,等看到空乘全是和蔼富态的阿姨时,梦碎。

下飞机后,我冲在最前线。

我对办落地签这事儿颇有心得,晚到就要排队等好久。

事实证明,我多虑了,这个航班需要办签的只有两人,另一个是个不知国籍的白人女性。

没想到,现场有个工作人员是中国人,让我稍等,签证官稍后便到。

不一会儿,一个有点壮实、胡子拉碴的乌克兰男人过来了,先带我们拍了证件照。那相机有点寒碜,一看就很破旧了。然后,让我坐在一台电脑前,在线输入信息。

填完了,他过来查看,修改了几处,提交,接着,拿了我的护照进了旁边的房间贴签。我刷卡交了签证费,2600格里夫纳。规定的签证费是100刀,这是按当天汇率折算的价格。

这签证费贵到离谱,要知道,这趟乌克兰14天玩下来,后面天天去夜店,不算来往机票钱,总共也才花了2900块钱人民币。

按当时汇率,一块钱大约兑4格里夫纳。之后我再说到什么价格时,除以4就是人民币价格了。

等我第二次去乌克兰的时候,已经转为电子签政策了,2021年,乌克兰还执行了对华免签政策。

取回护照,顺利过检,过关。海关到处张贴着双语标识的“拒绝腐败”警示语。这个警示恰恰在提醒我们,乌克兰是个腐败猖獗的国家。

先拿出250欧元兑了格里夫纳,然后又花200格里夫纳办了张电话卡,套餐包括8个G流量,90分钟通话。

出机场门,找到机场大巴Skybus。

司机不通英文,我翻出地图,放大,拉到哈尔科夫地铁站(Kharkivska),指给他看。

他在计算器上写给我,80格里夫纳。买了票上车。


二、基辅地铁

也没等人满,大巴就上路了。一路尽是城乡结合部景象,到哈尔科夫地铁站时,司机提醒我下车。

停靠的地方一溜儿售货亭,周遭很残破,中国80年代的感觉,刚好一阵风过,有垃圾飘飞,蹭着我的鞋边刮过去了。

地铁口有大大的M标识,很好认。

地铁票是圆形小塑料片,和中国南方有些城市类似,不过,国内都是进站刷票,出站投票,这边只要进站投票即可,出站不设阻拦。单程不论多远都是5格里夫纳。

然后是昏暗幽长下降通道,深不见底,手扶电梯带着明显的嗡嗡声,运行速度比国内稍快,升降之间可以觉察到规律性的卡顿,梯阶落差很高,整体给人一种粗糙大块的感觉。

我分别坐过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的地铁,除了阿塞拜疆以外,这些地方的地铁口、通道、扶梯、闸口、地铁票、站台、地铁车厢乃至地铁行驶的风格,不说大同小异吧,也可以说是毫无二致。

它们多是苏联时代所建,独立后基本没再新修过线路,大多是在原有线路上稍作延长。

苏联地铁的一大特点就是挖得特别深,全世界最深的地铁站阿森纳站就在基辅,距离地面105.5米。什么概念,往地底下数三十层楼的深度。站台深,入口到站台间的通道当然也就极长,通道又昏黑,落到下方地面时,往往有种经过了时空隧道的感觉。

阿塞拜疆所以除外,怪他们有石油,稍微有点小钱,能花在市政建设上,巴库地铁是这些地铁中唯一一个亮堂堂、明晃晃的。

不过,说句矫情的,单从旅人角度来讲,反而没啥意思了。似乎,只有看到那种破败感,才会有历史感,才能感受到苏联曾经的存在,太现代化的东西反而让我失梦。

去过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最无感的就是阿塞拜疆,事后细想,应该就是巴库市中心太过现代化了,难以窥见历史的陈迹,虽然,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好事。

上了地铁,往体育宫站进发。

苏联地铁规划中,基辅是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第三位,工程1949年开始。1960年11月6日,第一条线路开通,今天称 “红线”,东西向,连接第聂伯河两岸;1976年12月17日,第二条线路开通,纵向,今天称“蓝线”;1989年12月31日,第三条线路开通,斜向,今天称“绿线”。

我就在绿线上。

乌克兰卷:从华沙到基辅,苏联时代的地铁


当初苏联地铁挖得那么深,自有冷战背景在,地铁站兼作防空洞,防备西方阵营的。当初的苏联大佬们怎么也想不到,今天却被用到原来的自家人对抗中,双毛冲突,基辅居民拖家带口躲进了地铁站。

乌克兰卷:从华沙到基辅,苏联时代的地铁

乌克兰卷:从华沙到基辅,苏联时代的地铁

苏联黄的时候,基辅就三条地铁线,三十年过去了,基辅还是三条地铁。实际上,4号线、5号线早在苏联七十、八十年代就已经列入规划,只是,乌克兰独立后自己搞不成罢了,4号线工程试了几次都没能进行下去。

直到2017年5月,希望来了,那个国家的中铁和太平洋建设接下了这个单子,按原计划,2025年应该能开通4号线的第一段,但是,如今这么一打断,未来难期。

基辅地铁和莫斯科地铁一样,开得生猛,一路上都听到车厢咣当乱响,猛开猛刹,像一头钢铁怪兽横冲直撞。

车上信号很差,想当年第一次到莫斯科时,见地铁上那么多人看书读报,还大为赞叹,后来想想,纯是手机没信号而已,能玩手机谁还看书。

车上人很多,全程没座。

最大的感受是,车上乘客的穿着真不像首善之区应有的样子,不论男女,衣着土气,确切来讲,就是穷。都不用进市区,那种生活的窘迫感已经扑面而来。

大约坐了八站、九站,换乘蓝线,坐一站,到独立广场站下车。

苏联地铁站有个特点,两条线的换乘站各论各名。比如,北京4号线和1号线在西单交汇,两条线都叫西单站,而在基辅,红线、蓝线交汇处,站确实是一个站,但蓝线叫独立广场站,红线上叫赫雷夏蒂克大街站。

同理,我刚才换乘的车站是蓝线、绿线交汇点,绿线叫体育宫站,蓝线则叫托尔斯泰站。

出站后,翻了翻地图,沿赫雷夏蒂克大街找我预订的住处。

赫雷夏蒂克大街,基辅乃至乌克兰之心脏。


三、赫雷夏蒂克大街

这条大街大致是南北走向,略微向东北倾斜,双向四车道。其地位相当于上海的南京步行街、成都的春熙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更确切来讲,相当于北京王府井大街和长安街的混合体,兼具商业性与政治性。

许多大事都在这条路上发生。

二战时,苏军撤退前在赫雷夏蒂克大街两侧每栋建筑里都埋了炸药,德军占领基辅后,苏军在400多公里外以无线电遥控方式引爆,300多个建筑物瞬成废墟。

战后重建,两侧竖起斯大林式建筑。许多政府机关办公大楼比如基辅市议会都在这里,商场和购物中心也在这里。

每次经过,印象最深的是一家沿街的糖果店面,大写的英文字母ROSHEN(中译“如胜”或“罗申”),装饰靓丽,那是前总统“巧克力大王”波罗申科的产业,在乌克兰各个城市都能见到分店。

那时泽连斯基还没当总统,(当然,在剧里他已经当总统了),能见到沿街一些店面张贴有他代言的广告。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于1986年的4月26日,当时污染已经飘散,事及130公里外的基辅,就在几天后的5月1日,乌克兰当局在赫雷夏蒂克大街举行了大规模的五一游行庆典。

著名的独立广场也在赫雷夏蒂克大街上。2004年、2014年两次颜色革命都是在这里上演。

虽然这是乌克兰中心的中心地带,但是,景貌很有些落魄,大概也就中国普通三线城市的感觉

到了住处。

这是家青旅,一晚200格里夫纳。

前台手工登记。

住的是个六人间,这时只有三个人入住,除我以外,还有一个巴西人,一个美国人。

刚放下行李,那美国大叔就笑呵呵凑过来:小心行李哦,我之前住那个青旅,有个乌克兰小偷当天也住了进来,晚上把一个外国游客的包偷走了,还顺手把前台登记信息给抹了,警察根本找不到人,那边没有锁柜,我觉得不安全,就换到这里住了。

乌克兰小偷横行,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订房间时,看了很多酒店下边评论,最常见的就是说:小心小偷。评论诚不我欺也。

不过,戒心之强如我,还是在乌克兰栽了跟头。这是后话。

收拾完,出去吃晚饭。

去的是乌克兰有名的连锁半自助餐厅“胖子屋”(Puzata Khata),平民消费场所,光是在基辅市就有接近二十家门店,赫雷夏蒂克大街沿线就有三家。

没想到,在胖子屋居然见到了同屋的巴西人。

我俩凑到一桌,边吃边聊。

他问我,你觉得乌克兰女生好看么。

话题庸俗,不过,这是两个陌生旅人在乌克兰快速熟悉起来的唯一话题。

我说了实话,期待值虽然很高,但从上飞机到目前为止,确实还没见过好看的。

他挑了挑眉,咧嘴笑,说再等等,你会见到的。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基辅   乌克兰   苏联   阿塞拜疆   华沙   格里   莫斯科   地铁   签证费   大街   独立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