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将 辽代节度 民间尊神 是三位战神还是一人独享三殊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村民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一直到初七,都会举行隆重而盛大的“抬大神”巡游活动,来纪念“康王”的生日“康王宝诞”,祈求生活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康王到底是谁

广东地区祭祀康王的习俗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并于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塘尾村的“康王宝诞”民俗活动仍保持原汁原味,并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石排镇“康王宝诞”旅游文化节,被誉为岭南地区明清民俗的“活化石”。

宋代名将 辽代节度 民间尊神 是三位战神还是一人独享三殊荣

康王庙会盛况

这个康王到底是谁呢?在江西饶州有个忠烈康王庙,碑文记载:神姓康名保裔,宋真宗时殆于王事,立庙祀之,元末兵毁,明洪武初邑人重建,万历二十一年复新之,国朝顺治中毁,康熙二十二年复修,五十八年官民重修,咸丰三年再毁。

这段记述,表明康王庙供奉的是宋代名将康宝裔,碑文述及从宋朝到明清历代王朝的复修重建,可见康保裔的忠烈精神受到了历代政府的提倡与推崇。江南地区素来弘扬忠义报国气节,对忠烈之士所以崇祀不断与其“素尚理学,重名义。历代忠臣大节,光昭史册,于今有遗风焉”的理念有关,这也是江南地区多地供奉康保裔的原因之一。

业务能力强未必能得到重用
康保裔是宋初名将,战功卓著。《宋史·忠义传》说他于咸平年间在与辽军决战中以身殉国,此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诸史中均言之凿凿。

康保裔为河南洛阳人,谨厚好礼,善于骑射,据说他曾手持三十支弓箭,连续发出,每支箭都准确首尾相连,如同一条直线。父亲康再遇,后周时任龙捷指挥使,随赵匡胤出征而捐躯。康保裔在后周为将时也屡立战功,后来承袭父亲的官职,在石守信麾下,率军破泽州、攻广阳。宋太祖开宝年间,康保裔跟随众将在石岭关打败契丹军,被提拔为龙卫指挥使,领登州刺史。

宋代名将 辽代节度 民间尊神 是三位战神还是一人独享三殊荣

康保裔

宋太宗端拱初年(988),康保裔被调到定州任天雄军部署,后来又调到高阳关当副都部署,兼职侍卫马军都虞侯,领凉州观察使。尽管康保裔身经百战,身披七十多处创伤,然而官职调动频繁,却“一直很稳定”,始终被平行调动,没有被朝廷真正重用。

领导嫉贤妒能是宋朝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

咸平三年(1000),契丹兵大举南下,与宋军诸将战于河间一带。河北三路行营总指挥傅潜是个怕事的主,一直压制诸将,生怕他们出战立功。将军范廷召一个劲催促出兵,傅潜实在拗不过他,便给他骑兵八千,步卒两千,共一万人,命令他向高阳关方向阻击萧太后与辽圣宗率领的契丹主力,并承诺不久将会发兵支援。范廷召无奈领命而去,他早已料到傅潜决不会按所承诺的那样发兵救援。面对强敌,他只好向高阳关求援。

时任高阳关副都部署的康保裔是个血性汉子,他毫不犹豫,立即挑选精锐部队,前往会战。康保裔率军到达前线,天色已暮,便与诸将约定次日清晨合师与敌决战。康保裔不知道,他所面对的,是契丹萧太后亲自督战的主力部队,契丹连夜调兵遣将,布下重重大阵。

宋代名将 辽代节度 民间尊神 是三位战神还是一人独享三殊荣

天色渐明,探子来报敌军布阵严密,人数众多,而范廷召的人马还没有到达。左右将领见形势不利,都劝康保裔乔装改扮,带部分人员赶紧突围。康保裔却坚决予以拒绝:“临难不求苟免,今天是我战死之日矣。”于是他决意死战。经一连两天的厮杀,双方伤亡惨重,土地都被战马践踏得陷深二尺。宋军救兵一直没到,康保裔终因寡不敌众,战死疆场。

康保裔死后才被重视起来

康保裔战死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为之震惊,宋真宗下诏:追赠康保裔侍中,赐白金五千两,恩加诸子官职,遣使慰问他八十四岁的老母亲,封为陈国太夫人,追封他的妻子为河东郡夫人。

康保裔的忠勇精神和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被史官们列于《宋史·忠义传》的卷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王称《东都事略》、陆游《老学庵笔记》等史籍笔记对此事也有详尽描述,究其史源,应都出自《真宗实录》。

然而,《辽史·圣宗纪》载:“与宋军战,擒其将康昭(保)裔,获兵杖器甲无算。”如果说《辽史》有可能站在敌对的立场上,在战事的叙述中故意贬低宋军歪曲史实的话,那么,《宋史·路振传》亦载:“咸平中,契丹犯高阳关,执大将康保裔,略河朔而去。天子幸魏,特遣将王荣以五千骑追之。”这里不但说康保裔被契丹俘获,且真宗也知道此事,并曾派军队去追击。《宋史》中自己的一事二说,就足以使人产生疑问:康保裔究竟是战死疆场,还是被辽国所俘?

康保裔的真正归宿

据《辽史》记载,“六月乙巳,以所俘宋将康昭裔为昭顺军节度使”。从时间分析,这个康昭裔就是康宝裔。若康保裔真的战死了,辽人在自己的史书上将节度使的官职授给一个死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人曾提出康昭裔为康保裔的弟弟,也有人认为康昭裔与康保裔就是两个人,这一悬案争论许久。一方面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康保裔有弟弟,另一方面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许多史实真相大白。

据《冯从顺墓志铭》记载,统和十九年九月,承天皇太后金坛拜将,玉帐运筹,因兴丹浦之师,直指黄河之渡。(冯从顺)奉命抵御,遂与瀛州兵马都统康保裔共驱军旅,来御王师,十万兵溃而见擒,一千载圣而合契。冯从顺开始还坚持“事汉之心”,但后来通过“优厚的政策攻心”及“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倒戈投降,不仅做了大官,还收获个媳妇。

在前些年从北镇医巫闾山东侧出土的《文忠王墓志铭》中明确记载:(韩德让)连破大阵,悉获全军,生擒上将康保裔等,献其庆捷。

由此可见,后来被封为昭顺军节度使的康昭裔就是宋代忠烈康保裔。至于为何将“保”改成“昭”,是缘于“保”犯耶律阿保机名讳,就好比女真的“真”字与耶律宗真的“真”字相冲,便称之为女直。尽管康保裔在宋朝始终未得到重用,但是辽朝统治者求贤若渴,给予他物质及仕途上极大的满足, 尤其是辽朝领导对他极大信任,康保裔自然就死心塌地归顺辽朝一方了。

康保裔的封神历程

宋朝统治者也不可能对康保裔降辽的消息一无所知,只因当时辽兵入寇,宋将节节败退惧战,让宋真宗与大臣们颜面尽失,为了掩盖宋军惨败,摆脱大将被俘的难堪,便竭力把康保裔树立成忠义之士,一方面树立一个典型作为将领们的学习榜样,另一方面为了掩饰那些腐朽不堪的历史。

康保裔最早有祠庙祭祀,应该是家庙。宋朝允许臣属设立家庙,朝廷也为皇族或功臣或名人显要立庙。康保裔战死,真宗厚恤其家属,子孙立家庙祭祀应属正当之事。据《古欢堂集》记载,“康保裔之得祀于新麦,以其子康继英之为贵州团练使也。”随着康保裔的忠烈事迹广为流传,民间才多立庙祀之。此举也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文人士大夫提倡“忠孝仁义”,殉节报国,为国家尽忠而死,重视名节忠义,大肆渲染忠义思想,故他们对列为忠义传之首的康保裔的英烈殉国气节十分尊崇。

康保裔与辽军作战,临难毫不畏惧,作为忠义之臣受到士大夫的尊敬,他的事迹也被广为流传,也是康王庙能够得到国家封号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康熙《鄱阳县志》之《忠烈康王庙》所载: “神生时能以身殉王事,死又能救旱涝驱疫疠,以福佑斯民。其有合于勤事定国、御灾捍患之典,其庙祀也,宜矣。”

由此可见,有功德于国家,能御灾捍患,是国家对正统神明的态度,康王庙也因此获得了其合法的祭祀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江南地区   真宗   宋史   契丹   忠义   康保   辽代   节度   忠烈   宋朝   宋代   殊荣   官职   祭祀   名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