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是怎么抑瘤的?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疗法的论述,经过漫长的理论发展,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火针疗法就相当于是一种集针、热消融等疗法为一体的综合疗法。因其具有寒热并治、虚实同调的特点,黄主任创新性地将火针运用于肿瘤治疗,并取得了不俗的临床疗效。

寒热并治:温经散寒、以热引热

  火针疗法最初仅用于寒证,功效局限于温经散寒。

  中医理论认为,寒邪属阴,易损耗人体阳气,阳气不足则无力运行气血,且气血遇寒则凝涩,凝涩不通则痛,因此《素问·举痛论篇》中载: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提示“热”在治疗寒邪引发的疼痛上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因而,《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火针的适用证为寒证、痹证、经筋病与骨病。

  热证曾一度被认为是火针疗法的禁忌。《灵枢·经筋》云: “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而后诸多医家才逐渐认识到,火针疗法具有“以热引热”的功效。

  《备急千金要方》载:“痈有脓便可破之,令脓宜出,用铍针,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用火针”。凡营卫不和、气血凝滞、郁于肌表则易发为痈肿疮疡,火针一方面刺破脓肿有利于引流,另一方面烧红的针体具有高温消毒之意,可祛腐排脓,对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较为适宜。

  《太平圣惠方》还记载可以点烙法治疗黄疸,言“五脏极热,闭塞不通,疗不及时,甚损人命”,“速宜点烙,及依后方治疗,必得痊平也”,提出黄疸大致乃因五脏之热闭塞于内不得宣发而致,应当采用针刺与烧灼相结合之法,以热引热,使人体闭塞之热外达,从而解郁退黄。

虚实同调:温养脏腑、祛痰化瘀

  《针灸聚英》中探讨了火针的功效,认为“火针亦行气,火针惟借火力,无补虚泻实之害”,指出火针可行气血,不会让虚证更虚、实证更实。

  《红炉点雪》中云: “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也就是说无论患者病属寒热虚实,均适宜火针疗法。

  对于虚证而言,火针疗法通过对应的腧穴、经脉、部位将温热之力导入人体,助长人体正气,激发经气,温养脏腑;对于实证而言,火针具有行气、发散之效,作用于局部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祛化痰湿之邪,用于治疗癥瘕积聚、痈毒脓溃等。

  火针寒热并治、虚实同调之功效,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病机高度吻合。

  肿瘤并不是单独某一种外感或内伤邪气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互相胶结致病,黄主任将其总结为寒邪、热邪、湿邪、情志不舒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导致某一部位组织液外渗形成痰湿肿块,痰湿内阻加重气滞血瘀与寒火之邪,肿块内的寒、热、痰湿、气滞血瘀日久引发癌毒内生,形成恶性肿瘤。

  而火针是一种具备温热效应的针刺疗法,通过作用于人体特定腧穴以行其气血,一则可驱散寒邪阻滞,二亦可引郁闭热邪外达,同时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可调节脏腑功能,对内在虚证、寒证行温补之功,还可凭借其火热之性消融痰瘀阻滞等病理产物。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火针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的病变瘢痕组织被灼至炭化,粘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环状态随之改善。经过反复、系统的火针治疗,机体对灼伤组织充分吸收、代谢,直至肿物缩小甚至消失,并新生正常组织。

  因此,火针确实可用于肿瘤的治疗,其疗效在临床中亦不断得到验证。

火针是怎么抑瘤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黄帝内经   之义   同调   寒热   脏腑   虚实   气血   肿瘤   功效   疗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