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的贴身警卫,因不肯随张逃跑受主席称赞,后成军区副司令

1935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让中央苏区主席张国焘丧失了革命信心,他带领红四方面军和部分红一军团南下,在卓木碉另立中央。1937年组织对张国焘的反党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仍然予以重任,1938年张国焘却趁着与国民党一起祭拜黄帝陵的时机背叛党组织,投靠国民党。

当时张国焘支开了身边所有人,唯独要求新来的警卫员跟着他一起到国民党队伍中效力。然而这个新来的警卫员革命意志坚定,不仅没有同张国焘同流合污,还千里步行到延安向周恩来进行汇报,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湖北军区副司令张海。

张国焘的贴身警卫,因不肯随张逃跑受主席称赞,后成军区副司令

张国焘和毛主席在延安

张海1915年出生于四川南部县三清乡,像大多数革命前辈一样,张海也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在那个落后又战乱的年代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海通过给地主放牛、砍柴帮助母亲减轻负担,受尽了生活的磨难。

1933年,18岁的张海遇到红军“扩红”的队伍,抓住了改变人生命运的契机。张海放牛时曾经在窗沿下听过私塾先生讲课,略懂得一些文化。听到红军招兵时宣传的革命道理,张海被打动了。

张海家中穷得揭不开锅,红军为穷苦百姓做主的行为让他认为这支军队和欺压百姓、抢夺粮食的国军不一样。母亲同意了他去参军的请求后,张海便和自己的表兄富林一起加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不过张海没有和表兄分到同一支部队里,这次分别后,两人后来也没有再见过面。

张国焘的贴身警卫,因不肯随张逃跑受主席称赞,后成军区副司令

张海

张海年轻力壮,对革命充满希望和信心。因为在部队里勇于争先,张海很快就被提拔为副排长。当时的红军队伍中大都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读过书的张海算是队伍中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人。领导把“扩红”的任务交给他,张海就成为队中的宣传队长。

每到一个地方,张海就把自己熟记于心的红军宣传方案传达给当地的百姓,学习了很多古文的张海能够把宣传理论解析地浅显易懂,令许多没上过学的农民也能轻易明白,从而走上革命参军之路。

张海一边宣传一边践行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宗旨,每到一处就和红军将当地大土豪大地主家中囤积的粮食分给贫苦的农民,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和爱戴。报名参军人数也随之暴涨,仅张海一个人记载的报名人数就超过了两个团,还得到了“扩红英雄”称号。

作为红军精锐先锋部队81团的战士,张海曾经参加过反“六路围攻”战役和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也和红军一起爬雪山、过草地,极为艰难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旅途。

战斗中的张海总是勇敢冲在最前面,他和开国大将“徐老虎”一样,总把“子弹打不到勇猛的人”挂在嘴边。然而一次反“围剿”战斗中张海却被敌人的炮弹炸到,迸溅的弹片直接进入他的头颅,张海脑门上的血流了满脸,脑浆都顺着脑后冒了出来。

张国焘的贴身警卫,因不肯随张逃跑受主席称赞,后成军区副司令

战场上的场面

张海的战友围在他身边喊着他的名字,张海能够模糊听到一点声音,但他做不出任何回应。由于战斗减员太多,红军伤亡惨重,指战员命令部队进行转移。而张海的战友们却认为此刻需要先把张海送到后方的野战医院进行抢救。

指战员原本以为张海的伤势过重,已经救不回来,下令队伍立即转移。张海的战友们却不肯认输,他们和指战员据理力争,不肯放弃尚有一口气存在的战友,最终违抗指战员的命令,坚持把张海送到了医院。

张海醒来已经是几天后的事情,医院的医护人员告知了他一个惊天噩耗。当时送他来医院的战友们刚走出医院不远就被敌人的炮弹击中,无一幸存。战友们的牺牲让张海愧疚又心痛,他当即发誓要沿着战友们未完成的事业继续走下去,只有取得革命战争胜利才能对得起他们献出的年轻生命。

长征途中,张海带着一支小队缀在大部队的身后,如果有敌军前来追击骚扰,张海就带着战士们埋伏在路上进行伏击战。无论马匪还是国军的骑兵,从来没有在张海手中讨到过便宜。

张国焘的贴身警卫,因不肯随张逃跑受主席称赞,后成军区副司令

长征途中的战斗

而长征路上的条件实在太过艰苦,军中严重缺粮,战士们连草根皮带都吃了个干干净净。经常有战士掉队,冻死饿死的人也不在少数。张海在队伍中活跃气氛,给红军战士们加油鼓气,督促掉队的人追上大部队的脚步,为红军力量的保存有很大贡献。

行军休息途中,平易近人的朱德经常会给身边的红军战士们讲故事或者唱歌。张海能完美复制朱老总带着四川口音的歌谣,他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唱给战士们听,为消极苦闷的行军旅途增添了很多乐趣。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结束,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陕北顺利会师,张海也成为这一伟大场面的直接见证人。1936年,入党积极分子张海通过组织的审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以党员的身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仅爱党护党,积极响应党的各项号召,在军中也很努力学习,文化水平与日俱增。

1937年,思想先进、又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张海被领导选中到延安保卫领导,经过边区政府保卫局的培训后,张海被分配到了当时担任豫皖苏区的领导人张国焘的身边做贴身警卫员。

当时的张国焘刚刚经历过另立“中央”、欺压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事件,被党组织采取“团结-批判-团结”的方式进行纠正。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轮番对他进行劝解,奈何张国焘的思想拐进了死胡同,他对权力的渴望和野心早已盖过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对于组织的耐心教育暗藏不满,内心谋划别的出路。

1938年4月,国共两党在二次合作基础上共同祭拜黄帝陵,宣示炎黄子孙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决心。张国焘作为中共代表和国民党代表蒋鼎文密切接触,一度脱离中共代表团独自前往国民党的住处。

张国焘的贴身警卫,因不肯随张逃跑受主席称赞,后成军区副司令

蒋鼎文

祭完黄帝陵后,张国焘声称自己要到西安和八路军党代表林伯渠商议要事,把自己的随行人员和警卫班全都支回延安,借口轻装简行,只留下到他身边不久的张海。

去往西安途中,张国焘和蒋鼎文一路同行,两人密切地进行会面和交谈,蒋鼎文对张国焘的态度十分热情。张海初到中央工作,不了解领导们和国民党的关系是否如此亲密,只觉得张国焘比平时话多,并未察觉其他异常。

抵达西安后,张国焘没有住进组织安排的住所,而是自己找了一家招待所。晚上张国焘以张海没有持枪证为由让他把枪放在箱子里,偷偷拿走了张海的枪。张海第二天询问张国焘时,在他遮遮掩掩的态度中意识到问题。张海马上前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向林伯渠汇报情况,引起了林伯渠的重视。

随后林伯渠和张国焘、张海一起乘火车抵达武汉办事处,周恩来和博古等人与张国焘深入交谈的要求被拒绝后,他们退而求其次,劝张国焘回延安休息或学习一段时间。张国焘油盐不进,在周恩来等人的担忧中私自离开了叶剑英的住所,搬进了一家小旅馆。

武汉地下党组织经过一上午的寻访才找到张国焘的踪迹,向他传达了中央的意见,并留下两名同志“照看”他。然而张国焘离开党组织的心意已决,趁人不备直接跑到了国民党下属的一个机关单位。

叛党潜逃后,张国焘还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的警卫员张海亲自给他送行李,实际上就是要张海和他一起投奔国民党。周恩来询问张海的意见,张海对自己的领导叛党一事十分生气,他向周恩来严肃声明“他不革命,我还要革命呢”。张海坚决不肯与张国焘同流合污、划清界限的行为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和表扬。

张国焘的贴身警卫,因不肯随张逃跑受主席称赞,后成军区副司令

毛主席和周恩来

同张国焘在长征路上的斗争被毛主席视为革命生涯中最黑暗的人生路程,而始作俑者张国焘叛党后连个警卫员都带不走,可见“失道寡助”,像张国焘这样一心争名夺利的人最终会被人民和历史所抛弃。

张国焘叛党后,张海成为八路军队伍中的指战员,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多次抗日战争,慢慢成为军中的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张海已经升任东北松江军区司令部的参谋职位。1946年解放军和国民党在四平展开四次争夺战,张海因为战绩突出,受到了吉黑军区领导的表彰。

在军中多年,张海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中南军政大学长沙分校工作,后来辗转在各个军校和军区,最后从湖北军区副司令、顾问的职位上离休。因为战时多次立功,张海还获得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黄帝陵   军区   周恩来   叛党   延安   警卫员   指战员   警卫   红军   国民党   贴身   队伍   主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