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1949年的9月,也就是新中国正式宣布成立前的不久,安徽省无为县的马家坝村里,村民们正在准备秋收。这时村口来了一位邮差,他来寻找一位14岁的小姑娘,要给她送一封“特别”的信。小姑娘名字叫做“马毛姐”,她懵懵懂懂地接过邮差手中的信件,打开仔细一看里边的内容却是被吓了一大跳。原来这封信确实是大有来头:信件的寄出地址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具体内容大概就是说建国大典举办在即,他们这边想要邀请马毛姐来前北京,一起参观这一场举世无双的盛会,而且信件的末尾居然还有国家领导人的亲笔签名!这让马毛姐一家都感到非常的兴奋和惊讶……事实上这只是第一次,之后的1951年9月20日,距离国庆节还有10天,马毛姐再一次收到了来自中央的信件,落款也依旧是领导,还是想要邀请她来参加国庆大典,因为上一次考虑到马毛姐年纪太小,家里没有让她北上观礼。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来头?能引得领导两次亲自写信,邀请她去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点关注不迷路,新来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既可观看往期内容,也不错过下期精彩。

1951年10月4日,中共中央的会客大厅里,国家领导人正在接待一位小客人。小客人是个姑娘家,衣着简朴,留着齐耳短发,一双眼睛又大又亮,正是被邀请来北京参观国庆典礼的马毛姐。马毛姐胆子相当的大,和领袖坐在一起也丝毫不露怯,两人像是普通的老爷爷和小姑娘一样聊着家常。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主席与马毛姐

了解过马毛姐家里的情况,领导又问她:“你会写字吗?”

“会写一些,但没有很多,我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只供我读了半年书,之后就都是自己一边干活一边自学的。”马毛姐认真地回答道。

领导听了很高兴,觉得这个小姑娘师十分上进,考虑了一会儿对她说:“那你就留在北京这边上学吧,我来帮你安排!

没想到小姑娘听了这话却急忙说道:“不用不用,我想在自己的家乡念书,按现在的年纪我已经该上中学了,马上就可以学完知识进入社会工作。我想要当一名工人,在自己的家乡做事,让我的家乡变得更好。”

领导听了马毛姐的话,拍手称赞说:“你是一个有志向的姑娘,这是件好事!”说了这么多,这个小姑娘到底是何方神圣,让国家领导人如此重视,又是邀请又是接待?这一切,都源于一场著名的战斗——渡江战役。

马三姐的苦难童年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撑船的小姑娘

1935年,安徽省无为县马家坝里,一对普通的农家夫妇新获一女,因为这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那时候农村起名也比较随意,就叫她“马三姐”。马三姐家里世代都是以捕鱼为生,因为那时候没有多少见识,父母有些重男轻女,马三姐从小受到了不少的冷待,小小年纪就得帮家里做事,十分辛苦。

但马三姐没有抱怨,只是一心想要家里过得更好。乐观坚强的她八九岁就学会了划船捕鱼,水性也越来越好,经常跟着父亲出去撒网打鱼,以便挣到更多的钱补贴家用。但天有不测风云,马三姐12岁的时候,自己的父亲被抓壮丁的国民党强行带去了军队。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下全家人的天都塌下来了。没有了父亲,马三姐一个小姑娘能打多少鱼呢,家里没有进项,为了活命,母亲把马三姐卖给了村里的富户做“童养媳”,换来了3斤稻米。就这样,马三姐被送到了所谓的“婆家”,在这里她待了差不多半年。不过这半年马三姐过得很是艰难,因为虽说是童养媳,但这户人家其实是把她当佣人使唤的,每天都让她做这做那,干不少活,有时还会有打骂。马三姐有过反抗,但主人家却说马三姐是他们用粮食换回来的,已经是他们的人了,做什么都可以,而待在家里就不能白吃饭,必须干活。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影视剧中的童养媳

反抗之后自己要做的活却更多了,马三姐渐渐受不住了,之后更是因为衣服没有洗完被再次痛打,没法再待,马三姐逃走了。逃跑的马三姐一个人在长江岸边游荡,饿了就偷偷地捕鱼,不敢回到村子里。

等了一段时间,马三姐觉得风头应该是过了,就回家去探查情况。好在婆家可能是觉得马三姐之前做的那些工作已经抵消了买她的三斤粮食,就没有再来追究她。马三姐放下心来回到了家,不过自己的家里人却并不欢迎她,因为家里实在是穷的揭不开锅了,又加了一张吃饭的嘴,他们没什么好脸色。

之后更是再次遭难,马三姐和她的兄弟姐妹外出捕鱼,被在这一带做乱的“遭殃军”连人带船一起扣下,准备带到长江的另一边。非常幸运的是一行人在半路遇上了解放军的游击队,游击队救下了所有被抓捕的无辜百姓,马三姐一家也获救了。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马三姐和解放军士兵

1948年6月,无为县解放了,马三姐一家分到了一些物资,靠着这些物资,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虽然这时候的马三姐还是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但她早早地就在心中产生了报答共产党的念头,因为她知道,现在的一切都是这一支人民的队伍带给她们的。但令马三姐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渡江战役

1949,春节刚刚过去,马三姐的家乡这边就来了很多的战士,他们都是在为即将发起的渡江战役做准备。长江刚刚解冻,江面宽阔,水流湍急,而解放军这边根本没有专门的海军,对该怎么渡长江很是头疼,只能让水性好的战士先来探探路,想想办法。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船只,要是船都不够,更不用提之后的把军队送过江了。为了凑齐足够的船只顺利渡江,解放军开始在驻扎的长江北岸张贴告示征用船只,只要是船,无论大小,愿意提供的他们都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战役,国民党部队是沾沾自喜的,他们觉得解放军这边没有水上作战的能力,可能连一开始的渡江之事都不能解决。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渡江战役

马三姐也看到了解放军这边在张贴告示,向周围的村民仔细了解之后,她知道了他们想要征用一些渔船来渡江,进行战斗。马三姐他们一家都是以捕鱼为生,渔船自然是有的,她和家人商量想要把自家的渔船借给解放军用,但是母亲并不同意。因为船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借给解放军了这一段时间他们怎么办,更不用说解放军是去打仗的,万一自家的船在双方交火的时候被弄坏了,他们之后该怎么继续捕鱼。

这些事情马三姐也是明白的,但她还是坚持,对亲人们说:“共产党是咱们的救命恩人呐,没有他们这船早就被抢去了,咱不能忘恩负义!”见一直做不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马三姐和哥哥索性偷走了家里的渔船,跑去支援解放军了。就这样,兄妹两成了无为县第一批参与到渡江战役突击队中的普通百姓,而马三姐也成了这场战役中年纪最小的船工。

再来了解一下国民党这边的情况,国民党的指挥领导为了不让我军顺利渡过长江也是煞费苦心,先是在明面上设立了“代理总统”一职,让李宗仁担任。然后又派出一干代表和我党进行虚伪的和谈,目的就是想要拖延时间,把战事上的主动权掌握到自己手中。紧接着,国民党部队任命汤恩伯为作战司令,交给他一个任务:打通长江的要塞。这个战略非常的重要,一旦成功,国民党部队很可能趁此机会东山再起。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渡江战役

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国民党军队倾巢出动,在长江一带征调70多万的人马,还有近一百多艘的军舰艇和300多架飞机。为什么用这么多飞机呢?是因为国民党怕我党这边找到水路上的法子,所以打算双管齐下,用飞机进一步牵制解放军。

敌人真的是非常老谋深算了,我军将士大部分是泥腿子农民出身,有很多北方士兵甚至都不会游泳,因此横渡长江对我军来说绝非易事。

参与到渡江突击队中的马三姐很快就开始了工作,主动帮助解放军征集渔船。因为自己就是当地人,对附近的老百姓都很熟悉,在马三姐和哥哥的游说之下,不到一个星期,就又有差不多200条渔船和多位经验丰富的渔民加入队伍。

渔船征集得差不多了,但船有了,人也得跟上,不然想要渡江还是行不通。战士们水上作战的经验太少了,还得进行严格的“培训”,掌握基本的方式方法。刘三姐兴冲冲地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做起了年龄最小的“教练”。她教解放军战士们游泳、划船,战士们也教她怎么使用武器,怎么扔手榴弹,遇到伤员该怎么给他们包扎。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战士们在渔船上训练

1949年4月20日,之前说过的和谈终于聊出来个章程,谈判人员起草了一份《国内和平协议》,但国民党方面拒绝签字,战争一触即发。当天下午,解放军这边通知全体人员开会,包括马三姐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一脸紧张,因为她知道战役即将真正打响。

解放军杀鱼宰猪,做了战前的最后一顿饭。吃过饭后,指挥官宣布渡江战役马上开始,首长选了4条坚固的渔船,打算组成突击队带领部队向前冲锋,告诉大家自愿参加绝不强求。

都知道参加突击队非常危险,老百姓一时间有些犹豫,这些人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也害怕丢掉性命,但要是说完全不想帮助解放军取得这场渡江战役的胜利,那也不是,不然他们也不会来了。马三姐见众人一直在纠结,自告奋勇第一个冲上去就报名了。其他人见一个小姑娘都这么勇敢,不想落了下风,也纷纷开始报名参加突击队。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渡江战役突击队报名

解放军首长们见第一个报名的竟然是个小姑娘,都对她赞叹不已。就这样,在马三姐的带头作用下,4条突击队所需要的人员很快就招够了。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当天晚上22点整,船帆拉起,渡江战役正式开始。军官聂凤智率领的解放军三野第九兵团第27军来到无为县附近,也就是马三姐家这块,开始渡江。马三姐和哥哥在江边找到自家的渔船,也兴奋地跳上去,准备和部队一起战斗。

突然一道喊声传来,有人打断了兄妹两的行动。原来是一位解放军战士,他见马三姐实在是年龄太小了,感到很不放心,打算让她先回家去,自己和马三姐的哥哥划着渔船载着其它的将士去和大部队汇合。

马三姐谎称自己已经18岁,而且强调自己从小在水边长大,划船的水平要比这些战士们还高出一大截呢。这还是自家的渔船,熟悉得很。谁知战士听了还是摇摇头,不允许马三姐前去。他对马三姐说:“小姑娘,行军打仗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子弹不长眼,危险的很,你的心意我们领了,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快回去吧。”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马三姐开船

马三姐见这个战士十分坚持,就假装听从了他的建议,转身离去,其实是躲在一边等待着机会。等到战士和哥哥收拾妥当,其他解放军战士也排着队上了船,一行人准备去追赶先头部队时,藏在一旁的马三姐捡起周围一根不用的船蒿,像撑杆跳一样架起来奋力一跃,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跳进了船的后仓。船上两个大男人被吓了一大跳,但既然已将上来了也没办法,只好就这样先带着她。

这时候前边的战斗已经正式打响了,对岸的国民党军队一直使用炮火猛攻,江面上的渔船没地方躲藏,损失惨重,很多解放军战士都掉进了滚滚江水中,突击队的4条渔船也被打得只剩2条。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军一直被压制着很难翻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马三姐的哥哥患有夜盲症,看不清前路,掌舵时候逐渐力不从心,马三姐就让其他两人去前舱升起船篷,自己则跑去后舱掌舵。别看她只有14岁,但从小经验丰富的她一手划桨,一手掌舵,搞得是井井有条。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马三姐纪念雕像

渔船迅速朝前行驶着,开始接近长江中心,这里是国民党和解放军双方火力交手的重点,危险重重,对马三姐的技术考验非常大。国民党的飞机也出动了,开始重点袭击到达中心的船只。子弹在耳边飞过,炮弹在身边炸响,马三姐紧张得满脸通红,却没有丝毫的退缩,一心只想着把船上其他的战士们送到对岸去。就这样,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拼着一口气的马三姐把渔船开到了对岸一个叫做“东风泡”的小河滩,船上准备许久的战士们迅速跑下来,吹着号角开始冲锋。

不只是安全送达,马三姐的这只船还是第一个到达长江对岸的,她载着的解放军战士也是第一批到达指定作战地点的士兵。

但是因为之前在水上的颠簸,大部分解放军战士上岸后都状态不佳,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他们没有很好的对应办法。这时候马三姐又一次挺身而出,找到部队的指挥长官,说要给他们带路去炸碉堡。没有更好的办法,首长让一支小队跟着马三姐前去。跟着马三姐穿过几片河滩,将士们直接来到了国民党部队作战碉堡的后方。这可真是太好了!小队偷偷摸进碉堡,一番行动之后成功将这里炸毁,国民党军队火力骤减,我军将士趁此机会立刻突围。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解放军冲锋

看这边已将打开了口子,马三姐和哥哥也迅速划船返回,继续去运送后边的士兵。船行驶过长江中心,马三姐见江中有很多之前掉落在水里的解放军战士在挣扎,就二话不说跳进冰冷的江水中将他们一一救了上来。

第二次回去运送士兵的时候,马三姐感觉到自己的手臂被四处飞溅的流弹打中了,一股钻心的疼痛袭来,她差点握不住手中的船桨。但她还是什么都没有说,用布条草草地包扎了一下伤口就继续前进了。

就这样,马三姐一个晚上都没有休息,一趟又一趟地载满解放军将士,运送他们平安渡过长江,直到战斗取得最后的胜利。战后有人统计,渡江战役期间马三姐总共来回6次,仅他们家这一条小渔船,就运输了将近百名士兵,这是战役里的最高记录了。

战事完全结束之后,马三姐兄妹两个和他们家的小渔船成了渡江战役的大功臣,部队召开庆功宴庆祝胜利,也给马三姐的哥哥发了奖状,授予他“一等军功”。其实马三姐的贡献要更大些,但当时她的年龄实在太小了,不好评功,领导们对她也有另外的考量。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皖北日报》刊登马三姐事迹

之后马三姐和哥哥回到了家里,因为有了嘉奖,帮部队立下了功劳,原本态度不好的家人也忘掉了之前的矛盾,一家人开始和和美美的生活。又过了大半个月,马家人正在插秧种地,一帮人敲锣打鼓地走进他们家的院子,来给他们“送喜”

喜从何来?原来解放军这边并没有忘记马三姐在渡江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商议来商议去,他们决定对这个年仅14岁的女孩进行更高的嘉奖。就这样,因为马三姐在渡江战役的突出表现,华东军区的领导们特地授予她“一等渡江功臣”和“支前模范”的荣誉称号,并特地派人送来了荣誉证书。

小小年纪的马三姐成了一等功臣,事迹传遍大街小巷,家乡的县城还特意给她开了庆功大会,让马三姐像古时候中了状元的秀才那样,戴着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街上走一圈,引得全城人都停下脚步来观望,想要看一看这个小英雄到底是什么模样。《皖北日报》还特意采访并刊登了马三姐的事迹,认识马三姐成了本地乡亲们提起来最为自豪的事情。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渡江侦察记》,主人公正是以马三姐为故事原型的。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渡江侦察记》

马毛姐北上进京

得到这么多荣誉,马三姐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依旧按部就班地种地打渔,低调朴素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过家里人的态度终于是改变了,自从马三姐立功,他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苛待她,而是把她当成了手心里的宝。

之后的事情就是故事开头说的那样,国家领导人听说了这位渡江女英雄的事迹,亲自写信邀请她来参加开国大典。接到信的马三姐非常开心,毕竟不是谁都能得此殊荣。但考虑到马三姐年纪太小,家里那时候只有哥哥一个男丁,实在走不开,让马三姐一个人进京太危险了,所以此次没有成行。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主席写信

但没想到领导一直记挂着她,两年后,16岁的马三姐再一次接到了领导的亲笔邀请,这次她没有拒绝,跟着一样要去北京的安徽代表团出发了。领导亲自接待了她,还给她给了名字,叫做“马毛姐”。因为她之前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是按照家里长幼排序这么瞎叫着。

领导本想邀请马毛姐来北京读书,不过马毛姐却表示自己只想在家乡好好生活,反正不管是做农民还是做工人,都一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连连称赞,最后送给她一套衣服,一个本子,上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

之后马毛姐回到了家乡,她一直谨记着领导的教诲,认真完成学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在针织厂、被服厂和鞋袜厂等都干过。兢兢业业几十年,也困难过,也做过领导,但马毛姐从没有用自己以前的功劳要求过什么。如今马毛姐仍然在世,今年还被授予了“七一勋章”,尽管86岁高龄的她已经身患多种疾病,但精神头相当不错。正如马毛姐的女儿所说:“她一辈子豁达开朗,大公无私却无所畏惧,活得很幸福。

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马毛姐

在这里,小编祝愿马奶奶健康长寿,一辈子保持着这样的乐观和幸福!

视频链接:14岁渡江女英雄,主席两次邀请她来北京被婉拒,只因想要建设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无为县   长江   渔船   国民党   北京   战役   解放军   小姑娘   战士   家乡   家里   主席   领导   女英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