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食故我在*厦门

 

      

        今年春节又到厦门,全家人冻的哆哆索索的,没什么好玩,不过十二年后重游,犹可一记。

        那时为报社一个选题来采访。当然没来时就有神往,一是想看看厦门大学,这是我所尊敬的一所大学,偏居海隅,又不急不燥地做学问。二是去南普陀,看了香港无数打片,都有很多镜头刻在脑子里。更有好玩的是,一位毕业于厦大的同事说的故事,说一厦大女生常往菩陀寺后山去温课,竟与一俊和尚相遇生情,两人山盟海誓,可终因不堪俗世风议,百般难解,最后竟共同赴海。真可叹也!

        来的重点之一是找吃的。98年来厦门,自己跑到轮渡附近找黄则和,在一条背街小巷找到的。当街就是一口大锅,里面咕嘟着一锅花生酱一般浓稠的花生汤。店里摆着方桌条凳,各种小吃分挡位排在四处,服务员着围裙还带着袖套。自己买票,到锅跟前服务员拿搪瓷碗打给你,活象早年的国营饮食店。不过味道就真好,花生炖得绵,汤又浓,花生的香味从口腔一直灌到后脑勺。

        上次是打车,这次自己开车来的,问酒店中山路黄则和怎么去。服务员一听就说:“步行街好容易找。”这里那里在我的地图上比划了一通。我听到“步行街”就头大,到那一看果然和十几年前不一样了。原来低矮的老屋,带廊檐的,看来“拆迁”了。现在都是大理石面地,玻璃幕墙,灯光工程,果然是和全国各地区步行街一样漂亮。老黄则和换了装修,不过也不容我睹物思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济济一堂吵吵嚷嚷。还是自己买票,不过排很久的队端回来的却是纸杯,汤明显稀潦了。我在埋怨之时,弟弟说,这么多人,烧开水都来不及。看来美食也许天生就没法做大做强的。

        从鼓浪屿出来就找吴在添。有人说吴再添的得名是因为东西太好吃了,食客吃完往往要再添一些,再添再添,就这么叫开了。我觉得这是附会之说,当年的老板姓吴名再添也很合理,这是一个很普通和很吉利的名字。当然我这么说也非考证之后的正解。

        这家吴再添还不好找。离黄则和不远,步行街之外的小巷又保持着原来的局面了,南洋风格的廊檐,楼上有雕花窗,风吹雨打在墙壁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门店一间挨一间密不透风,疏仅容过人。

        吴再添的门面和接待方式又象过去的黄则和。我们分头买票,端了虾面、肉粽、芋包、炸春卷、韭菜合和鸭血汤。味道真的不错,尤其是肉粽,剥开粽叶,只见粽身酱红油亮,粽内有卤过的五花肉、虾干、板栗、香菇,闽南肉粽做法上最大特点是糯米泡透之后要和猪油、酱油、卤汁和香料先在铁锅中翻炒到半熟,出锅晾凉后再包。广东也是习惯吃肉粽,然而这枚肉粽的口感另有不同,象咸八宝饭,但米粒变得更糯粘,经粽叶包裹更有咬劲。

        厦门肉粽的金字招牌是“好清香”,吴在添的首选是虾面。来以前听说这虾面的绝妙处在汤,先把一种无名小虾仔锤碎,和猪骨同时熬数小时,然后过滤。这次我留意看了面档里的汤,果然呈奶白色,很有质感的样子。虾面成品出来了,有鲜虾数枚,有肉丝,撒了蒜蓉和芫荽,属于味道浓郁的那种。汤味道尤其厚,也许是虾仔熬的,毕竟有点海腥气,所以加蒜和芫荽。一般我吃海鲜面求清,求淡,第一次吃吴再添多少还是觉得不甚习惯。不过,这种味道极其特别,如果习惯了一定就是舍不下的。

        等回到酒店才想起应该买几十个肉粽做手信,可惜路不记得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肉粽   步行街   味道   厦门   廊檐   买票   芫荽   花生   服务员   习惯   小巷   鼓浪屿   中山路   南洋   背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