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梵”与老子“道”的比较研究

梵这个概念在印度上古时代极为重要,对它的认知和探讨主要集中在《奥义书》当中。在此书中,梵被确认为世界的本源,梵是宇宙的自我、本源和本质。在《奥义书》的创世说中,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创造出世界万物。这个自我就是梵。梵的性质是:其大无外,即无限的大、绝对大。从书中对梵的探讨来看,笔者惊奇地发现,印度的梵与中国哲学的道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个概念,老子以道之理来解释世间万物的演变,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万物皆由道所生,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道既无始无终,也无边无际,是无形的、无限的。产生于不同的时期,产生于不同的国度,梵与道的奥义有着很多令人惊奇的相似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印度梵与中国老庄之道之间的关系,笔者分别对两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以期说明人类智慧的共通性。

一、梵与道的共通

(一)表现绝对的泛神主义

所谓泛神主义就是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在印度,梵是万物之源,它是万物之神,它是大全,是绝对,是无限,世间一切显现的形象都因为梵而存在,正如《大森林奥义书》写道: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梵。它是唯一者。这自我确实是一切众生的世界。在《阿他婆(韦陀)顶奥义书》中,这样述及梵的本质及显现的形象:

我为东,为西,为南,为北,为下,为上为诸方,为每向我为阳性,为中性,为阴性我为家主火,为南火,为东火;我为真理我为牛,为水牛我为最老者、最优者、最善者我为水,为火,为隐藏于双腿木中者;为不变灭者,为变灭者;为青莲花,为混囊为通一切之天剑。

我即梵,梵是一切,由此看来,梵具有浓厚的泛神主义色彩。与之相比,中国哲学的道也是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由此生,也具有泛神主义色彩。从生成论上讲,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它生养天地万物,道常不为而无不为,这样看来,梵与道都具有泛神主义色彩,在印度,万物都具有梵性,都是梵的现象,而在中国,万物都具有道性,都是道的现象。可见,泛神主义是梵与道的共性之一。

(二)大梵之音与大音希声

梵作为万物之源,是不可以眼见,亦非语言摄,不由余诸天(各种感官一一引者)来感知的,也就是说,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到梵,梵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宇宙的本体和规律,若想感知它,只有从直觉中去领悟。但这种领悟必须以拥有一颗纯净之心为前提,《声点奥义书》对静修时如何领悟大梵之音作出描述:在静修初始时声音种种大,修习倘增进,所闻越微妙。之所以在静修初始时觉得声响如雷,不能领悟到大梵之美,是因为此时感官发挥了巨大作用,心未净则不灵,待到静修逐渐增进,心灵不再受尘世的污浊,便觉声音细小如虫鸣,最后乃至无声,最终达到梵我同一的境界。中国的道与印度的梵如出一辙,同样需要达到纯净的审美境界方能领悟大道之美,道是一种精神,它超越时空而存在,无声无形,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道: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要想把握它必须到达大音希声的审美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声音几乎听不到,最大的形象看起来反而不见形体,究其缘由,是因为到达了静穆之美的终极境界。

(三)追求出世和精神自由

《奥义书》确认梵为最高真实,以认知梵我同一为人生的最高目的。人死后,自我进入梵界,摆脱生死轮回,不再返回,这是达到梵我同一的标志。但是奥义书认为,人在有生之年,若要达到梵我同一,就必须追求解脱。印度的人生哲学基本趋向是从现实到解脱,从肉欲到精神的发展。它追求出世,追求一种充分自由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解放。《奥义书》中描述了人生四期的生活模式,即求学期、家居期、林栖期、漫游期。林栖期与漫游期逐渐体现追求出世和精神解脱的趋势,林栖期指隐于森林,体验苦行者的生活,但还未完全脱离尘世生活,而漫游期也叫出家期,是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即追求解脱阶段,只有精神解脱了才能达到梵我同一的最高目的。追求出世和精神的绝对自由是我国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庄子在《内篇逍遥游》中用充满奇特想象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一再阐述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提倡不滞于物,像鲤和鹏那样悠游自得,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庄子的最高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也就是超现实的境界,他认为只有通过齐同万物和善于遗忘才能摆脱现实,与道合一,一旦与道合一,也就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自由。由此看来,梵与道在追求出世与精神自由方面又达到了同一。

以上笔者通过几个方面比较清楚地说明了古印度的梵与中国哲学的道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两者毕竟产生于两个不同的国度,不管是地理位置、人情风俗还是审美思想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必然导致梵与道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为了进一步探讨两者存在的差异,笔者将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梵与道的差异

(一)感性形象思维方式与象征思维方式

在表现绝对这个方面,梵与道之间存在出奇的一致性,但是在将这种抽象的观念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时候,两者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奥义书》采取的是感性形象思维方式,所谓形象思维,是指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具体来讲,为了表现梵的崇高,在《奥义书》中通过自然万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比如在《大林间奥义书》中这样描述在马祭中用作祭品的马:日,眼也。风,气息也。宇宙之火也。年,祭祀马之身也。天,背也。两间,腹内之虚也;地,腹外之隆也。对梵的描述也用多种形象比喻,《泰迪黎耶奥义书》中说大梵以空为身,以真为性,以气为由,以阿难陀为意,富足于平安而永生者也。商积略奥义书》中对梵这样描述:显露形身,为美丽相,有如青莲花叶,四臂,容颜和悦,辉耀无瑕。此则其有分相也。《奥义书》为了说明梵的崇高与绝对,通过感性形象思维方式将梵形象化,让其融于有限的存在当中。

与此不同,中国哲学在阐释道时,采取的是象征思维方式。所谓象征思维方式就是用一种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道家的太极阴阳图最能说明这一思维方式。道教用黑白两色的太极图代表世间的两种力量,即阴和阳,阴和阳虽矛盾对立,但是又相辅相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这完全符合老子哲学中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在《道德经》中也屡次强调这种思想,比如在二十二章中这样阐述矛盾转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三十六章又继续阐述:将欲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四十二章中,老子更是直接明了阐述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外,阴阳图使用最简单的黑色和白色,它们是所有颜色中最单纯的颜色,但却富于变化,黑色是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色彩,而白色并非虚无,而是包涵万物,将一切掩藏起来,这两种颜色的交汇,似乎也存在某种辩证关系。

可见,象征性思维方式将中国哲学的道极为生动、极为丰富地阐述出来,与印度梵采取感性形象思维大相径庭。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总是与那个时期的人类思维特征息息相关,古印度与古中国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生存环境等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对梵与道阐释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也不足为怪了

(二)悲观与无为

尽管印度的人生哲学与中国道教的人生哲学在着力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方面达到统一,但是梵在追求出世以期达到梵我同一这一目的的原因与道摆脱现实以形成与道合一的最佳状态的原因却不尽相同,这个差异可以用两个同语加以说明:悲观、无为。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奥义书》中被极力渲染,从《梵书》到《奥义书》时代,由于轮回、业报观念的发展,人们深感人生无常,在轮回、业报的漩涡中漂浮不定。漂浮不定便开始产生浓厚的悲观厌世思想,并且在《奥义书》中将生命的本质总结为苦。出生时为阴道所逼,遭大痛苦,然后是为疾病所苦,然后是为各种欲望所苦,欲,慎,贪,忧,嫉,爱别离,怨憎会,饥,渴,老,死,病,患等所袭,于此身中,有何欲而可乐耶?总之,人生在世,就是带着苦生,带着苦去。但在《奥义书》中认为,在所有的苦中,人生最大的若是陷入无穷无尽的轮回业报中无法自拔,印度原始轮回观认为人的灵魂在不停地旋转,周而复始,永远摆脱不了苦。正是因为印度人生哲学具有这样的悲观主义色彩,印度的哲学家们才在《奥义书》中提出摆脱轮回之苦的解决之道,即追求出世和精神自由,达到梵我同一的目的,可见,梵主张的出世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有很大相关。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道教追求出世与精神自由与无为有很大相关。无为是道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从老庄到道教的一贯主张,老子的弟子文子在《文子自然》中引用老子的话,对无为做出解释:

老子日: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于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利而名不有。夏读东破,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

也就是说,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绝不做。在《老子》第四十八章中,老子又提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是两个极端,也正是在无为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才能做成一切事。笔者认为,老子的这种无为思想对道教主张追求出世和精神自由有很大的影响,追求出世,就是要求不争功名,精神优游自在,遵守自然法则,看破世间争端,这在实质上与无为如出一辙。所以,笔者相信道家追求的出世与精神自由与无为有很大相关。

总而言之,虽然印度梵与中国道都追求一种出世的生活,都欣赏精神绝对自由的绝妙境界,但是它们两者在各自国度内产生的思想哲学不同,前者与悲观密切相关,后者则与无为关系密切。虽有不同,但是笔者相信,有不同才更加精彩。

三、小结

笔者从上文几个方面将印度的梵与中国老庄之道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存在相同之处的同时,还存在很大差异,毕竟梵与道是产生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老庄之道为我们所熟知,而梵离我们要远得多,笔者将道作为梵的参照,意图更加清晰、明了地来理解梵。有人说老子的《道德经》来自印度,并且从他的生平和他的思想理论来加以考证,虽然正如文章前面讨论到的,道与梵思想有类似之处,但不能妄下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印度   奥义   道教   老子   中国   万物   笔者   形象   精神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