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重庆市九龙坡城市和农村浑然一体,都市农业的崛起,体现在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农业、旅游两业交叉融合。

关键词:新时期;都市;现代农业

一、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软肋

(一)产业规模不大。目前,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大河村都市农业产业化品种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还相当低,总体规模偏小,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缺少优质拳头产品和品牌效益。该村农业产业发展上仅有4个花卉种植大户,共约200亩;村集体合作社种植紫薯、紫马铃薯产业,约300亩。同时,由于产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产、购、销体系,产业化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抗风险能力有限。

(二)基础设施落后。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大河村目前仅有一条长4.5公里的"扬灰路"成功硬化,大部分社的道路还是土路,不便农民出行,更不便运送花卉等易损的农作物。该村虽然修建了村级活动中心,但是没有安装网线,在农产品销售上不能实现网络信息交流,导致农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

(三)劳动力缺乏。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大河村目前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或走向农外兼业,有知识的青年人多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劳动力逐步老化,在农业就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撂荒地逐年增加。使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面临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没有劳力的"三无"困境。

二、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以服务主城为中心,选择好发展方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就是要服务城市,充分考虑市民对周边农业产品的需要。与重庆地形相似的日本都市农业模式看,日本有许多高集约化的尖端农业,尽管其国内食品需求量的60%以上来自国外,但蔬菜自给率却高达90%以上,同时城市四周有许多土地用于植林,发挥生态功能。可见,城市的蔬菜、花卉等保鲜期短的作物和果园、植被观光农业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首选。所以,要以重庆主城消费需求着眼,坚持有特色和科学可行的思路,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提前谋划好发展方向,如打造好"果蔬园"、"苗木园"、"休闲园"等,尽量做到"一村一品"。比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大河村就应该重点发展"苗木园",把花卉做大做强。

(二)以农民致富为目的,建立好推进机制。只有机制好了,管理才活。而机制建立,要以农民致富为目的,使各方"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才能长效运行。我区都市农业园区应完善以下机制:一是探索"公司(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如大河村发展的紫薯、紫马铃薯产业,采取村集体合作社承包,将紫薯、马铃薯种苗免费发放给农民栽种,然后以不低于2元/斤收购(市场价5元以上),这样既减轻了农民买苗的压力,也确保农民每亩地3000元以上的收入,让农民既放心又得到了实惠。同时村集体合作社也能够盈利,充实了集体经济。二是建立融资支农机制,要利用土地资产向商业银行贷款,提高园区融资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建立技术引进和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和项目开发,加速农业科研、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开展以职业技术、适用技术为重点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劳动技能。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园区农民的养老、就业保障机制。

(三)以项目引进为重点,主抓好招商引资。要利用重庆主城的名气和优越的地理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招商引资,加快我区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依靠社会力量,鼓励企业,注入都市农业开发。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特色和优势,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都市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充分发挥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影响力。同时,在坚持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和土地流转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使耕地向种养殖大户、产业化基地、龙头企业等流转,保证大型项目的用地需求。

(四)以园区建设为契机,夯实好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都市农业的基础,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如金凤镇寨山坪的梨花节,引来很多观光市民,但是村级大道没有硬化,不便通行,让很多市民望而却步。所以,要以建设都市农业园区为契机,争取政府支持和政策的倾斜,着力完善好基础设施。一是完善好公路设施,确保村和社主要道路硬化;二是实施灌溉引水工程,确保每个企业、每块土地良田用水;三是加强土地整治,抓好园区基地建设,未经政府批准不许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四是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建立起以农业产出信息、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农业信息系统;五是建立农产品产前病虫防治体系、产后质量安全检测平台,实行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五)以资源整合为手段,推广好以城带乡。要通过媒体宣传、举行农产品品评会和农业节、举办农业科普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市民与农民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提高市民对都市农业的认识,在社会上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理解农业、支持农业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农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改变人们对农业的观念。同时,要继续实施"三进三同"、"接穷亲"活动,着力探索部门帮村、企业帮社制度。

参考文献:

[1]刘恒;北京市郊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罗平;"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刘静;;基于模糊AHP的珠三角都市型农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测评[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   大河   都市   现代农业   新时期   农产品   基础设施   机制   农民   产业   农业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