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论证而言,立论更需要实际的证明

明明不相及,但逻辑上似乎很在理。这是形式逻辑的特点,也是弊端。理论上似乎成立,没有破绽,但现实中却大相径庭。

叫人感到无懈可击,又感到绝对没有道理。比如,有人说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很多人坚信不疑,原因是什么?他们有铁一样的论证。

所谓论证,就是把观点和论据摆放在一起,让观点找到言之有理的依据,就是通过论据证明观点。关于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个论证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每个孩子都可以成长成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学生如果是没有成长好,就是教育的责任,就是老师的无能。

一般的论证都是因果论证,分为三个步骤。有嘴就能说话,水壶有嘴,所以水壶能够说话。有腿的东西是可以走路的,板凳有腿,所以板凳能够走路。

我们这种类推很多。家长说,你和其他的孩子都在一个班级,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别人考得那么好,你怎么这么差。结论可能很通俗,就是没有好好学习。而专家的意见可能是老师没有面向全体,没有关注全程。概括点讲,就是一个不会教的老师。

可怕的论证害死人。大家经常说的,老子英雄儿好汉,其论证过程就是这样的,老子厉害,厉害的老子养不出笨蛋的儿子,因此儿子英雄。反之亦然。运用到其它物类,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还有老鼠等,也一样成立。

依照逻辑,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就成了真理,那么,如果是一个坏校长呢,是不是就等于一所坏学校了?坏校长有没有呢,传说的不算,正规媒体报道的就不少。经济的坏,人品的坏,学术的坏。坏校长确实有,但还没有听说哪所学校被认定是坏学校了,当然更没有学校敢于自认。看到的都是说自己好,你看看每个学校介绍自己的折子,都是第一和名列前茅之类,连出了坏校长的学校也把自己夸成了一朵花。

这样的论证可怕就可怕在思维的惯性和推理的共性。连小燕子就懂得,去年的家是回不去了。到南方去了半年,回来自己的家拆迁了,原来的茅草房都变成了高楼大厦了,家乡的变化真大啊,如果是常规思维,是连家也找不到的。有嘴就能够说话吗,即使不是水壶也恐怕说不了话。在一个噤若寒蝉的地方或者时代,嘴可能只是摆设,和水壶的嘴没有两样。即使是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平等,学生也是空有一张灵巧的嘴巴的。

这种论证和主题先行不一样,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不一样。这种论证叫你感到其表面很伏贴,很流畅,几近顺理成章。但可怕的就是貌合神离,水油难融。侯宝林说,柱子是可以爬的,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柱子,光柱子,你顺着爬上去吧。当然他是借醉酒者的胡言乱语开的玩笑,但实际上,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少却是很严肃的胡言乱语,很严密的论证推理得出的结论。

这是因为是我们常常把理论上的成立,当成了现实的必然存在。忘记了一般道理和具体实际的错位和差异。皇帝女儿不愁嫁是理论,但朱元璋的凤阳公主就是嫁不出,因为是个瘌痢头。马三立的相声说,老师问要上学的幼童,100减去99等于几,孩子回答不上来。但当老师知道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卖鱼的时候,问100斤鱼卖了99斤还剩多少,孩子很利索地回答,妈妈卖还能剩10斤,要是爸爸卖会剩的更多。理论上答案是1,如果按照所谓的逻辑论证,答案是唯一的,但实际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逻辑推理是一个共性,教育有很多个性,但我们用共性掩盖了个性。论证过程多是线性,教育的过程充满着复杂性,但我们用形式取代了内涵。面对教育,我们需要大胆立论,但更要细心求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逻辑学   共性   柱子   水壶   老子   校长   可怕   过程   老师   孩子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