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逻辑通识教育的作用和现阶段状况

1逻辑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逻辑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素有思维的语法之称,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基础性、工具性、规范性学科。西方历来重视逻辑学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训练。例如,中世纪曾将语法修辞与逻辑并称为三艺,是欧洲大陆高等学府普遍开设的课程和青年学子获取成功的必备素养。可以说,逻辑学是西方科学、民主精神的基石。因此,学习逻辑学知识,不仅对于深入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之精髓,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塑造理性、追求真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弥补专业化教育之不足,其教育理念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对不同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人格健全、行为优雅的全而发展的人。而要实现通识教育的这一目标或理念,逻辑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必不可少。通识教育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关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曾明确指出:通识教育不同于专门化的教育或职业教育,它不是功利主义教育,它是刻意发展心智,激活青年的头脑,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发出智力的光辉。教育的目的是揭示共同人性的元素,使人和人、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并提升人类的思维。逻辑通识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维素养,发展他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排名第二,仅次于数学,并且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列在16项重要教育目标中的第二位。与此同时,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则将逻辑学列为五大学科之首。这足以看出,西方对逻辑学教育地位与作用的充分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加拿大、关国为代表的北关国家,掀起了一场被称为希腊运动的批判性思维的革命,现已波及全球,中国也不例外。这场革命的目标是:努力改变高校逻辑学教学内容与日常思维实际相脱离的局而,尽量使逻辑学从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方能明白的符号象牙塔中走出来,使之更通俗化、大众化,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关注社会实际,使逻辑学真正成为清除思维混乱、提高人们分析和论证能力的利器。如今,西方各大高校普遍开设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逻辑通识课程,深受师生喜爱和社会好评,值得借鉴。此外,从社会实际需求来看,现在许多用人单位特别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不少招生和就业考试,例如公务员考试、MBA, MPA,GCT考试等均含有大量逻辑试题。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充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测试形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培养人才、公正地选拔人才。所以,逻辑教育不仅有一个学科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有一个社会服务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这样的要求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意味着逻辑学在高校教育和公民教育中发挥作用有了更好的条件,同时也凸显了逻辑学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2逻辑西学东渐与我国高校逻辑教学之现状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逻辑学本诞生于西方。但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溃败后,迫于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被动地打开国门,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热潮,规模宏大的西学东渐的序幕被全而拉开,其中就包含了逻辑学。换言之,西方逻辑学传入中国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息息相关的。以严复、王国维、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深刻地认识到,要真正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仅仅模仿其枪炮火船等器物之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习其独特的思维方法逻辑(包括演绎和归纳)。因此,严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翻译当时最著名的逻辑学家的著作,例如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和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王国维不仅翻译出《辨学》,而且亲自传授逻辑学,以开民智。社会改革家和政治家梁启超则用西方逻辑的范式来诠释墨家学说,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找寻理性思维的根脉。

尽管清末民初,在民族救亡图存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传播和研究逻辑学一度成为知识分子热议的话题。然而,整体来看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艰难求生。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论战、50 -60年代所谓的逻辑问题大讨论、70 - 8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身份之辨,以及当下所谓的大逻辑观和小逻辑观之争等。尽管这些争论从积极的意义来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西方逻辑学的研究和传播。但从消极的意义来看,它们更加折射出国内学术界对西方逻辑的抵触和误解。形式逻辑曾一度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毒害思想的帽子而被打入冷宫,导致无人问津。正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干扰,逻辑学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不仅影响了国内学者对逻辑学研究的热情,也极大地影响了高校逻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与西方普遍重视逻辑通识教育相比,我国的逻辑教学和研究总体上显得比较滞后。尽管西方逻辑传入中国已有百年之久,但时至今日,学者们对逻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仍未达成共识。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制约因素,例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同时还存在各种外在的发展瓶颈,例如学科归属不合理(与国外把逻辑学作为一级学科相比,在国内逻辑学通常是隶属于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等。

为了缩小与西方的差距,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逻辑学界提出了要全而实现逻辑现代化(包括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的口号。如何实现逻辑现代化特别是逻辑教学的现代化主要有两种观点:吸收论和取代论。前者认为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加一点现代逻辑知识就可以了,仍以传统逻辑教学为主;后者则认为必须用现代逻辑来取代传统逻辑。然而,30多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呢?不避讳地说,二者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尽管众人皆知逻辑思维能力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的必备素养,但逻辑教学在高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于逻辑教学普遍感到乏味,师资流失也相当严重。不少逻辑学专业教师被迫改行,另谋出路。

3逻辑教学现代化与逻辑通识教育之可能模式

要追赶国际水平,就必须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却是值得深思的。这不仅涉及到逻辑学科的归属,还涉及到逻辑教学功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的重新定位。也就是说,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必须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改革和探索。特别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制度的变革迫使人们必须从狭隘的学术偏见中走出来,站在逻辑学之外来反观、透视这样一些问题:与文科的其他基础课相比,逻辑课的优势和竞争力何在?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倡导培养智力资本的今天,逻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为了发挥逻辑课的优势和竞争力,怎样把逻辑知识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我国长期以来,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焦点是教学内容问题,也就是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关系问题。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吸收论和取代论存在一个共同的认识误区,即认为只需改变逻辑学的教学内容就能实现逻辑教学的现代化。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要真正实现逻辑教学的现代化,首先应树立正确的逻辑观念学与术并重,不可偏废。逻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日常思维实践活动紧密相连。例如,古希腊城邦社会中盛行的辩论和公开演讲就是促进逻辑发展的重要动机。逻辑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知识,更是一门技术(艺)。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普通逻辑的教学开辟了新天地,逻辑教学要在培养大众化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就必须根据现实需要和学科自身的特点重新确立逻辑教学的目标。但在传统的逻辑教学过程中通常过分强调逻辑的知识性,而轻视其应用队传统逻辑教学陷入困境的第一个原因是在确定逻辑教学目标时颠倒了学与术的关系。所以,要使逻辑教学走出低谷,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理顺逻辑的学与术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学,即逻辑学知识和方法的系统学习,还应当注意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评估问题的实际能力,即术的训练。其次,要对逻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位,严格区分逻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要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不仅要树立正确的逻辑观念,还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开展逻辑教学。现代教育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分,而且逻辑学自身也有学和术两个维度,因此要切实发挥逻辑学在现代教育特别是在大学生思维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就必须严格区分逻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例如,国内资深逻辑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陈慕泽教授指出:高等教育中的逻辑学课程,应当明确分为逻辑专业课和逻辑通识课逻辑学专业教育的对象是对口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重点是研究生;逻辑学通识教育的对象是不同专业(至少是一个大学科群不同专业)的本科生。逻辑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逻辑学专业教育主要针对与逻辑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如哲学、数学、训一算机等),以研究生为重点;教学内容包括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基础知识,以现代逻辑课程为主体;教学目标主要是为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工具。而通识教育而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教学内容以现代逻辑观念为指导,以日常语言和论证为分析对象,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水平、问题分析和求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判断力。目前,这一主张已经在国内部分高校引起关注,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条件较好的高校进行了逻辑学通识教育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再次,应该注重逻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九传统逻辑教学陷入困境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能把逻辑知识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没有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取代论抑或吸收论都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取代论注重现代逻辑的特有方法形式化方法的传授,过于强调逻辑的系统化、符号化和技术化。尽管这些方法已经成为现代逻辑的通用方法,并且极大地增强了逻辑研究的严格性,但它与日常思维实践相去甚远要使得逻辑更好地服务于日常思维,提高全民族的逻辑素质,那还必须让逻辑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上更逼近日常思维。因为日常思维并非纯形式、符号化的,而是具体的、复杂的、语境敏感的。吸收论者以传统逻辑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法,即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讲解抽象的逻辑学理论。与取代论相比,吸收论更贴近思维实际。但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来说,仅靠讲解几个案例或做几个题目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吸收论者在教学中注意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但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境地,并没有真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其实,国内外均有一些好的经验可资借鉴。例如,通过举行辩论赛、智力游戏、日常逻辑病句分析、观摩法庭辩论、欣赏推理题材电影等,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一些国外高校甚至建立起了推理实验室和开发推理软件,这些新的教学设备和手段让逻辑教学更加多样化、可视化,逻辑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让人望而生畏。学生亦可更切身体会到逻辑思维的魅力,从而实现寓教于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逻辑学   逻辑   教学内容   现阶段   学科   日常   思维   状况   作用   传统   高校   学生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