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学校建筑平面对比与启示

于洋

瑞士注册建筑师,现于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工作,任建筑师。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后在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于EXH Studio.Chrisitian Kerez Architekten,Pool Architekten,Luca Selva Architekten等事务所实习。主要参与项目:Christian Kerez的郑州高层方案、Basel水族馆竞赛、BaselMOH商住高层、罗氏上海厂区实验楼(已建成)、瑞士Wetziken体育馆及教学楼扩建(已建成)。研究方向:瑞士现当代建筑的历史参考,瑞士现当代建筑结构及构造,瑞士提契诺学派第二代建筑师。

本文关注的对象是小学与初中教学楼。由于两国学校指标间的差别,因此行文淡化了小学与初中的区别,同时将对比集中在教室等主要用房的排布。

中国学校平面

在中国,经典的学校平面就是所谓“长内外廊+朝南教室”的形式,这其实是一个在特定时期下由于采光、疏散等硬性要求下的必然结果。现在,疏散规范并没有改变,但是采光计算可以更加精确,所以某种程度上教室朝向有所松动,这使得学校在形态上可以有所为。有三个近期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一个是零壹城市事务所设计的天台第二小学,另一个是直向建筑设计的天津张家窝镇小学,最后是获奖无数的开放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天台第二小学的平面还是用经典的“长外廊”方式来组织,但教室的朝向有所变化,所以平面的操作也主要在形态层面,对于其在社会学层面的意义在这里不予讨论(图1)。

天津张家窝镇小学平面设计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教室有三个朝向,单个教室通过“凸出”以赢得更多采光面积,中间的公共空间较大,整个平面打破了传统的“走廊式”平面布局,在类型学层面上是一种创新(图2,3)。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平面仍然严格遵守朝向,用长走廊来组织整个学校,端头的形态处理非常视觉化,但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说是三个案例中最保守的。学校的亮点在于剖面上的变化,即首层架空所带来的各种空间变化(图4)。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代主义设计策略,在柯布西耶设计的巴西学生宿舍和李虎当年在斯蒂芬・霍尔事务所设计的深圳万科中心中都出现过。

中瑞建筑规范差别

在疏散规范上,瑞士规范更加细致,主要是区别了“有家具”的通道和“无家具”通道,前者不能作为疏散空间,另外每个房间必须直接向“无家具”走廊或楼梯间疏散(图5)。事实上,无论在图纸上是否画家具,走廊的疏散功能最终由消防局定夺,所以其实如果走廊宽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作为疏散空间了(图6)。

另外,瑞士的厕所可以放在平面中间,通过机械通风来解决异味。如果再加上衣帽间,学生柜子等,这其实使得瑞士学校可以做出更大的进深,因为可以有更多“黑房间”。室内噪音通过吸音吊顶、吸音墙壁等来解决;室外噪音通过高品质门窗来解决,而且瑞士本来也比较安静。

中瑞学校教学差别

在瑞士现在的学校中有各种活动课、讨论课、几个班级在一起的交流课。这种教学模式催生出了一个概念――“教学组团”,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教室组团”。因为目前每个学校教室(6m 9m)都附带活动室(6m 3m),但因为6m 3m的比例不好,有的时候2-3个教室合用一个更大的活动室,所以若干个教室和活动室的组合关系可以变化很多,而且往往是中标的重要因素。

但是欧洲战后的50 60年代的学校和中国一样,都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瑞士的学校是乡土版的德国学校,而德国学校尤其是东德学校和我国80年代的学校是一模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中瑞学校有共同的起源,但是今天的瑞士学校是在这个共同基础上的进化(图7)。

尽管“教学”并非本文讨论的核心,但其确实是学校平面设计中的绝对核心。瑞士的教学方向朝着互动、自主、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的教学其实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桎梏。比如在90年代初的学校里,往往还有各种兴趣小组和体育课,但是今天的学校里这些基本都被边缘化了。所以,零壹城市设计中回应的“操场消失”,并不仅仅源于房地产行为,更是学校教学变化的结果。现在中国学校的孩子,有多少还能像20年前一样上体育课和参加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实际上是以“私人办班”的形式被拉到学校之外了。所以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校教室往往就是“应试工厂”,追求效率。瑞士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根本没有讨论的余地。这样的教学现状也直观地反映在建筑设计上,即一排排朝南的教室。

中瑞学校平面仅有的交汇点

尽管有着规范、教学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差别,中瑞学校平面仍然值得对比。一个有趣的对比是天津张家窝镇小学的平面和Christian Kerez在1999年设计的一个早期学校的平面,从纯建筑的角度来看,两者实际上非常相似,区别仅仅在于对公共楼梯的处理(图8)。

在Kerez设计的学校平面里,教室和活动室交替设置,并没有形成组团,也没有活动室共用的情况。同样是1999年的Volta Schulhaus(变电站旁的学校)中也没有“教学组团”的概念。但在“教学组团”的逻辑下,瑞士平面在近15年间变化非常大。所以在这一对相似平面实际是中瑞学校仅有的碰撞点,之后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图9)。

2000年以后的瑞士学校平面

在2000年之后,“教学组团”的概念越来越影响着学校的设计。比如在图10所示的平面中,从类型上来说,两间教室共用一个活动室,这种小组合的形式非常灵活,所以在形态上,平面也是少有的“非方形”瑞士学校。

在2012年,apgs Architekten又提出了可以平衡好“疏散”和Lernlandschaft模式的楼层平面,其策略是设置多个专门的内疏散楼梯,这样可以在建筑内部布置一系列黑房间,但因为楼梯数量太多,过于浪费,其借鉴意义不大(图15)。

到此为止,瑞士的学校平面布局已经成熟,并有了固定的套路。Lernlandschaft模式基本分为一组两间教室、一组三间教室、开放活动室三种,而疏散基本分为内部宽走廊、内部楼梯井和外部窄走廊三者。这两大方面的交叉结合创造了各种教室平面组合形式。从2012年开始,学校都是这样的套路。比如图16和图17的方案采用“一组两间+内部疏散”的方式,其亮点是中间额外的活动室,还有为内部和地下体育馆的采光井。

2014年,在Lernlandschaft模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两个相对创新的方案,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方向。一个是进一步模糊“教室”与“活动室”空间,采用开敞平面(图18)。另一个是进一步压缩了教室组合形式,用一个独立教室代替所有活动室空间,并且单独设置公共空间(图19)。

中瑞学校近15年的变化趋势

相对而言,近15年我国的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变化并不在平面类型上,因为布局基本被规范圈死。变化主要体现在形态方面,一个单走廊的平面,要么架空,要么弯折。另外就是一些装饰小技巧上的创新,一般是材料、色彩等,或者辅以一些对大师作品的致敬。

瑞士建筑本身其实并不符合其本国国情,尤其在投资和人均指标方面。但是瑞士建筑界的某些状态对国内比较有启发。以学校为例,其主要表现为:关注对教学形式的建筑表达,建筑师集体探索,模式快速成熟。而这不仅仅反映在学校设计上,也反映在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快速接纳和应用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   平面   学校   建筑   组合   瑞士   采光   中国   走廊   启示   教室   小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