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掌握:“史学革命”,梁启超的新史观;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二)能力训练点
    1.指导学生自己用列表形式总结我国清朝晚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归纳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所引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四弊和黄遵宪《冯将军歌》片断的引文,思考,讨论“史学革命”和“诗界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信息,分析、归纳、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后清朝晚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新旧交替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历史实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爱国主义是新旧交替时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旋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立志发扬坚毅刚强、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
2.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和艺术家等,怀着爱国热情,积极吸取中西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向近代文化的转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史学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及京剧的形成。
    (二)难点
      对“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特点及实质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史学革命”,教师引导学生从口号的提出、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及其进步
  性三个方面进行阅读、分析、讨论,掌握概念,认识实质。
      “诗界革命”与“谴责小说”,教师可提出问题:“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是否有成就,依据什么标准?”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要点,一是是否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社会重大矛盾,二是在已往的文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否有创新和发展。
    “京剧的形成”。在学生阅读教材、理清京剧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教师从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京剧是在传统剧种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戏剧推向一个高峰,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枝奇葩。
对“诗界革命”和‘吹学革命’特点及实质的理解。教师要寻l导学生着眼于新旧文化的冲撞、新旧交替时代的特征和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设计《清朝晚期史学、文学成就简表》印发给学生,配合教学的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教学的进行填写。

2.采用阅读法与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与“史学革命”的特点及其实质。
3.指导学生按时间纪事理清“京剧的形成”的发展线索。
五、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使学生准确掌握:“史学革命”,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新史学观点,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黄遵宪及其代表作;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及其代表人物。培养学生运用列表方法,整理零散知识点,便于准确完整地识记、强化识记效果。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历史实质的能力。在完成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要求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是清朝晚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认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国情。
    (二)整体感知
    在“西学热”的过程中,清朝晚期的史学文学、艺术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和中西方文化的撞击。教材主要从史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发现、文学的社会性、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进步等方面阐述取得的成果。这些成就必然影响着社会上的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一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出示《清朝晚期史学成就简表》由学生填充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史学革命”发生的原因。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它的外因是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传人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史学。内因是“卫种族,长国威”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救国任务联系在一起。因此,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梁启超及其新史学观点。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学革命”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论文。梁启超新史观主要是:对封建史学进行有力批判,提出中国旧史学之四弊;主张历史要研究和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引进历史研究,指出历史不是一乱一治的简单更替,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第三,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重大成就,要讲明甲骨文发现的地点、过程和意义。
    “‘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一目,教师可从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新成就的高度引导学生去认识。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先给学生提供分析、认识问题的尺度,主要有:一是是否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社会重大矛盾;二是在以前文学成就基础上,是否有新的发展和开拓。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教师在归纳本目的内容时,要讲清楚三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张维屏等一批爱国诗人,用诗歌谴责英国的侵略,抨击清政府的腐败,赞颂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要讲清楚诗界革命的背景、口号的提出、主要内容。黄遵宪诗歌创作是诗界革命时期成就最大的。黄遵宪的诗被称作“史诗”,揭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爱国的激情。第三,清末小说繁荣原因及谴责小说。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一至二部,以增进学生了解谴责小说揭露、谴责封建势力的腐败,抨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特色。在学习本目过程中,由学生填充好《清朝晚期文学成就简表》。
    “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画派”一目,要讲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京剧的形成过程,京剧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综合性戏剧艺术,是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化装考究、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同治光绪年间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谭镜培。如有条件,教师可展示一些京剧脸谱及扮相的图片,增进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第二,著名画派以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的形成为主。要结合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城市的历史发展特征,分析画派的形成,了解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四)总结、扩展
清朝晚期文化领域出现的“史学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上海画派、岭南画派等成就,无不体现了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特征。这些成就与上一节所述在思想、科技、教育造领域的发展和成果,构成了清朝晚期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和风貌,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
    1.列表归纳清朝晚期的文化成就。
2.比较“史学革命”和“诗界革命”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清朝晚期文化(二)
        “史学革命”与考古的发现
        1.“史学革命”(背景、内容,特点)
        2.梁启超的史学成就
        3.甲骨文的发现
        “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1.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2.“诗界革命’(背景、内容,特点)
        3.黄遵宪的诗歌成就
        4.“谴责小说”(含义、代表人物及作品)
        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的画派
        1.京剧的形成(过程、特点、代表人物)
        2.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背景、特色、代表人物)
八、参考资料
    《中国通史》(20卷),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史学家传》,张舜徽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史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
    《中国书画鉴赏辞典》(近现代部分),郎绍君等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晚期   清朝   鸦片战争   新旧交替   爱国   史学   京剧   成就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