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短片,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过渡:要了解新中国的外交,让我们先来了解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是怎样国内外环境吧。

一、国际环境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新格局的主要变化和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共同去了解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吧。

通过战后世界形势图的地图讲解分析,

(出示幻灯片)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出示幻灯片)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四点及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斗争。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在学生了解国际形势之后,让学生回忆建国初期国内的形势。在此基础上,要求同学分组讨论:针对当时这样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你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顺利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应制定怎样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生:(讨论并回答)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显示中的《共同纲领》引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师:共同纲领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

师:该纲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已经具有了法律效力。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第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建交原则。成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这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投影显示(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回答)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团结世界人民”

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 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师:(指导学生看书,概括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师: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为什么呢?

生:(看书回答)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师:在建国第一年,人民政府就粉碎了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那是什么事情呢?

师:其中与苏联建交是我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投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和斯大林”)

师: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教学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投影“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的图画,

师:访问的目的?如何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呢?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内容是什么?提出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举当今熟悉的事例分析之)

生:(回答)

幻灯片显示内容

师:(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民办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视频)

让学生观看周恩来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会议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回答)

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视频):展示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是显然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选自《共和国开国岁月》

让学生分析这段发言是在那一次国际会议中做的?

4、参加万隆会议

师:(显示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提问:(1)、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2)、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何为万隆精神?

团结、友谊、合作

(4)、你觉得当今世界还应该倡导万隆精神吗?

师:(出示图片和材料)

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任务,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万隆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合作,共绘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蓝图。我相信,在亚非发展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亚非峰会,将成为亚非合作的新起点,将作为亚非关系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

生:(讨论并回答)

(投影显示)

材料1: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问:材料1 、2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生:(讨论并回答)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旧中国原因:1、社会制度的落后

2、政府的腐败无能

3、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新中国原因:1、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

2、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综合国力的增强

认识:1、落后就要被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

2、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3、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4、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小结(略)

播发歌曲《红旗飘飘》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2.过程

3.意义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原因

2.过程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2.过程

3.中美、中日建交影响

重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结合本节课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成就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请大家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得这些成就最根本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成就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它引领中国不断地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由此导入新课---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

【讲述内容】

一、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什么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阻力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前新中国为什么不能进入联合国?请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从此中华民国结束了它的历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根据。按照国际公认的原则,台湾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代表已经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应该立即从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排除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取消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恢复新中国代表的合法权利。新中国的要求得到苏联、印度等国家的支持。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华政策,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引言部分的图表,思考分析我们从中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示学生:联大开始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历届联大讨论此问题与支持票数之间的关系。为什么60 70年代之间支持中国的票数大幅度增加?让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过程中,了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最终得出联合国也需要中国的历史结论。

在教学中可以以图表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通过观察本图表,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表格中展现了支持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赞成票数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在1970年,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票数,第一次超过美国反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票数。两部分内容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正在走向破产;美国扶持台湾国民党政府,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政策正在趋于瓦解。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成为历史的必然。

2.过程

联合国成立之初仅有51个会员国,基本上听命于美国的操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亚非新独立的国家进入联合国,到20世纪70年代,它们成为联合国中的重要力量。面对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政策,毛泽东指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我们都必须给以积极的支持。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在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过程中,1970年为什么是最关键的一年?

20世纪到70年代,联合国内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抛出“双重代表权”的方案。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向他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

1971年9月20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开幕,中国代表权问题再次成为会议的焦点。在经过长达一周的辩论以后,10月25日晚,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的“两阿”提案进行了投票表决。投票结果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联大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一提案的通过使得美国和日本提出的所谓“中国大陆和台湾国民党‘双重代表权’提案”,还没来得及表决就成了废案,成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在联合国“最惨重的失败”。(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中26届联大得决议,看资料回放)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教材以20世纪70年代为历史坐标,阐释了新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联合国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联合国。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随后重点叙述了 20世纪70年代期间新中国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争取到第三世界国家和的支持,在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艰难历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获得解决的原因有哪些?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联合国和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加深学生的印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事件对中国方面的重要性及对世界的影响等几个角度思考。注意让学生结合史实畅谈自己对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意义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有哪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历史意义。让学生自己概括借此培养学生得的分析概括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第二、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普遍认同。第三、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第四、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从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参与联合国重要会议,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宣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鲜明地阐述我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赞同。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阐述了中国对世界局势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受到热烈欢迎。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教科书出示了4幅历史照片《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白宫阳台上》,展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教学时可以将此4幅历史照片为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的流动中感受到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是维护国家利益。在学生学习《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之前,播放尼克松访华下飞机与周恩来握手的历史音像资料,一方面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渲染这次历史性握手的意义。请学生观察尼克松下飞机后是谁主动伸出手?尼克松为什么要精心设计这次握手?教师可以补充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的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握手这一傲慢失礼行为,引起学生对这次握手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尼克松与周恩来的握手结束了一个时代,结束了中国两个大国相互敌对、相互隔绝的时代,揭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亿万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人民通过电视转播看到了这个事实。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学,首先学生需要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然后请学生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美国对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态度上的变化。注意按照时间顺序寻找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是什么。美国对台湾问题在态度上的变化是什么。最后分析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变化的原因。这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第一、寻找比较点是什么。第二、分析比较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三、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

1.原因

(1)中美关系解冻的历史背景

中美双方的共同威胁是解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从意识形态分歧,演变为国家利益冲突。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几乎同时,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世界的抗争中成为劣势。苏联成为中美双方共同的威胁,这是中美双方能够走到一起的重要基础。可以引用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段谈话“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可以通过以下设问进行讲解:尼克松是怎样看待中国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他讲话内容的历史依据是什么?尼克松对中国的认识说明什么问题? 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这是美国政府向中国领导人发出的重要信号。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认为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方急需改善两国关系。

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过不同渠道频频向中国领导人挥动“橄榄枝”。1970年9月27日,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要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面对美国方面的政治动向,中国领导人积极回应。然后借助两幅历史照片《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为情境,请学生思考,第二天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美国记者斯诺的大幅照片为什么要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这件事对一向痛恨美帝国主义的中国人民会产生什么影响?两个月后,毛泽东再次接见斯诺,他对斯诺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毛泽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毛泽东向尼克松发出了邀请。遗憾的是当时的美国没有注意到中国的这个信号。

1971年4月根据毛泽东的决策,周恩来精心导演了一幕震动世界的“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这在中美关系沉重的车轮上巧妙而又有力地向前推了一把。建议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历史纵横】了解有关内容。了解这件事对中美关系产生的影响。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随后,两个国家几乎同时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2.过程

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随后,两个国家几乎同时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对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三部分。对于尼克松访华这部分内容,可为学生播放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的历史资料片,重点渲染尼克松与周恩来在机场握手的情景,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握手结束了中美相互敌视、隔绝的时代,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影响双方关系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对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有关台湾问题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建议引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上抛出“双重代表权”问题。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做出最终从台湾撤军的承诺。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在这个范围内,美国将同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其他非官方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为两国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间结束敌对状态,对世界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最后讲述邓小平访问美国,交代其意义。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最后应给学生指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今天,台湾问题仍然是阻碍双方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至今中美关系时而波涛起伏,时而阴雨见晴,皆与台湾问题有关,更确切地说,都与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密切相关。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也是中美关系远近亲疏的决定性因素。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中日关系的改善,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例如,为什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对日本震动最大?大震动后的日本在对华关系方面做出了哪些反映?在中日联合声明中为什么要有“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这样的话语?让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过程中,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在外交上的高瞻远瞩。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震动力度最大的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新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速转弯,日本政府顿感措手不及。在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下,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日本现在应该采取负责的行动,独立作出决定。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过程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经过四次会谈,两国正式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日本抢在美国之前,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结束了近百年来存在于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为两国关系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将教材中中日建交联合声明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内容进行异同比较。相同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同方面:日本对过去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在教学中,对“日本对过去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这句话做一重点解释。

日本首相田中抵达北京以后,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欢迎田中首相一行。周总理致词后,田中首相致答词。他说:“这次访问,我是由东京直飞北京的,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到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不仅在地理上如此相近,而且有着长达xx年丰富多彩的交往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当翻译把“遗憾的是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一句话翻完之后,宴会厅里发出了一些低声议论。中方参加宴会人员对田中首相仅用“添了很大麻烦”一语表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反省表示不满。

在第二天举行会谈时,周恩来总理对“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的说法提出严正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人民也身受其害,用“添了很大麻烦”来表述,中国人民是通不过的,这句话引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感。

随后有了在联合声明中的这句话:“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中美、中日建交影响

对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产生的影响,可以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然后做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成就,揭开了中国外交新的一页,使中国开始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从1970年到1972年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1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方社会封锁新中国长达20多年的铁门终于被打开了。

【课后研讨】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欧只有6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而70年代初中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与第三世界国家出现建交高潮。同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加、范围扩大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路:同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反映中国外交格局和世界政治版图重大变化。中国建交高潮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大为改善。建交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课小结】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出现重大转折,主要有三大成就: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与中日关系的改善。这些成就取得一方面表明美国孤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止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工开拓了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尼克松   中国   中美   联合国   中美关系   外交政策   美国   新中国   外交   单元   关系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