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学案及答案

《五柳先生传》学案 教师寄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品味作品质朴、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4、体会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学习难点:
1、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2、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回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3、学生结合上述作品,谈谈对陶渊明的认识。
二、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找出生字并注音.
嗜(  )   辄(  )    箪(  )   黔(  ) 
汲(  )   俦(  )    觞(  )   欤(  ) 
2、学生自主阅读,疏通文义,提出疑问,相互交流。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因以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  
④造饮辄尽(  ) ⑤环堵萧然(  ) ⑥箪瓢屡空,晏如也(   )
⑦不戚戚于贫贱(   ) ⑧不汲汲于富贵(   )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他的志趣与性格有什么联系?如何理解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嗜酒”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五、与作者对话,走进一种境界。
 
1、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2、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评价)
 
六、拓展迁移
(一)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七、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
③环堵萧然:                         ④晏如也:
⑤不戚戚于贫贱:                     ⑥不汲汲于富贵:
2、翻译
(1)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 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5、阅读文段做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分)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答案 :达标测试:5、阅读。
(1)、a  
(2)、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好读书  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23、《马说》学案
岳家庄初级中学     李因霞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注音:
祗(    ) 骈(    )尽粟(    )一石(    ) 槽枥(    )
2、 解释字词
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外见:          策之:             执策:
3、翻译句子 (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
4、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   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达标测试:4、阅读题
( 1)、c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
(4).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24、《送东阳马生序》学案
岳家庄初级中学     李因霞
教师寄语: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
2、体会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握主题。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培养正确的苦乐观。
重难点:
1.学习作者勤勉学习,不怕吃苦的品格。
2. 抓住本文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开阔视野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 1、囊萤映雪
* 2、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3、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二、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嗜(   )    叱咄(   )  箧(   )    缊(   )
媵人(   )  容臭(   )  烨然(   )  衾(   )
2、《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作者﹏﹏﹏﹏﹏(朝代)﹏﹏,字﹏﹏﹏﹏﹏﹏,号﹏﹏﹏﹏﹏﹏。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记录在下面。
字:                           
词:    
句子:
2、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4、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四、走近作者,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2、通过学习本文你对学习条件的优劣是怎样看待的,结合课文与现实说说你对学习条件,主观努力与学习效果相互关系的看法
 
六、达标测试
(一)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dài(    )。  
2.或遇其叱(   )duō(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  
3.负箧曳(   )xǐ(   )行深山巨谷中。  
4.足肤jūn(   )裂而不知。  
5.媵(   )人持汤沃(   )灌,以qīn(   )拥覆,久而乃和。    
(二)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余幼时即嗜学                2.以是人多以一书假余              
3.益慕圣贤之道                4.未尝稍降辞色               
5.故余虽愚                    6.卒获有所闻   
(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堂,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叵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走      (2)腰     (3)俟      (4)汤       (5)被
2.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3.(翻译)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计日以还。
4.选文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作对比,体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追求。
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已求学的艰难?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决?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乐中求学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答案:达标测试:(三)、阅读题
1.(1)跑   (2)腰里系着(挂着,佩着)  (3)等待  (4)热水  (5)通“披”,穿
2.b
3.(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缊袍蔽衣(粗袍破衣)   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
5.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6.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7.①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②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25、《诗词曲五首》学案
岳家庄初级中学     李因霞
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难点:
1.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
一、基础知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
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3.《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赤壁》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2.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3.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
3、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联系全诗任选下面一句,加以赏析。
其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其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2、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课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都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任选一首说一说) 
 五、达标测试
(一)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字____,____人,__代诗人。“歌一曲”指的是____的《               》。《赤壁》作者____,__代诗人。《过零丁洋》选自《           》,作者____,字____,又字____,自号____,___,____人,____(朝代)诗人。《水调歌头》作者____,字____,自号____,______人,__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字____,号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
(二)阅读理解x kb1. com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答案
达标测试:(二)阅读理解
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3.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6.婉约  李清照  柳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教案   语文   初中语文   八年级语文   环堵萧然   赤壁   伯乐   千里马   课文   句子   诗人   感情   答案   作者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