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抓关键词句 悟人物形象——《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师生“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一定要“精确”。这一课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我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精确了吗?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题外话,但个人认为,也是我们老师应该问自己的话。因为我们老师自身的精确,更能够影响孩子。
  关于竺可桢精确观察的故事是很多的,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时,我们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习得素养。但我认为这样教不全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孩子对孩子的启发意义更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年龄与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从课文中的图可以看出),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这种长时间。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如果我们研究苏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样会发现到这一点。阿炳的师傅第一次带他到二泉时问他听到了什么,阿炳说没有听到,师傅说以后你会听到的。如果当时阿炳的师傅告诉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
  当然这两篇有着本质不同,因为竺爷爷并没有精确的杏树开第一朵花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这个小孩子记住问题后的告诉。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师傅还是能够听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没有告诉,要是鼓励他体验。
  因此,读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我就从两个对话层面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两个收获,既收获竺爷爷的研究品质,也有个一个榜样。
  另外,读《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这篇课文的题目起的非常好,没有直接用“竺可桢爷爷”等其他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内涵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两个人两年的劳动果实。所以,抓住两个来教,那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是一条更全面的路。

抓住关键词句  领会意思——《第一朵杏花》反思
这一篇课文我读得很细,也希望我的那班大大咧咧的学生也能像竺可桢爷爷学习,读书更精细一点,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定为:“读读、议议,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竺可桢爷爷在科学研究方面一丝不苟、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法中有一条也是:“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领会蕴含的意思。”
边上课边反思,我又想了一篇新的教案,把抓字词和从篇章入手结合起来,立足让学生在学习阅读时既能看到点,又能关注面,点面结合,真正把课文读透,做到走进去又能走出来。
现把新教案记载如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
第一组:“一棵杏树、一片粉红、一朵杏花”注意数量词
第二组:“吹绿柳稍、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注意用词的精当   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第三组:“走近杏树、走进书房”注意同音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我们首先来读一下竺可桢爷爷和男孩第一次看杏花
指名分角色读1——5小节
“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说明杏树上有了许多花苞,春天到了
“走近杏树数了数”
   这是搞科学研究形成的习惯:精确(分毫不差)
“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花开放的时间不一,观察仔细
“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弯腰”看出竺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习惯地问”看出他已形成了主动探索的习惯
师评:习惯决定命运,竺爷爷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几十年,难怪一生发表著作300篇呢!
师:仔细读书就能有发现,读书的乐趣就在这儿
3、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次看杏花
分角色读6——15小节
1)边读边注意体会竺爷爷和孩子对话时的心情变化
评:孩子心情的变化(急切——激动——自豪——肯定)
    竺爷爷心情的变化(疑问——惊喜——激动)
   *练习读好对话
       2)除对话外,还可以从哪儿看出竺爷爷对这一发现的兴奋?
              指名读(第15节第1句)
              练习读好这句话
3)从这一小节你还能读懂什么?
“捧”对杏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郑重”说明非常严肃认真,非常重视,
由此也可以看出竺爷爷对科学研究的严谨
4、让我们把两次看杏花对比着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是看杏花
     不同之处:
孩子第一次是被竺爷爷问第一朵杏花什么时候开
         第二次是主动地告诉竺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刚才!         
第一年竺爷爷问第一朵杏花什么时候开的,没有得到答案
         第二年竺爷爷从孩子口中知道了第一朵杏花了,在观察后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5、竺爷爷没有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来写记录,而是在观察后精确地记录下了自己的发现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齐读16小节
6、课文学完了,你对竺爷爷一定有了更深地认识,说说你认为竺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7、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三、课外延伸
1、想知道更多有关竺爷爷的故事吗?
      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扩展阅读》9——12页
      2、练习写观察日记,把春天来了,周围的变化记录下来   
与旧教案比,新教案除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精彩字词句外,在复习中我添加了“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感悟全文时我添加了“比较两年看杏花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和“想一想为什么以‘第一次杏花’为题”。虽然只是几处添加,第一是增加课堂阅读的密度,第二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篇章结构和整篇的布局。
之后的教案,我也将注意到点面的结合,即字词与篇章的结合。
另外两个细节我也得注意:1、孩子的发言要能抓得住;2、板书要围绕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因随意的举动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敏锐,动作、语言到位才能上得出精彩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   杏花   杏树   小节   课文   科学研究   精确   爷爷   习惯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