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据库》(说课)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采用中国地图出版社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三单元“科学管理信息”的第二节“走进数据库”。内容是认识数据库,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体会数据库技术对于检索大量数据时的方便快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数据库的查询、更新、排序等操作。【学情分析】  在初三的课本中就已经涉及到了数据库的知识,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在思想、身体以及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对纯理论性的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很弱,加上数据库较抽象,比较难理解的特点,从而造成学生进入高一后,对数据库的认识仍很模糊。但是高中学生开始形成主动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上也正趋向于通过联系的观点以及理性的逻辑判断来进行。因此,针对这个特点,从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给他们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access数据库”的认识不断升华,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以及实现本课教学目的。所以现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应广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应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将要讲的内容作有机的组合,以一种活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有新鲜感、惊奇感和成就感,由此来唤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保持认知加工的主动心理倾向。主动将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学习之中;【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数据库,了解数据库由表、查询等多对对象组成,掌握实体、属性、记录、字段等基本概念。2、掌握查询的创建,利用查询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进行查找、筛选、排序等基本操作。3、能够根据所需要的数据,选择恰当的查询条件,达到想要的目的。
初步掌握数据检索、更新查询、添加字段等简单的操作(此处完成多少视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打开数据库中具体的表,掌握实体,属性、记录、字段的含义,了解表的结构。
2、通过完成具体的研究性主题来设计查询条件,掌握查询、筛选、排序等相关的数据库操作。3、根据具体情况初步学习使用更新查询操作,在查询结果中添加计算字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主动学习和利用数据库工具,培养学生管理利用信息的积极态度。
2、 感受利用数据库检索的优势,形成科学有效管理信息的意识3、主动将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学习之中;4、养成乐于助人和团结协作精神。【教学组织】  本节内容安排2学时,本节为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熟悉access中数据处理的操作,体会数据库在管理检索大量复杂信息上的优势,建立起数据库应用的意识,激发利用数据库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网络教室。  软件环境:1.学生作业能够保存共享,有多媒体教学平台。          2.每四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可互相讨论,完成一份大的作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数据库的构成及相关术语概念。2掌握创建查询的方法,并对查询对象进行查找、排序等基本操作。教学难点:1、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查询条件  2、使用查询来修改数据  3、在查询结果中添加计算字段。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中对“感受中国”数据库的查询和排序操作,为新课做铺垫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引子同学们刚刚结束期中考试,各科的成绩都已陆续公布。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自己以及别人成绩。班主任通常会把同学们的成绩做成一张格,并且按名次排好。那么,1、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制作一张电子学习成绩表;2、如果想了解自己各科的分数以及总分在全年级的排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3、同学们在高二将面临选择文理科的问题,那么同学们会依据什么来做出选择呢?由于学生刚刚考完期中考试,对成绩自然比较关注,因此我以制作成绩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理分科问题作为新课的切入点。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能指出: 1. 用word软件画表,还可以用excel表;2.使用excel的查找和排序功能;建立一个数据库来查询和排序3.高一时的文理科成绩,自己的兴趣进入新课点评学生的回答:word、excel、 access这三个软件都可制作出一张学生成绩表,但是access表包含的数据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能快速地从表中查询到某位同学的成绩,还能给表中的数据排序。从而引入新课: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下就能实现以上操作;  学生认真听讲实例分析教师打开配套光盘中的“课本素材”栏目下的“数据库”文件夹中的“数据库.mdb”,让学生认识数据库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引入数据库术语:实体、属性、记录、字段。让学生自主操作并分别指出该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记录、字段。数据库的概念术语比较抽象,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念书本上的概念,学生是很难理解都.因此,我结合实例让学生感性地认识数据表中的实体、属性、记录、字段。  掌握这几个概念对学生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很重要     观察该数据库的组成,回答问题学生操作实践任务一在access中,我们可以直接对数据表进行查询、排序等操作。但通常我们不直接对原始数据表进行这样的操作,而是利用“查询”对象来实现。因此,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创建查询。教师演示利用“使用查询向导”和“查询设计视图”分别建立包含“地名、所属省份、人口数量、邮政编码”4个字段的查询1和查询2。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创建查询,树立查询数据库的意识。培养学生多途径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视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补充。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入查询对象,使用两种创建查询的方法完成查询1、查询2的设计分组讨论这两种创建方法的异同实例分析数据库不仅可以提供查询,还能够进行高级筛选/排序,要实现这一功能就需要我们巧妙地设置查询条件。请同学们看教师演示操作——如何通过设置查询条件来设计查询: 在查询1的基础上设置查询条件:①所属省份为江西省且人口数量等于20万的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②所属省份为江西省且人口数量大于20万的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邮政编码按升序排列③所属省份为江西省且人口数量小于20万的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学生实践练习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任务二教师引导完成任务:4人为一小组,在查询1的基础上设置查询条件:①查询所属省份为海南省,人口数量等于50万,邮政编码按降序排列的记录②查询所属省份为海南省,人口数量大于50万,邮政编码按降序排列的记录③查询所属省份为海南省,人口数量小于50万且按降序排列的记录④查询所属省份为海南省人口数量按升序排列,邮政编码按降序排列的记录。以海南省为查询对象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省份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任务是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加深。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提交的查询结果进行评价,并对错误结果分析更正。学生自由分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将结果通过提交到教师主机上任务三教师提前创建一个“海南省”的查询表。该查询包含字段:地名、所属省份、邮政编码。并对查询出来的结果进行修改:将保亭县的邮政编码改为572400。打开这个查询,向学生演示更新查询的操作步骤:打开查询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邮政编码有误,因为学生很熟悉自己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所以很容易发现错误。从而引入更新查询。教师演示如何将保亭县的邮政编码改为572300。提醒学生注意运行更新查询更改数据表中的数据后,不能利用撤消按钮恢复,因此会出现一个警告对话框让我们确认操作是否执行。利用access的查询更新功能可以同时更新多条记录的多个字段内容。学生按要求自主完成相关操作任务四1、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数据表中是否有人口密度的数据。                       2、提问:如果某项研究需要人口密度的数据,该怎么办?  3教师演示:①打开查询设计视图,在一个空白字段的“字段”文本框中添加字段“人口密度”②设计计算表达式为:人口密度/辖区面积③进行升序排列此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视学生完成前三个任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1、学生观察数据表,回答能否找到人口密度的数据2、学生思考回答如何计算人口密度,说出表达式。3、按教师要求自主操作练习完成相关操作教师总结和学习评价本节课通过学习查询数据库操作,感受利用数据库管理,存储大量复杂数据,并能进行高效检索的优势,同时还能对数据库进行更新,计算查询结果,可见数据库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实用软件根据教师评价,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意思等各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总结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打开配套光盘提供的数据库文件,进行实时的查询操作,可以直接感受到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数据并具有能实现高效检索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更多、更深的体验,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技术背后的思考和价值,引向信息技术的灵魂——信息文化。表面上是要使学生达到对数据表中数据进行选择查询等操作,实际上是为开展主题研究而实施的研究步骤,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要锁定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从社会大角度和数据库技术应用角度出发,介绍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正是本节课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具体体现在:  第一,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咨询的作用。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操作”。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操作。此时,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教师们应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因为走下讲台时,一来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了,他们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反馈,二来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地指导他们,三来可以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当中得出很多有用的启示。  第三,很巧妙地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数学知识整合起来。由于信息技术本身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即“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总的说来,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评委点评:  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比较适当,作为“走进数据库”内容的第一课时,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看,课堂设置的四个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的任务,数量偏多,难以按时完成。  本文稿作为说课稿,只呈现了教学设计,而没有呈现教师为何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既设计的意图、设计的依据等,没有写出教学之后的反思和教师进一步思考。文中所写“教学评价”并非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或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仅为教师为课的认识。此外,作为向同行和评委展示的说课,没有能使用最基本的媒体演示,也是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教案   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   海南省   数据库   字段   省份   邮政编码   操作   教师   数据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