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学案预习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西周的政治制度。
难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自主梳理】
一、夏朝:
1. 地位:                                                  
2. 制度: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
1. 含义:内服                                  
          外服                                  
2. 特点:
⑴ 商王控制着                                
⑵ 商王通过垄断          以强化           
⑶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              的。
三、西周:
1. 分封制:
⑴ 含义:                                                                    
                                            
⑵ 内容:
① (谁分封?)
② (分封给谁?)
③ (分封内容?)
④ (两者关系?)

⑤ 作用:

⑶ 崩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导致分封制崩溃,最终取代它的是           。
2. 宗法制:
⑴ 含义:                                   
⑵ 内容(特点):核心是             制度。
①          与           的关系是相对的。
②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③ 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宗法制崩溃,但               制仍沿袭,王权的传世长期进行。
⑶ 作用:

3. 维护工具:周礼
⑴ 含义:                                  
⑵ 实质: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讲授学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请回答:
(1)两段材料描述了何种社会现象?

(2)从何朝起出现了材料的不同情况?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一定的专制。那么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

(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有效训练
1.商王与各附属国的关系是(    )
a.绝对控制    b.支配与被支配     c.平等   d.互不相干
2.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其中内服制度主要管理(    )  
a.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                   b.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黄河中上游地区
3.假如你是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被周天子分封到鲁国任国君,你(    )
a.可以不去朝觐周王                     b.可在鲁国领地征派赋役
c.不用随从周王去征战                   d.不能建立自己的武装
4.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
5.“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商朝是个神权色彩重的王朝      b.商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以神为主
c.商朝人对鬼神的怀疑            d.说明了神在商朝地位的至高无上
6.《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7.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8.在西周分封之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力不包括(    )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9.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称  谓
妻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巩固练习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4.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
6. 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
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7.《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8.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制
9.以周封伯禽于鲁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两者并无关系
10.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材料四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成为周礼的根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讲授学案
1、(1)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2)夏朝建立前后。实质:世袭制确立,奴隶制形成。
(3)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 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有效训练
1.b  2.a  3.b 4.b  5.c  6.c  7.b  8.b  9.a
巩固学案
1.a解析: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
2.c解析:“齐鲁之邦”来源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因为齐国和鲁国是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主要的封国,因此后人把山东地区统称为“齐鲁之邦”。
3.解析:c鼎在西周时期是王权的一种象征,春秋时期诸侯墓中的九个鼎现象反映了周王室走向衰弱,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
4.解析:d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社会初期的确巩固了统治,但是到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
5.b解析:材料说明,同姓宗族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这一时期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卫、鲁等,也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带有鲜明的宗族色彩。
6.a 解析:西周时期开始的宗法制。
7.b解析:读材料:秦统一全国后,鉴于周实行分封制的教训,不再分封,而是实行郡县制,以求长治久安。所以“周制”指的是分封制。
8.c解析:从材料可知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内容。
9.c解析:宗法制下的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10.d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由天命来决定自己的身份,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故选d。
11、(1)分封制。因为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西周   制度   宗法   商朝   大宗   诸侯   天子   封建   时期   关系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