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纲课标解读】 大众传媒的变迁。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概括梳理】 一、报刊业 1.表现:(1)19世纪中期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70年代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革开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影视业 1.表现:(1)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联网 1.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xx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 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 变迁》 材料二  19xx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三  “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申报》19xx年9月9日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

 材料四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xx年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 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19xx年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1919年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1924年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1928年《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1932年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1937年《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1938年《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46年《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全。1949年《申报》终刊。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a.《强学报》        b.《新青年》        c.《天朝田亩制度》  d.《民报》 2.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 展政治斗争 a.报纸             b.电影             c.组织工人运动     d.发动民众起义 3.《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 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 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4.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 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 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 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5.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 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嬴了官司。 秋菊打官司能够成行和能够打嬴官司,说明该故事 反应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 6.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b. 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7.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xx年)

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xx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211.3263.3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3805691572383513526483585007互联网用户(户)721330145189021717对以上表格反映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报纸业发展缓慢,呈现被其他大众传媒取代的趋势 b.广播业发展最快,广受观众欢迎 c.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d.互联网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但费用昂贵,因此发展受到制约 8.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有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经成为清政府的喉舌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9.民国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享受到①打电话与女友约会 ②坐小汽车逛街 ③穿着中山装看电影④喝着咖啡读《新华日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10.19xx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看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11.“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它”是指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因特网 二、非选择试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 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高考真题再现】 1.(09福建文综)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解析】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

参考答案 【重点难点突破】答案: (1)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因此,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和国力增强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 (2)社会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 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 (3)领域之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领域之三:近代报业(或近代民旅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领域之四:近代教育。《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关键词“华兴会匪”“中华民民万岁”。回答第(2)问时注意材料出处“19xx年9月9日”,此时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第(3)问涉及《申报》在政治、经济、新闻业、教育方面贡献。 【考点强化训练 】参考答案: 1:d。解析:注意关键词“20世纪第一个十年”。a、c项出现在20世纪前,《民报》创刊于19xx年,《新青年》创刊于19xx年。 2:a。解析:注意关键词“维新派”。 3:b。解析:注意关键词“20世纪初”“文明婚礼”。 ④项所述结束于1952年底。 4:c。解析:抓住关键 词“必须要踏到上海”。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所以c项分析错误。 5:d。解析:注意关键词“乡里”“集市”“县市”“村长”“官司”。 6:d。解析: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7:c。解析:a项继续繁荣发展,b项不是发展最快的媒体,d项错在“集前三者的优势”。 8:d。解析:注意关键词“是非曲直”“振聋发聩” 9:d。解析:④项《新华日报》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论性报刊,排除。 10:b。解析:注意关键词“如同身历其境, 亲眼看得见一样”,c、d项不具备上述特点,电视晚于电影诞生。 11:d。解析:抓住关键词“魔幻”“每个人”“所有知识”。 12.(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 (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解析:回答第(1)问抓住关键词“列强入侵”“清廷腐败”“办报觉天下”。整理“原因和目的”。回答第(2)问注意关键词“中国人自办”“政治性报刊”“各行各业报纸”。第(3)问注重图片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教案   历史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秋菊   辛亥革命   近代   报刊   报纸   关键词   民族   政治   材料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