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教版政治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3至14课

第十三课    腾飞的中华

1、幸福时光  美好生活

(1)、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①、国家方面:商品丰富,市

场繁荣;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断增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们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开展广泛;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申奥成功。

②、人民生活方面: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余钱用于各类投资;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2)、旅游休闲走进人们的生活并迅速发展,反映了:
①、人们的休闲方式发生了变化。
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取得了那些成就?
答: ①、城乡市场非常繁荣。
②、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 。
③、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显著。
(4)、推行和完善村民自治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答: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村民当家作主。保持农村稳定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5)、政务公开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①、有利于打造“透明”政府,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贪污腐败。

(6)、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迅速,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②、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③、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华的腾飞,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我们要无比热爱中国共产党。

(8)、我们应该怎样热爱中国共产党?
答: 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继承党的优良传统。
    ③、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
    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好好学
2、辉煌岁月  壮丽画卷
①、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②、中华的腾飞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要无比热爱中国共产党。
感悟名言  (p72)

第十四课   导航明灯

1、永不褪色的旗帜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①、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
③、“三个代表”(xx)①进一步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②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个代表”的意义:“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②、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③、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⑤、是统一的整体(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⑥、地位及作用: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强大的理论武器。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3)、中国共产党
①、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庄严使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走向现代化的总纲
(1)、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制定基本路线的基本依据。
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②、1956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③、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含义:
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②、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③、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①、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①、内容——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核心内容——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含义——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重要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a、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c、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是什么?
答: ①、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能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能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④、能实现人民群众人根本利益。
⑤、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①、原因: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②、怎样坚持:
a、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必须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c、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8)、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
a、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b、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c、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
d、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用:
①、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②、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
④、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9)和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的目的——为了更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0)、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对从未遇到过的所有问题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答: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1)、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答: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②、必须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③、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④、最基本的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感悟名言:(p8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教案   政治   初中政治   八年级政治   中国共产党   目的   提纲   重要思想   下册   经济建设   生产力   中国   代表   我国   社会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