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1节的内容,共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应用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作用及其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使学生熟练地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目标]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喜悦,增强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和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掌握了一些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的能力,再者,九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时,在讨论、探索、交流学习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除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导出新知识外,应更多地应用探讨、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去求得新知识,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我采用以下教法与学法:
2、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教师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学生着眼于“探”通过探索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3、学法
本课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探索、交流应用等活动,灵活的应用旧知识去研究新问题,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后到“乐学”。
4、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七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情境1:(由多媒体出示图片、提出数学问题)
小区在每两幢楼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情境2(由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讲故事提出问题)
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拿不进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怎么办?他的儿子告诉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
通过这两个情境问题的设计,情境1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学生熟悉的题型,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容易列出方程,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数学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情境2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贴近学生,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为进一步探究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2、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2分钟)
通过两个情境设计,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在讨论的过程中精心组织引导并让学生分别列出如下两个方程:
情境1设长方形绿地宽为x米,列方程得:
x(x+10)=900             即x²+10x–900=0      ①
情境2设竹竿为x尺,则门框宽为(x–4)尺,门框高为(x–2)尺得方程:
x²=(x-4)²+(x-2)²      即x²+12x-20=0        ②
观察刚才所得的两个方程:
x²+10x-900=0   ①    
x²+12x-20=0    ②
问题1观察与讨论:(1)方程①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最高数各是多少?方程②呢?
(2)讨论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问题让一位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自己讨论去寻找方程的特点,我加以引导,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生共同得出方程的特点:①方程两边都是整式②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问题2.对照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对此类新方程下定义.(板书课题)
通过对旧知识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这种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此时(板书课题)目的是通过类比培养学生下定义的能力。
问题3.讨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求同存异,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
问题4.探讨:你能写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吗?如不能,则对照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何一般地表示一元二次方程呢?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举例探索,我加以引导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有无数个,写不完,能否用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表示,得出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²+bx+c=0来表示,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和归纳能力.
得出一般形式后师生互动,并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5如何识别方程中各项名称及常数?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系数。
问题6思考:二次项系数a的取值范围并回答为什么?(强调a 0)
通过此问题设计,让学生意识到二次项系数a 0这个条件,培养学生观察意识。
3、讲解例题、体验新知(8分钟)
例1 :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试说明理由。
(1)x²+2x–4=0(2)4x²=9 (3) +1=x²  (4) 3y²–5x=7   (5) x²–4=(x+2)²
例2:把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边引导边板书规范步骤)
例1主要通过我引导及讨论方式,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例2是通过我的边引导,边师生互动、边讲解板书规范步骤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求方程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要先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引导学生整理方程时养成按未知数的降幂排列习惯,才容易找出项和系数,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识别一般式中项和系数,培养学生一般到特殊的思想,这也是本节课难点突破所在。
四、反馈练习、应用拓展(10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1)x²+3x=0(2)3x+2=5x–3(3)x²=4(4)—–1=x²
(5)x²–4=(x+2)²(6)mx²–3x+2=0(m是系数)
2、将下列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而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  3x²–x=2   (2)7x–3=2x²  (3)x(2x–1)–3x(x–2)=0
(4)2x(x–1)=3(x+5)–4
 
设计这两个练习主要通过学生交流合作,教师巡视引导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能加以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知识回顾、反思提高(5分钟)
分组讨论:在什么条件下方程(2a-4)x²-2bx+a=0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必须满足的a 0条件,一元一次方程满足a=0、b 0使学生更好地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六、课堂小结(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知识?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²+bx+c=0(a 0),强调“a 0”这个条件的重要意义。
7、布置作业、分层落实(2分钟)
必做题:教科书第34页习题22、1第1、3、5题
选做题:教科书第34页习题22、1第6、7题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各项名称和系数,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尝试应用与拓展”。并配合使用多媒体演示设备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一气呵成,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力求在数学活动中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数学的自信。
五、说板书
在教学中板书应用得好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的板书注意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具体设计如下: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两边都是整式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数是2次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²+bx+c=0(a 0)
 ax²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
 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
c是常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教案   数学   初中数学   九年级数学   板书   常数   情境   方程   系数   公式   九年级   形式   概念   能力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