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入门:中医温病之上、中、下焦病证合集,三焦辨证一张表

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但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历代对三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即论述过三焦病证,其后历代医家有所发挥,但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至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得以确立。他根据《内经》有关三焦部位的概念,结合温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病变累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表现,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以温病病名为目,将六经、脏腑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贯穿其中,重点论述三焦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并以此概括证候类型,按脏腑进行定位、诊断和治疗,创立了三焦辨证这一温病辨证纲领。

三焦的辨证

小王这个时候又拿出一本笔记本,又问道:“谢老师,我知道,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属于六腑之一。上焦主要指膈以上,包括胸部及头,以心肺为主;中焦指脐以上膈以下的上腹部,主要是脾胃和肠;下焦指脐以下的腹部和阴部,主要是肝、肾、膀胱、大小肠和女子的胞。我在学习三焦辨证的时候,发现有些病证还不太理解,能否请您详细解释一下呢?”

谢老师点点头,又说:“你说得没错。在温病学方面的运用,如果病在上焦,初感外邪,属于表里之病,主病轻浅。若病邪不解,向里发展,影响脾胃、肝、胆等脏腑,属于病在中焦。而在温病后期,病及肝肾,真阴真阳亏损,主病重,病危,谓之病在下焦。三焦辨证是一种诊治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它是由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吴氏根据《内经》和前贤的论述,结合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将温热病分为上、中、下三焦病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些疾病。”

小王认真地记录着,等待着继续的解释。

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谢老师继续说道,“这些病证多出现在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在上焦病证中,通常会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

小王点点头,理解了上焦病证的一些特点。

中焦病证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变。” 谢老师继续解释,“这些病证多出现在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小王继续记录,对中焦病证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后,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 谢老师说道,“这些病证多出现在温热病的末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腰痛等症状。

小王停下来,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谢老师,我明白了。这种分为上、中、下三焦病证的方法,可以结合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区分病邪所在病位的深浅、病程的不同阶段,并说明证候间的传变规律。

三焦的传变

谢老师回答:“很对!”,小王若有所思又问:“那什么是三焦的传变呢?”

谢老师开始了解释,"三焦病证的传变通常分为 '顺传' 和 '逆传' 两种方式。 '顺传' 通常是从上焦开始,沿着手太阴肺经,自上而下,然后传入中焦,最后进入下焦。这种传变方式意味着温热病的病情逐渐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代表了一个病理过程。"

小王认真地做笔记,随后问道:"那么, '逆传' 又是什么意思呢?"

谢老师点头,继续解释:" '逆传' 是一种与 '顺传' 相反的传变方式。如果病邪较重,患者体弱抗病力较差,那么病邪就可能从肺卫直接进入手厥阴心包经,这就是 '逆传'。 '逆传' 意味着邪热亢盛,正气不足,病情变得危重。"

小王迅速记录下这些要点,然后反思了一下:"我知道三焦病证的传变与病邪的性质和正气的强弱有关,但在临床中,我经常遇到不同的情况。有些患者的三焦病证似乎并没有明显的传变,而有些则会从上焦传至下焦,甚至同时出现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病证。我不太明白这些情况是如何发生的。”

谢老师点头,深思着说:“你的疑问很有道理,实际上,三焦病证的传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让我来为你解释一下。首先,我们知道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它们分别对应头部、胸腹和下腹部的疾病。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病邪会自上而下传变。但因为病邪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各异,这个传变并不是固定的。

小王略微点头,示意继续。

谢老师继续解释:“有些情况下,病邪可能直接侵袭上焦,而经过治疗后,患者可以完全康复,没有传变的迹象。但也有一些情况,病邪可能从上焦传至中焦,这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病症。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一开始就同时出现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病证,这通常说明病邪较为弥散,而患者的抵抗力较弱。

小王感到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了三焦病证的传变并不是刻板的规律,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上焦病证

小王又问:“老师,我想请您教我如何辨别中医上焦病证。”

谢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然后开始解释:“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上焦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这个证候通常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微汗、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者更严重的情况下,还有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至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小王认真地听着,眼睛注视着书中的描述,又问“老师,您能告诉我如何形成的吗?”

谢老师继续解释:“上焦病证的分析很重要。温热之邪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故其病证有邪袭肺卫、邪热壅肺、热陷心包的不同。鼻通于肺,温热之邪上受,故肺常首先受邪。肺合皮毛,主表统卫,卫气被郁,肺失宣降,邪正交争,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温热之邪上扰,则头痛;津则口干;腠理开泄则汗出。舌边尖红,脉浮数是为温热之邪在表之象。 若温热病邪入里,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见咳嗽,气喘。里热亢盛则身热;迫津外泄则汗出。口渴,苔黄,脉数,均为里热炽盛之象。 若肺卫热邪不解,逆传心包,灼伤心神,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舌失神明主宰,故舌謇或不语。邪热内闭,阳气被遏,故身热而肢厥。里热炽盛,则舌质红绛。

小王仔细思考着,然后问:“师傅,我应该如何辨别邪袭肺卫和邪陷心包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很好的问题,小王。邪袭肺卫的要点在于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而邪陷心包的要点是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这些都是你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仔细观察的症状。”

中焦病证

小王又问起了中焦病证。谢老师开始解释,他的语言清晰而有条理。“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湿化所表现的证候。

小王认真地记下了谢老师的解释,然后继续请教:“那么,老师,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

谢老师笑了笑,回答说:“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特点。首先,患者通常感到热而不恶寒,尤其在白天的时候热感更加明显。他们的面色常常呈现红润,呼吸急促,口干唇裂,渴望喝冷饮。此外,他们可能会出现腹部胀满和便秘的情况,舌苔可能呈黄色或焦黑,脉搏通常是沉实的,有时也会出现身体感到炎热,头重脚轻,胸脘疼痛,恶心欲呕,小便不顺畅,大便干燥或稀溏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濡数。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临床表现,”小王说道,“如何引起这些表现呢?”

谢老师微笑着继续解释:“很好的问题,小王。脾胃互为表里,然特性各异。胃喜润而恶燥,邪入阳明,则易化燥伤津,出现阳明燥热之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太阴,则易抑脾生湿,出现太阴湿热的证候。 阳明主燥,温热之邪,传至阳明,燥热炽盛,故但热不恶寒,日晡益甚。阳热上炎,故面目俱赤。热阻气机,故呼吸气粗。热炽津伤,故口干唇裂,渴喜冷饮。胃肠失润,邪热与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见便秘而腹满胀痛。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均为邪实燥热,气机不畅之象。 太阴主湿,邪入中焦,脾气受困,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故见胸脘痞闷,泛恶欲吐,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湿遏热伏,郁于肌腠,故身热不扬。湿性重着,滞留肌腠,故头身重痛。舌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小王点点头,对这些信息印象深刻。他继续提问:“那么,师傅,您能告诉我一些辨证的要点吗?”

谢老师点头,满意地说:“当然可以,小王。在辨证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阳明燥热者,以身热,腹满,便秘,渴饮,苔黄燥,脉沉实为辨证要点。太阴湿热者,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痞呕恶,苔黄腻,脉濡数。这些要点将有助于我们准确辨别中焦病证。”

下焦病证

谢老师又说:“下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传入下焦,劫灼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这种病症通常表现为身体发热,颧部泛红,手足心热感更胜于手足背部,口干舌燥,神倦乏力,耳聋,舌头呈绛红且少有舌苔,脉搏虚数,有时还会出现手足蠕动、瘈疭,以及心悸不安,甚则时时欲脱。

小王认真地做笔记,细心地记录下每一个关键点。他沉思着,尝试理解所学。

"老师,为什么这些症状会出现呢?" 小王好奇地问道。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肾藏真阴,为五脏阴液之根本。温热之邪,深入下焦,最易耗损真阴。阴虚阳亢,虚热内扰,故见身热,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阴虚津乏,则口干舌燥。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耳失所养,故耳聋。舌红少苔,脉虚数,为阴虚阳亢之象。肝脏体阴而用阳,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邪热久羁,真阴被灼,水亏木枯,筋失所养,虚风内动,故见手足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

小王听得入神,他开始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症状都有其根本的原因。

"老师,那么在实际诊疗中,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下焦病证呢?" 小王问道。

谢老师叹了口气,微笑着说:“辨证下焦病证的关键在于以身热,颧赤,神倦,耳聋,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三焦辨证一张表

小王感到非常感激,他再次点头表示谢意。谢老师继续:“小王,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只有在临床中积累经验,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记住,对患者要有同情心,对疾病要有敬畏之心,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小王   中焦   心包   太阴   脏腑   脾胃   手足   要点   患者   入门   中医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